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言特征,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情调等方面,于中可提炼出汉语的共性。东北方言特征词研究仍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学术领域,从既往较少关注的伪满时期文学作品入手勾乙、筛选方言词语,系统探察20世纪30年代东北方言特征词面貌,既能提炼东北方言特征,又能概括东北方言区、片及大方言区特征。就实践操作而言,依照“区内大体一致”和“区外相对殊异”两个方面界定、提取东北方言特征词是大致可取的;伪满时期作家和“二萧”的文学作品是有语料文献价值的,应该纳入东北方言特征词以至东北方言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2.
《方言》中某一个方言词,作为被释词,多数情况下不重复注释。但是,也有同一个方言词重复注释的情况。这种重复注释的情况,透露出《方言》某处说某方言用了某词并不排斥其他方言也用该词的信息。如果一个方言词仅见于它后面所列的具体的方言区域,不见于别的方言,那么几处重复注释所列的方言区域应该是一样的。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这就有力地证明:《方言》中说表达某一个概念,某地用某词,并不是说只有某地用某词,其他的地域不用该词。扬雄只是据实记录他的见闻,不是在作出全面调查,不是在知道了某词只有某地用而别的地方不用之后,才写上某词见于某地。换句话说,《方言》中某词见于某地,并没有暗含不见于其他地域的意思;《方言》中的很多方言词不能作为某一个地域独有而为其他地域所无的用词。将《方言》这一特点揭示出来非常重要,因为它牵涉到如何利用《方言》研究秦汉时期的方言区划、方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以及汉语词汇史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往的研究多从人文、地理、民族、历史角度来看两方言的亲属关系。并且本身地缘上的相近、生活习惯的相似和历史发展的同步也体现了两方言的亲属关系。但从语言内部特征,即语音角度,能更能清楚地看到两方言的亲属关系。赤峰方言和东北方言有共有的少数民族语言的谱系分类。少数民族语言对两方言的影响,两方言的语音特点分析,都能更好的反映出两方言之间的亲属关系。  相似文献   

4.
方言特征词的考察是当前方言词汇研究中一个富于理论内涵的命题 ,如何提取方言特征词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词频选取法就是对一定范围的封闭性语料主要从构词能力的频率、地理分布的广狭、义类的词语投射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以见其特性。文章以李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 2 1个方言点的“长辈亲属称谓”类为材料 ,系统地运用词频统计的方法 ,考察了该类方言词的主要特征与分布 ,实证了该研究方法的价值与不足  相似文献   

5.
方言特征词的考察是当前方言词汇研究中一个富于理论内涵的命题,如何提取方言特征词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词频选取法就是对一定范围的封闭性语料,侧重从构词能力的频率、地理分布的广狭、义类的词语投射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以见其特性。文章以李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21个方言点的“长辈亲属称谓”类为材料,系统地运用词频统计的方法,考察了该类方言词的主要特征与分布,实证了该研究方法的价值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人口迁移流动现象与语言接触传播现象同属社会现象,也可以说是同步进程的社会现象,从而人口迁移流动现象是影响语言变异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蒙古语科尔沁方言的形成与演变,就是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口迁移流动的语言接触传播之结果。从科尔沁地区的人口迁移、流动、变化的语言接触传播视角来探究科尔沁方言的演变进程,我们不难看出它有着三条主流变异线,一是,向满语靠拢;二是,向哈喇沁方言靠拢;三是,向汉语靠拢。当今,汉语的影响是最为严峻的,最为挑战性的。  相似文献   

7.
东北方言相对于正规、得体、精确的书面语及官方语而言是一种富于狂欢色彩的语体。东北民间笑谑艺术最流行的形式"二人转"即是以东北方言为载体的。"二人转"作为艺术更突出的是它的娱乐品格而非它对生活的反观性,所以很容易被大众文化所吸收。相比于那些提出了更高价值尺度、与人们日常生活经验迥然不同而引起震撼的艺术品,"二人转"的确是世俗的、"酒神式的"艺术,其中"宣泄"要远比"净化"的强度高。作为一种"尚未与日常思维分化的艺术形式","二人转"与生活的反思距离太有限,并始终面临着低俗化和异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汉语方言特征词属于比较方言学的范畴,是基于现代汉语方言词汇的横向比较研究而产生的。要深化汉语方言词汇研究,必须在方言词汇宏观比较的基础上开展方言特征词的研究。从方言特征词理论的提出至今,方言特征词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在方言特征词的性质和范围上存在争议。存在的争议主要是由特征词的提取方法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群体的相互接触,必然会引起语言关系的变化.极具特色的地域方言为共同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语料资源,《现代汉语词典》是共同语的集中体现.在《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中,总会增加一些新词.从《现代汉语词典》第4版、第5版、第6版的对比中发现,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东北方言词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其中新增加的东北方言词为例,从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分析东北方言词的特点,以此来探讨东北方言词强势进入普通话的原因,进而说明方言词逐渐向共同语发展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0.
吉林方言属于东北方言范畴,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它语意丰富,结构多样,运用灵活,是情感性非常强的语言。吉林方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多样的结构形式,它能够直接地描绘事物、抒发情感,具有直白简洁、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的特点。本文从吉林方言词的结构和语用等方面分析吉林方言的形象性。  相似文献   

