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张保和用兰州方言创作快板,迅速得到了陇原民众的强烈欢迎.兰州快板是一朵新开的艺术奇葩.其在方言上的成功运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押韵坚持在合辙的基础上四声分押,念准个别高频词的兰州特殊读音,善于准确运用兰州方言常用词与熟语,充分体现兰州方言的明显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2.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8月5日晚,来自休宁县海阳镇玉宁社区、齐宁社区的近百名居民齐聚状元文化广场进行群众文艺汇演。他们载歌载舞,倾情表演舞蹈、太极拳、快板等精心编排的节目,共同迎奥运,歌盛世,深切表达喜迎奥运的热情和心愿。  相似文献   

3.
雕刻艺术寓实用性和象征性、装饰性为一体.是徽州艺术中历史最久,数量最多,内涵最丰富品类。雕刻是三度空间艺术,雕刻艺术与构成它的材料合为一体,只要材料存在,雕刻艺术就存在。徽州的雕刻艺术可以分为墨模雕刻、砚雕、书版雕刻和砖、木、石雕刻。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4,(8):126-131
民俗文化是文学原野的草根,民俗文化是民族个性的凝聚。当代河洛作家李准在进行文学创作过程中,深耕于河洛民俗文化:作品方言、俗语、谚语和歇后语鲜活灵动;会场文化、庙会文化展示淋漓尽致;快板、民歌、民谣、儿歌、豫剧、吹唢呐、剪纸异彩纷呈;三眼铳、打秋千、聊天会、骂架等多种多样的民间游戏娱乐活动跃然纸上。这体现了作者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情志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艺术在本质上是人的精神和生命活动的感性显现。感觉解放和感性革命的历史过程是进入现代文明不能超越和替代的历史阶段,它对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建构和反思都有积极意义。那么,感性如何推动现代艺术的发展呢?无论从文化史角度看,还是从西方艺术高峰角度看,抑或从欧洲文明史角度看,艺术、文化与感性都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几乎每一次文明的昌盛期都伴随着相应的艺术繁荣。可以说艺术既是文明的感性动力,又是文化的象征物。感性产生艺术,才有了艺术的存在;艺术用它特有的视觉符号和艺术形式表现人的梦幻和追求,唤起人的生命精神。笔…  相似文献   

6.
京剧艺术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涛 《理论界》2007,(6):229-229,263
任何艺术都要有创新,有创新才有生命。京剧艺术的发展,浸透了老一辈艺术家的辛勤汗水。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和提高,陈旧的歌舞戏剧内容和形式已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社会变化的快节奏是对京剧艺术发展的一个鞭策。为了振兴京剧艺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艺术家、工作者和爱好这门艺术的同仁要为京剧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由于苏珊·朗格对艺术幻象性的强调,其美学往往被视为艺术自律论。作为20世纪的美学思想,朗格的艺术论有其特殊的语境。在反思语境中,朗格没有把审美看成艺术与人类社会唯一合法的关系。从人类视角出发,朗格将艺术界定为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既承认艺术的独立自足性、超越现实的非功利性,又肯定艺术与现实的依存性以及艺术的社会责任。朗格将艺术看成一个具有持续性、统一性和完整性的活动过程,辩证吸收艺术自律论与艺术他律论的合理成分,表现出对二者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地域文化包含地方民俗、历史和艺术等,是地方独有的文化现象。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需要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公共艺术中的地域文化是从空间、时间、人三个维度显现,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的融合需要用公共艺术本体语言深入融合地域文化的内涵。文旅融合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和公共艺术教育的推广,逐渐扩大地域文化的受众和提升相应知名度,进而加快传播并实现传承。同时,应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创新及与地域文化融合,促进地方文化的发掘和传承,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通过比较和分析可知,公共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是地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途径,应加强政策支持、提高教师素质、加强高校重视程度并完善评价和督导机制等,以推动两者深入结合,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实现协同发展,最终推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师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高师院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有着特殊的价值和现实意义,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艺术教育、审美教育在高师教育中的必然性,基础教育变革的需求决定了它的重要性,而高校新生艺术素质滞后和中学艺术师资紧缺带来了公共艺术教育的迫切性和现实性,而实施公共艺术教育必须以课程化建设为突破口,其理论目标应该是课程设计的科学化,教学训练的规范化和教育特色师范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秦汉艺术的时代背景,分析儒道思想对秦汉建筑、雕刻艺术的影响,并阐明秦汉建筑、雕刻艺术的风格和特征。  相似文献   

