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家庭结构小型化使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而社会养老模式存在许多弊端,社会认可度不高,入住率比较低。居家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既保留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的优势,又引入新的社会力量的参与,因此符合我国的国情。但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面临一定的困境,需通过明确政府职责、完善相关的制度、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等措施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2.
"家庭养老"概念的重申与我国农村养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庭养老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其内涵、内容、目标和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为此通过重新陈述“家庭养老”这一概念来分析家庭养老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并通过与社会养老的对比分析,探索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度性社会养老保险成为构建中国农村养老体系的核心议题,但20多年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目前尚未实现预期目标。社会转型期农村家庭结构的变迁对家庭养老功能带来双重影响,表现出结构性特征。与社会养老相比,家庭养老的低成本、精准化等特征使其在经济扶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方面仍具优势。在目前甚至较长期的社会转型期,家庭养老应当成为我国农村养老的主体模式。构建政府支持的家庭支持计划对于稳定、拓展家庭养老功能不可或缺,而社会养老保险值得长期建立。  相似文献   

4.
如何实现农民的“老有所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但同时家庭养老社会化的条件又不成熟,因而要解决现阶段农民的养老问题.笔者认为应仍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并将家庭养老保障与土地养老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整合起来,共同实现农民的养老.  相似文献   

5.
养老产业化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将使“4-2-1”结构的家庭(即四位老人加夫妻加一个孩子)成为普遍的形式,这给养老带来一系列难题。社会保险只能提供必需的养老金,但养老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生活照料,这在“4-2-1”家庭结构和现行的养老保险模式中无法实现。传统的养老院只是一种收留无依无靠、无收入来源的老人的纯福利性部门,不可能成为社会化的养老方式;“养老产业化”的构想,旨在使养老成为一种社会经营的行业,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养老社会化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家庭养老是中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孝文化是支持中国家庭养老的主要价值理念。孝文化自产生后不断调适,经历了从家庭伦理到社会伦理规范的变迁过程,较好地支持家庭养老方式。但当前社会剧烈变迁使孝文化面临挑战,进而使家庭养老方式面临危机。缓解这种危机,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无疑是必要的,但人类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行为均深刻地嵌入其历史文化中,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作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今天仍有其存在的文化与伦理意义。因此,基于文化调适理论,加强传统孝文化的自觉意识,推进孝文化的再生与创新,为家庭养老提供坚实的文化伦理基础就成为必需。  相似文献   

7.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补齐农村养老短板的重要方式。但从实践中看,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由于缺乏对老年人文化诉求的关注,导致了服务效果欠佳。基于田野调查发现,政府购买农村养老服务时,在对老年人生命意义的关照中存在文化缺位,同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体系衔接中存在文化错位,在考核留痕中存在文化跑位等问题,以致陷入一种文化失位的实践困境。政府购买农村养老服务实现破局的关键是要立足农村生活文化场域,促进养老服务中的文化归位:通过文化补位促进老年人的生命意义重建,通过文化正位实现社会养老同家庭养老功能的有效衔接,通过文化调位促进考核手段的优化调整,从而充分回应农村养老服务中的文化关切。同时,将文化维度纳入养老服务体系中进行考量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事业的精细化发展,也有助于提升我国社会公共治理服务中的人文热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也是关乎千家万户的大事。随着慈善事业的兴起而出现的慈善养老将成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益补充,能够有效弥补现有养老模式的不足。这一养老形式,在经过理论和实践的检验之后将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出现在中国。对此,文章逐一从模式、实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新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解决了农民的养老问题就是解决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对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根据我国国情,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核心,兼顾贫富农民,集体养老为补充,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养老的‘四维’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的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心理、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方面,探讨了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正在衰减、农村老年社会保障短期内难以普遍发挥效能,随后提出了在农村社区推行“老年集体自我养老”的构想,并分析了这一养老形式的可行性依据,列举了它对老年人与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主张将其作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保障的补充,与之共同构成一个家庭、社区集体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孝文化是古代社会调整代际亲属关系的重要依据,主要经历了萌芽、儒家化、法律化三个发展阶段。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本土孝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孝文化的历史局限性进一步凸显。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应发掘本土孝文化所具有的当代法理价值并引入立法,以隐形契约关系促使家庭单元稳定,以家庭伦理引导社会伦理发展,以孝文化的弘扬促进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将精神赡养与物质赡养相结合,以建构具有本土性文化特征的中国特色老年法体系;同时,完善文化、立法、司法、制度等方面的保障,树立正确的孝文化理念,实现硬法和软法有机衔接,发挥调解在代际亲属问题处理中的作用,实现个体养老到社会养老的转型过渡,以应对社会转型中的代际矛盾。  相似文献   

