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的整个“批判哲学”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人能知道什么?”人应做什么”?“人该希望什么”和“人是什么”?总起来,一个问题:人是什么?一门科学:人类学。因为前三问题都与最后一题有关。康德对这四个问题解答的出发点,就是他对古典思辨历史哲学,马克思及当代文化思潮产生深刻影响的批判历史观。它构成了全部批判哲学的真正基础,也标志着“康德学说的路程的结束”。①尽管康德没有写出象三大批判那样的著作,以致于让后人感到遗憾而准备写了一部《历史理性批判》来弥补康德哲学的不足。但是,正如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正确…  相似文献   

2.
康德哲学体系通常被解读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统一,或者由"三大批判"所呈现出的真、善、美的内容总括,从而致使人们忽视了其宗教哲学的地位.由于康德哲学的主旨在于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而"三大批判"只是针对"我能够知道什么"与"我应当做什么"的回答,康德在第一批判、书信及晚年的<逻辑学讲义>等成熟著述中则明确提出其宗教哲学是为"我可以希望什么"而设的.因此,只有从理论哲学、实践哲学与宗教哲学的层面来理解康德哲学,才能真正接近康德哲学体系之要旨.  相似文献   

3.
想象力是整个康德哲学的"中枢神经系统",它不但在第一批判和第三批判中占据关键的位置,而且同样也在第二批判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对康德的想象力的研究,必须将三大批判统贯起来。图型、模型、象征是想象力在三大批判中地位和功能得以体现的三大"症候",或者说是康德哲学中想象力的三重形态。对三个概念的异同的比较,以及对想象力在人的三大先天能力中的地位功能的批判性阐释,将得出这样的结论:图型和模型无非就是象征,是象征的衍生和被遮蔽的形态。由此,我们被引向海德格尔和德勒兹对康德想象力哲学的发展/背叛。  相似文献   

4.
康德哲学向来是西方哲学研究中的“显学”。我们对康德哲学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见解,尽管如此,我们对康德哲学的认识从根本上还未突破“认识论”的框架,即把康德哲学“认识论化”了。诚然,康德研究认识论问题曾写下《纯粹理性批判》,但《纯粹理性批判》却只是康德哲学的“导论”,更何况《纯粹理性批判》不仅仅是一部认识论著作。其实,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迷才是康德一生渴求解决的主题。康德对这一哲学主题解答就是重建形而上学即人的科学。康德的意图并非人们理解的那样,在认识论领域实现哥白尼式的革命。当把康德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5.
康德哲学是福柯哲学重要的理论来源。福柯十分关注从批判哲学到实用人类学的过渡和康德所提出的四大哲学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该做什么?我可希望什么?人是什么?这些问题构成所谓的康德问题,其中第四问总括前三问。在《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中,福柯对上述问题及其答案进行哲学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的四大哲学问题,即所谓福柯问题:人如何能思考他不思的东西?人如何能成为生命?人如何能化作劳动?人如何能成为语言主体?此外,福柯还多次论述康德回答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发现康德对启蒙问题的解答开启了现在本体论。基于此,他提出了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总之,福柯问题脱胎于康德问题,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则是福柯对康德人类学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1798年年迈的康德出版了他最后一部著作《实用人类学》。然而康德积二十多年“人类学”教学经验写成的著作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反响,哲学界都在埋头阐发他的“批判哲学”,以致康德哲学就等于“批判哲学”的公式得到了哲学界的公认。其影响也在于此。康德美学思想的阐发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2010,(6)
一个基本的动机发动了康德的哲学革命,贯穿了康德的三大批判,渗透于他的体系的方方面面,这个基本动机,就是形而上学的动机。离开这个动机,就无法全面正确地理解康德的批判哲学。虽然康德很早就对传统形而上学不满,但他并不反对形而上学本身。相反,他始终高度评价形而上学在哲学中和对于人类的根本作用。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本身必须经历一个变化的过程,即从独断的形而上学经过怀疑的形而上学最后达到科学的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的主题是"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①,也就是说,它关心的不是形而上学的内容,而是形而上学的基础。《纯粹理性批判》整体来说强调的是一种实践哲学,它所要追求的形而上学,其根本性质也是实践哲学的。从康德把"确立人的权利"作为他的哲学的根本目的后,他就是把他的哲学作为广义的实践哲学或实践形而上学来追求的。我们可以说,形而上学的动机,确切地说,实践形而上学的动机,贯穿了整个批判哲学。  相似文献   

8.
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康德因为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完成了对古典哲学的清理工作而享有崇高的哲学地位。与康德的“三大批判”遥相呼应,现代西方哲学实际上也因为完成了对传统哲学的“三大批判”而引人注目。传统哲学的基本信念表现为本体论上的实体主义、认识论上的理性主义、方法论上的科学主义。富于批判性的现代哲学家在每个环节上都向传统哲学提出了根本挑战,从而走上了对实体主义、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的“三大批判”。一、实体主义之批判从本体论上看,西方古典哲学是一种实体主…  相似文献   

9.
刘晓民 《阴山学刊》2013,(4):15-17,80
康德认为人不能有智的直觉,而牟宗三借用康德的智的直觉的观念,印证了在中国哲学中人是有智的直觉的。牟宗三在其著作中对康德的哲学进行了批判,认为康德哲学的缺陷在于隔离了本体和存在。然而,康德哲学和牟宗三笔下的中国哲学互有长处,没有孰优孰劣。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西方哲学界中的心灵哲学方向的兴起,分析史上的哲学家对心灵哲学中的各个概念已非常普遍。康德的心灵哲学也成为研究的焦点。因此把《纯粹理性批判》放在一个心灵哲学的背景下面来分析考察,分析康德在这个重要著作中是怎样体现出我们现在在心灵哲学领域中讨论的那些问题,康德在什么地方和怎样讨论了心灵,并用康德的著作来分析对心灵哲学问题的一些求解方法,心灵在康德那里究竟是什么,便成为该文的意指所在。  相似文献   