11.
在明代几部重要的白话小说中,语气副词“好道”主要出现在百回本《西游记》里;语气副词“早是”主要出现在《水浒传》《金瓶梅》里。从这两个副词的使用情况看,它们当是吴语区的方言特征词。据此我们推测这三部明代白话小说的作者可能就是吴语区的人。  相似文献   

12.
在方言中影响可懂度的主要因素是方言词汇。语义丰富,结构复杂的吉林方言词汇,记录着吉林地域文化的种种事实,是吉林地域文化最具内涵的文本。既要保护地方方言,又要使普及普通话的进程能够顺利进行,做到两者兼顾,就要找出方言的特点,比较出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所在。本文从现代汉语角度分析吉林方言词汇的结构特点,并且探究其与普通话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金泽方言属于北陆方言的一支,又属于西部方言,具体地讲应该隶属于石川县的北加贺方言。金泽方言以感叹助词的波动声调为突出特点,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方言的最明显之处。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于1909年在珲春和龙井村设立了海关,开关之初就受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日本的控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劫收了珲春和龙井村两关,又陆续在图们、集安、临江、"新京"等地设关,还打着"日满经济提携"的旗号,制定了特殊的关税制度,将吉林省与关内各省的贸易视为"外贸",而同日本的贸易却享受其"内贸"的优惠。其实质是要泯灭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祖国观念,达到将东北从中国分离出去,为其永远占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观察不同方言之间的接触现象对分析、梳理方言演变特征及轨迹起到重要作用.徐州市和铜山县两者虽然方言差异不大,但是两者行政归属上的市辖县和地理位置上的县廓市的特性对两地方言的演变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结合两地的政治、经济、历史和人文等方面的资料可以有效地观察到市县方言接触过程中的具体现象,为研究不同方言接触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满语融入汉语的词类有名词、形容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副词、状词等多种。可以说,凡是汉语中包含的词类,满语几乎都包含,只不过词性的划分有所不同罢了。满语和汉语的相对一致性,带来它自然地融入汉语之中,成为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促进了东北方言的形成。满语融入汉语后,即被广泛传播和应用,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直至现代仍然如此。文艺作品中的小品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使用了东北方言中的满语词汇,使满语的影响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7.
吉林方言中形容词的特殊格式及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并非吸收了全部的北方方言,吉林方言与普通话方言相比,在词汇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独特之处。仅就其吉林方言中形容词而言,其构成形式不同,往往显示出普通话无法表现的特有的语义色彩及语法功用。  相似文献   

18.
试论近代关内移民对东北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东北三省正处于农业、工商业和城市等各部门经济亟待开发和迅速兴起发展时期 ,对劳动力产生了极大的需求。正是由于大规模关内移民的适时到来才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加速了东北的土地开垦与农业发展 ,使东北区域市场经济由此变为全国市场经济的最重要一环 ,为国内市场的兴盛做出了贡献 ,并且还促进了东北民族资本主义高峰时期的出现与近代东北城镇的发展及繁荣 ,他们成为近代开发和建设东北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困难,本文通过对英汉语音系统的比较以及指出各地区方言影响下的特殊问题,为中国学生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学会区别汉英两种语言各自不同的发音特点,摆脱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东北方言的形成与汉民族向东北移民密切相关。从东北方言形成的过程来看,辽金元时期的汉族移民人口来源复杂,还不能由某一种方言占主导地位,应当是东北方言形成的初级阶段;明清时期是该方言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东北方言的诸种特征都已具备,并且跟北京官话产生了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