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玉平 《文史哲》2022,(2):77-88+166-167
1927年,王国维自沉颐和园昆明湖,因其国学大师的学术地位和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的身份,而引起中日学界、政界深度关注,相关追忆追思之诗文数量甚多。两个月后,在罗振玉的统筹下,由王国维之子王高明等具名编辑《王忠悫公哀挽录》一书,略见一时之思之情。此书中虽全文照录溥仪之诏书,但未见罗振玉代拟代奏之遗折,这与罗振玉的特殊心理有关。《哀挽录》序出自罗振玉之手,但署名“沈继贤”,对以郑孝胥为代表的晚近士大夫进行了道德人格上的尖锐抨击,带有檄文色彩。罗振玉自称先后犯三死而未能,并非虚饰之言,而是深契其当时处境与心理。吴可读、梁济与王国维,被认为是晚近五十年间三位尸谏殉节之士。《哀挽录》一书除了悲音悲情,还夹杂着不少隐喻,实际上是当时逊清朝廷政治斗争的一次集中反映,对于了解当时的政治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彭玉平 《学术界》2023,(12):166-179
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后,罗振玉从天津到北京为王国维经纪丧事,并提议成立“观堂遗书刊行会”,罗振玉被推为总负责人。不到一年时间,《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四集即得以编纂印行。《观堂集林》与王国维手订“补编”首度合刊,《静安文集》虽未得及时列入,但搜集集外文的工作也已开始。赵万里在遗书编纂中厥功甚伟,罗振玉门生与诸子也在编校和补正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编纂遗书对整体呈现王国维学术成就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王国维家人后续生活来源提供了一定保障。赵万里后数年重编《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对罗刊遗书作了新的勘误、结构调整与文献增列,后出转精。罗振玉为王国维编纂遗书功高而不居,与其晚年与王国维交恶而带来的负疚心理有关。作为第一部具有全集意义的遗书,罗刊遗书奠定了此后诸种王国维全集编纂的重要基础,其价值应得到充分估量。  相似文献   

3.
关于近代中国文化大师罗振玉的生平 ,最重要的著作有两种 :《集蓼编》为罗氏晚年所撰的自传体回忆录 ,《庭闻忆略》则是罗氏长孙、当代著名文史学家罗继祖教授记述与祖父共同生活时所见所闻的回忆文字。东方出版社 2 0 0 0年 7月出版的《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则是前述“双璧”之外又一部可以展示罗氏生平的著作 ,而且也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经过6年的校注审订才终于登上今天的学界。罗振玉 ( 1 86 6~ 1 94 0年 ) ,字叔蕴 ,又字叔言 ,号雪堂 ,晚号贞松老人 ,罗家在北宋时为河南阌乡人 ,随南宋南渡 ,先籍浙江慈溪 ,又迁上虞永丰乡 ,故又称…  相似文献   

4.
《卜辞通纂》郭沫若撰著于1933年1月,5月在日本出版。今年是这部在甲骨学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著作出版60周年,特撰此文,以资纪念。 甲骨文研究自1903年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刘鹗的《铁云藏龟》问世以来,相继有1904年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考释著作——孙诒让的《契文举例》问世。在此之后的著录著作还有罗振玉的《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菁华》和王国维的《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著作有罗振玉的《殷商贞卜文字考》、《殷虚书契考释》、《增订殷虚书契考释》。还有王国维的《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殷周制度论》。王襄的《 簠室殷契类纂》等。这些甲骨学研究著作的发表、出版为《卜辞通纂》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5.
甲骨学名著<殷虚书契考释>乃罗振玉所撰,此在王国维生前从无疑议.但在1927年王国维去世后,少数王门弟子以及傅斯年、郭沫若、溥仪等,逐渐由怀疑而遽将此书著作权归于王国维名下,遂铸成古文字学界的一桩公案.其实,王国维在许多文章及通信中都详细描述过罗振玉研究甲骨文的进程,其中颇多对于罗振玉撰述此书的记述,略无隐言;而罗振玉则不仅将自己著作此书前后的心理变化坦陈无遗,而且对其后续增补经过也留下了细致的笔墨.就全书的形式和内容来看,王国维作为书写者和补正者的形象原本是清晰的,但由于罗振玉的政治身份以及晚年与王国维交恶的事实,遂导致学术界故意抬王压罗现象的产生.梳理这段学术含量极低的学术史,对于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一个特殊时代的意识形态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研究,在罗振玉的著录和考释还没有开始时,早有人根据刘鹗所藏的甲骨进行研究,写成了专书。这就是孙诒让的《契文举例》。孙诒让字仲容,晚号越东逸民。浙江瑞安人,光绪末年,住在北京。他是全国著名的学者,所著《周礼正义》、《墨子闲诂》,受到学术界重视。《契文举例》成书于一九○四年,也就是《铁云藏龟》出世后第二年。可不知为什么《契文举例》写成后一直躺在孙氏的书斋里,直到一九一三年,原稿才在上海被王国维  相似文献   