11.
从理性批判到文化批判的转向,是卡西尔以符号形式哲学来发展康德批判精神的一个设想和提议,也是学界的普遍共识。但是,纵观卡西尔的思想全貌,文化批判只是其文化哲学建设的起点与开端。作为康德哲学的现代承继者,卡西尔不断回到康德去思考其哥白尼革命的转折性意义,期间经历了一个从认识论立场到人类学立场转换的理解过程。正是对康德理解上的这个转变促成了卡西尔从早期符号形式哲学的构想到人类文化哲学体系的建构的转变,使得他的文化批判从文化的理论问题转变为文化的实践和伦理问题,其文化哲学也从关注文化的知识方面转变为思考人与人的世界的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泽厚同志所著《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是一本研究和批判康德的专门著作。读了以后,深受教益,值得向公众推荐。李著首先介绍了和说明了作为一个哲学体系的康德哲学。康德哲学问世以来到现在,已有两百年了。他的《纯粹理性批判》是1781年出版的,西方哲学界一直是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康德哲  相似文献   

13.
许海 《阴山学刊》2003,16(1):17-21
莱布尼茨是影响康德的最重要的人物 ,康德哲学在许多方面都体现出莱布尼茨的影子。这可以通过分析康德的早期思想《纯粹理性批判》和康德哲学的整个体系得此结论。当然 ,康德与休谟、牛顿、卢梭、马克思等人都有思想联系。  相似文献   

14.
自由问题是康德三大批判隐含的核心问题.康德的三大批判贯穿着一条体现其纯粹自由观逻辑地形成和发展的红线.在第一批判中,康德通过时间理想性学说和世界二重化理论,求证了纯粹自由在逻辑上的可能性;在第二批判中,康德通过自由和道德法则的相互佐证,求证了纯粹自由在实践理性领域的实在性;在第三批判中,康德考察了自由和必然如何能够和谐地并存,从而保护和推进了前面两大批判中求证的纯粹自由.从自由理论的角度解读三大批判,有助于深化对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理论界》2016,(2)
针对康德的批判哲学,黑格尔于《小逻辑》中的许多地方都涉及到对康德的批判。其中对灵魂、世界和上帝这三个"无条件的绝对"的批判显得尤为集中。康德对此三个"无条件的绝对"的建构和黑格尔对其理论的解构,体现出二人哲学思想上的传承关系,以及二者哲学核心及本质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康德批判哲学的研究起点和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康德研究陷入了两个误区:一是在知识论哲学的框架中理解康德的批判哲学,从而对其思考的起点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二是仅仅从《三批判》的范围内来理解批判哲学的整个体系,没有把这一体系理解为从1770年的教授就职论文到康德逝世(1804)的整个历史过程。本文提出的新见解是:第一,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第三个二律背反,即自由与自然的必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其全部批判哲学研究的起点;第二,不应当只从知、情、意的角度,而应当从康德提出的“四个问题”出发,重新认识其批判哲学的发展过程和全幅内容。  相似文献   

17.
杜刚  王云鹏 《理论界》2012,(5):74-76
物自体作为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对康德哲学整个体系的建构起着基石的作用,尤其在康德的"第一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以下简称《纯批》)这一部巨著中显得更为突出和明显,康德正是通过对物自体的规定,对传统的形而上学体系的批判,进行新的哲学体系的建构,所以正确地把握康德《纯批》中物自体的概念,是理解康德哲学的基础,而《纯批》的研究也必须从认识物自体开始。同时,物自体中也潜在地暗示着康德哲学的缺陷,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对这一点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较好地扬弃和批判。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了作者在对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译中的诸多经验和体会 ,通过英译本和中译本的对照比较揭示了现代汉语在翻译外语哲学文献上的优势 ,展望了现代汉语成为未来哲学发展的国际性语言的前景 ,向哲学界提出了“让哲学说汉语”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一康德的历史哲学论文,卡西勒认为是构成康德的第四批判、即“历史理性批判”——可以看作是他第三批判(1790年《判断力批判》)的理论在历史上的引申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他第二批判(1788年《实践理性批判》)以及《道德形而上学探本》提供了重要的诠释和解说。康德在他发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的同一年,即1784年,还写了一篇《什么是启蒙》,刊载在同一个杂志《柏林月刊》(当时启蒙运动的一份主要理论刊物)上。康德的历  相似文献   

20.
人能创什么新呢 ?只能是相对于某种境况而言的新 ,尤其是对人的生存必要的新 ,这在“创世的上帝”眼中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创新。讲理论创新 ,可以举康德的例子。康德的理论创新是个典范 ,无论是认识论 ,还是本体论 ,或是伦理学、美学等等 ,凡是他严肃投入之处 ,在他的批判哲学阶段 ,都是里程碑式的创新。康德的理论创新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到现在我们还在感受到他的思想的冲击。最近 ,还有学者提出要重新讨论“三个批判” ,重新翻译“三个批判”。康德之所以能做到这点 ,是因为他的思想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为什么能发生这种变化呢 ?除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