11.
“实践”作为艺术人类学基本的研究理念和路径,它在延续文化人类学既有“实践”概念的同时,更是以解构与建构辩证的统一生成了自身独特的内涵,使得艺术和审美研究突破既往抽象空洞的研究模式,真正切入艺术和审美的具体层面,从而消解了抽象和具象、思辨与经验的两极对立。抹平了主体和客体、艺术和生活的边界,刷新了美学和人类学研究的问题视域,最终赋予了艺术人类学在方法论上的根本依据和学科张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声乐艺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声乐艺术的鉴赏水平不断提升,声乐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昌盛的阶段,人们希望有更多的好歌声及好作品出现,因此,声乐艺术亟需从科学方面创建一种规范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科学体系,以供后来者进行学习和探讨。本文简要阐述声乐和声乐艺术的内涵,着重对声乐语言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法国学者维利里奥的速度理论把速度视为现代生活世界和现代感性的根本性维度,不仅以之考察哲学、政治问题,也对速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建构,试图为艺术研究确立新的视域和范式。以速度为基本美学范畴重新审视现代艺术实践,以速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来理解当前新兴的艺术形态,是维利里奥艺术美学的两个重要内容。在前一方面,他认为对运动性、瞬间性、相对性等速度经验的审美表达是现代艺术形式探索的出发点,而速度技术带来的“竞速”价值取向则造就了现代艺术史的加速现象;在后一个方面,他通过对“马达艺术”和“光线艺术”的命名和分析,致力于确立一种能够把技术要素纳入新兴艺术的审美形态的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艺术设计者,必须要具备本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审美心理的基本素养和技术、技能,并不断深入研究民间美术及其所涵盖的我们民族本土艺术样式的原生、原创魅力和超越时代的审美价值,在创作中不断拓展现代美术设计与本土民间艺术语言互通、互补、互融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5.
高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佩琳 《云梦学刊》2007,28(1):130-132
高校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存在整体素质偏低、队伍数量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教师待遇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加大培养力度,改善工作环境,建立健全艺术教育教学的管理机制,努力造就和培养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提高高校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艺术形式和情感如何统一起来的问题一直是困扰艺术学、美学一大难题。阿恩海姆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为艺术表现论引入了一个独特的阐释途径——视知觉形式动力,揭示了艺术表现的终极原因,阐释了审美经验产生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确证了视知觉形式动力是探询艺术表现的门径,从而在知觉层面把形式和情感统一起来,形成了别具一格、具有一定科学性的艺术表现论。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纸是中国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之一,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一个亮点。见微知著,包藏大千,刻纸艺术是我国人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认识的独特表现和价值的继承,具有经久不息的民族特色和审美意蕴。在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通过对刻纸的历史沿革、功能价值、艺术形态以及刻纸风格的差异进行梳理和对比分析,旨在对刻纸艺术进行多维度理解,推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18.
谈宗教与艺术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宗教与艺术关系问题,是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多持否定态度,甚至把宗教和艺术看成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意识形态,否定它们之间存在任何联系。实际上,这是一种偏见。如果把宗教与艺术,放到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难发现,宗教和艺术之间,具有许多内在的同一性。宗教艺术这一独特的艺术品种,即是它们联姻的产物。探讨宗教和艺术的关系,不仅可以正确认识宗教艺术遗产和现今的宗教艺术,对探讨宗教和艺术这两种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认为,宗教与艺术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一个成熟的文艺家的重要标志是他的艺术个性,而艺术个性的形成又往往在于他对生活、艺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独特理解,在于他的艺术感知力。巴·布林贝赫是一位始终踏踏实实站在生活大地上的诗人,他的诗主要是写草原,写用自己心灵抚摸过的草原。他写草原,写蒙古族人民,重在抒发符合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观念的特定感情。他是一位看重艺术个性的诗人。在他所建构的艺术世界中,整个地显示着沙原般的质朴、悠悠驼铃般的自然,而在自然之中,让人体味出美的内涵和艺术的灵气。  相似文献   

20.
艺术情感不是自然生成的东西,而是在具体的艺术创造过程中才孕育生成、逐渐成熟的“生成物”。从这一角度来说,创作就是艺术情感的塑造,是情感这种或那种艺术形式的经营和建立。当作家内心的艺术情感积累孕育成熟后,由于它只存在于艺术家的心中,尚未变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形式断以它只能供艺术家个人赏玩、体味,还不能成为一种具有确定面目和形式,能传达给大众,引起更多人共鸣的艺术情感。这也就表明,孕育生成的艺术情感还需要寻找某种形式的外化,才能最终脱胎而出,独立于世,把它充盈的甜蜜全部奉献,供人类认识和欣赏。艺术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