7.
】《三体石经))-Tq刻的时间在历史上有两种说法,源于《后汉书》则称为汉末所刻,源于《晋书》则称于魏正始年间所刊。历史上主汉者有杨衍之、张参、司马光、欧阳柴等人,主魏者有魏收、郦道元、赵明诚、王昶等人。主魏者在近现代有章太炎、罗振玉、王国维、杭世骏、王献唐、张国淦、孙海波、吴维孝、于右任、刘传莹、马衡等人,而主汉者只有王照留有几乎没有影响力的文字。本文从史籍、文本、书法三个方面进行考证,论述《三体石经》属于汉代所刻。  相似文献   

8.
商志 《殷都学刊》2006,(4):8-16
《殷虚书契考释》本罗振玉之作。一部分人却认为是王国维所作,罗是窃取者。然据多方真实可靠资料可知,王著罗窃之说十分谬误。漏洞百出,不可凭信。  相似文献   

9.
李帆 《社会科学战线》2022,(1):89-99+282
清季民国之时,学界对清代学术史的研究较为充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胡适、钱穆等人的清学史论述成为主流,那些代表某一特定立场的著述却很少被关注,罗振玉的《本朝学术源流概略》就是一个典型。《本朝学术源流概略》的撰述,不仅有突出的政治遗民和文化遗民色彩,而且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罗振玉固有的文化、思想理念以及对民国学风、世风的不满,回应现实的意味浓厚。相较于刘师培、王国维、梁启超等的相关著述,《本朝学术源流概略》坚守中国学问体系,以固有学术立场解析清代学术,西学成为排斥对象,与罗振玉的早年作为和交汇中西的其他专业著述颇为相异,这是他出于自身的文化、学术立场之考量而有意为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第一代从事古代小说研究的拓荒者,王国维在诸如小说作品及史料的发掘与钩沉、小说史发展演变线索的梳理与描述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王国维撰有多篇专论或涉及小说史的文章,如《伦敦发见唐朝之通俗诗与通俗小说》、《宋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跋》、《唐辛之间读书记》等。这些文章探讨的范围包括通俗小说的原始形态、章回小说的起源、明清小说对宋元小说的因袭与发展等。尤应指出的是,王国维与罗振玉于1915年从日本三浦将军处借得《新椠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编入罗氏主持的《吉石盒丛书》初集影印行世,使流失东…  相似文献   

11.
《晋阳学刊》1983年5期成立同志《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立体系》一文中说:“王国维立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立传统,融合西方的某些美学观点,创建独立一格的‘境界’说”。这一提法值得商榷。清光绪年间,江顺诒在其所辑《词学集成》一书卷七中,已先于王氏提出这一观  相似文献   