12.
为了以具本土契合性的方式理解华人社会中新兴的高龄化议题,文章从亲子代间伦理的角度切入,在台湾社会文化与现行政策脉络下,以华人孝道概念为核心,整合西方既有研究概念及研究取向,进而建构一套适用于探究华人文化脉络下高龄福祉议题的前沿理论。孝道概念及文化在近期高龄化趋势下开始受到西方学术社群与政策单位的重视,但可惜的是,无论华人或欧美研究者往往都将孝道内涵局限于"奉养年老父母的义务",或子女在物质、劳务与情感层面上提供父母代间支持之义务,而未能掌握华人文化中各种孝道行为在个人、家庭与社会等层次上的不同功能与意涵。有鉴于此,文章特别援用华人孝道双元模型,借助其在孝道概念化方式上兼具亲子代间关系运作特征、儒家伦理展现形式之优势,完整反映出孝道在华人社会中同时涵盖私德与公德领域的运作特征,及其在个人、家庭及社会层次上的多元功能,据以深入解读台湾老人福祉议题与相关现象、政策方向背后更细微的本土特色与伦理意涵。  相似文献   

13.
从感恩范畴的角度看,儒家孝道可看做是一种带有普适价值的感恩文化,其感恩精神有三个突出特色:一是既重形式更重内容的感恩,二是主张父慈子孝、反对愚孝的双向感恩,三是推己及人、"修齐治平"的感恩。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深入认识和把握儒家孝道的感恩精神特色,对于我们重振新兴传统孝道,从物质和精神多方面满足老人们的需求,让孤寡老人都能得到良好的照顾,克服目前"倒孝"啃老族"等不良现象,营造和谐美好的家庭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孝治"伦理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重要特征,它是"家天下"社会政治背景下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与模式。在文化国情下,"孝治"伦理对于当代公共治理仍具有重要的资源性价值。然而,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孝治天下"的思想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必然要面临自我扬弃与革故鼎新的使命。实现"孝治"伦理的转型,祛除"家天下"的私德性,赋予其公共伦理的价值指向,是"孝治"伦理成为当代公共治理中的"德治"形式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农村孝道观念对于维系家庭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家庭、社会和教育等原因,农村孝道观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此,必须通过扬弃传统孝道观念、倡导感恩教育、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努力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来重建农村孝道观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过程中,家庭结构与家庭职能发生了明显变化,家庭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也随之产生变化。在传统社会,家庭在养老服务提供中占主导地位,几乎提供老年人的全部养老服务,尤其是在农村。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化养老已成为必然趋势,但是,家庭的养老服务作用依然十分重要,在日常照料与精神慰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比如:家庭养老服务资源缩减,政府对家庭支持力度不足,传统的家庭孝道趋于衰落。未来需处理好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关系,从多个方面助力家庭,更好地发挥家庭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许多研究表明,随着家庭结构、家庭权力与代际交换逻辑等的变迁,孝道不断失落,进而使农村老人在获取养老保障时处于不利地位。本文以洪湖渔村老年协会为调查对象,重点关注老年协会在农村养老保障方面的地位与功能。认为孝道失落并非孝道文化的全面崩溃,而主要在于孝道的组织依托遭受到重大的冲击。而洪湖渔村老年协会的成立与实践,证明可以通过组织建设的方式来复兴孝道,改善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状况。  相似文献   

18.
通过共变法研究可以看出,先秦时期的家庭组织在功能、类型、社会地位等方面与孝道之间存在稳定的共变关系。孝道的范围和对象随着家庭类型的改变而变化。当家庭结构复杂、功能强大、社会地位较高时,孝道的强度较大;当家庭结构简单、功能弱小、社会地位降低时,孝道的强度会随之减弱。这种共变性表明家庭组织与孝道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9.
孝道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准则,是养老敬老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农村社区的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孝道的维持机制失去了效力,乡村孝道的评价标准变得功利化和理性化.为了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养老问题,要对我国传统孝道进行重新解析和定位,转变孝道关系双方的观念,实现公众舆论的正确引导和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