12.
1922年《东方杂志》十九卷第三号上发表的《最近二十年中国旧学之进步》,介绍了20世纪最初20年旧学的发展概况,与当时居于思想界、学界主流的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人的认知不同,从另一视角解读了近代文化转移时期中国学术发展之一面相。文章署名抗父,即樊炳清(少泉)。然而,从王国维致罗振玉书信及相关史实的梳理、文章内容与行文风格,尤其是与王氏后来所作《最近二三十年新发见之学问》比较看,该文当出自王国维之手,体现了他对这一时期学术发展的认知与自我评定,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22年《东方杂志》十九卷第三号上发表的《最近二十年中国旧学之进步》,介绍了20世纪最初20年旧学的发展概况,与当时居于思想界、学界主流的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人的认知不同,从另一视角解读了近代文化转移时期中国学术发展之一面相.文章署名抗父,即樊炳清(少泉).然而,从王国维致罗振玉书信及相关史实的梳理、文章内容与行文风格,尤其是与王氏后来所作《最近二三十年新发见之学问》比较看,该文当出自王国维之手,体现了他对这一时期学术发展的认知与自我评定,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中提出对清代学术史研究影响颇大的"清学三阶段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王国维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精炼的论断,除其自身的学术素养及罗振玉、沈曾植等人的影响外,极有可能是源自邓实1905年发表的《国学今论》一文。考诸清末文献,将清代学术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可能并不是邓实或王国维的创见,而是清末学人对清代学术发展反思的共识。这种共识的形成,可能还有更早的渊源。在参校文字异同的基础上考辨思想、观念源流这一研究思路,不仅对探研王国维"清学三阶段论"渊源这一研究课题有效,而且对梳理中国现代学术的发生发展历程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敦煌遗书《刘子》残卷,王重民先生《敦煌古籍叙录》著录四种:P2546、P3562、P3704及罗振玉藏唐卷子本。林其锬、陈凤金《刘子集校》收录五种,所增者即刘幼云所藏、刘希亮影写、傅增湘校录唐卷子本。后林、陈二先生在《敦煌遗书刘子残卷集录》中又增加了一种《刘子》残卷,即伯3636《残类书》所引《刘子》,并附有胶卷放大影印件及校录文字。然是书囿于体例,未曾对残卷加以深入考订。本文从P3636卷子抄写时代,所引《刘子》是否《刘子》原文及其校勘价值诸方面,略作考索。  相似文献   

16.
<正> 周一平先生在《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4期撰文,对王国维曾号“人间”进行辨析。这是因为:日本榎一雄先生在《东洋文库书报》第8号上发表的《王国维手钞手校词曲书二十五种》一文中,由“考证出‘人间’是王国维的号这一事实”,而否定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盖先生词中‘人间’二字数见,遂以名之”之说。周文及榎文还都提到了两个可注意之点,即:一、王氏曾号“人间”;二、曾题其居处为“学学山海居”。而集中说解的则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对研究司马迁和《史记》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关于这封信的写作年代,王国维的《太史公行年考》考定在汉武帝太始四年。王国维说:“案公报益州刺史任安书在是岁(按指太始四年)十一月。《汉书·武帝纪》是岁春三月,行幸太山;夏四月,幸不其;五月还,幸建章宫。书所云‘会东从上来’者也。又冬十二月,行幸雍,祠五。书所云‘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上雍’者也。是报任安书作于是冬十一月无疑。  相似文献   

18.
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的《王国维全集》20卷,2010年9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联袂出版新版《王国维全集》在文献上大幅超出此前各种版本的王国维全集,并注重文字校订、版本考辩,融入了编辑者大量的学术创造. “全集”为全面推进王国维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殷墟为殷都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罗振玉通过精心研究,确认其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并首次指出甲骨文出土地——安阳小屯即殷墟。王国维通过对甲骨卜辞中商代先公先王之考证,确认《史记·殷本纪》所记商王世系之可信,断定《古本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之说之可靠,并指出盘庚所迁之殷为“洹水南之殷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读两周金文、《诗经》、《尚书》而接触到历来学人对一群特殊而难懂的词汇的注释,王国维《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两次举不淑、陟降、神保、弥性等词加以论证,这群词被学者们称之为“古成语”“成语”(或称“古语”“常言”)在《诗》《书》中共有150余例。当对这些词的词义,在语言环境中的特殊功用,产生发展的过程及所反映出来的一些社会历史问题等等进行了详细考释后,我们认为在语言科学日趋严密的今天,再把它们称之为“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