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樵《通志·校雠略》"书有名亡实不亡论"云:"……李舟《切韵》乃取《说文》而分声,《天宝切韵》即《开元文字》而为韵,《内外转归字图》、《内外转钤指归图》、《切韵枢》之类无不见于《韵海镜源》。……"有的学者据此认为《韵海镜源》是比较可靠的早期韵图形式,把《韵镜》类韵图的产生时间上推到中唐时期。对此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
当前通行的等韵体系中,开合口的术语系统并非直接来自《韵镜》之类的早期韵图,而是以比较晚近的韵图为依据的。用反映宋元甚至明清时期语音实际的术语描述中古前期的《切韵》音系,要注意时代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韵镜》共有四十三幅韵图,每一幅图都标明“内转”或“外转”;其中“内转”包括通、止、遇、果、宕、曾、深、流八摄,共有二十一图;“外转”包括江、蟹、臻、山、效、假、梗、咸八摄,共有二十二图。内外转的“转”来自《悉昙藏》,本指声和韵辗转相拼,有转合之义。从韵图上看,则更为直观。韵图横为声、纵为韵或者横为韵、纵为声,声韵相交合为一个字音。所以,一个韵图之内,就有许多的声和韵辗转相拼,合成许多不同的字音,总为一图。因此,到了宋代,“转”字逐渐衍申为“图”的意义。至明清时期,则把摄和转混为一谈。那么内转、外转究竟是什么意思,《韵镜》并无明确解释,而对其进行诠释者各执一词,自成一派。现在我们将一些主要观点陈述如下:一、有无真正二等韵来区分内外转,有则外转,无则内转这是现代学者比较公认的一种说法。以《四声等子.辨内外转例》为代表,它说:内转者,唇舌牙喉四音更无第二等字,唯齿音方具足;外转者,五音四等都具足。今以深曾止宕果遇流通括内转六十七韵,江山梗假效蟹咸臻括外转一百三十九韵。《切韵指掌图.辨内外转例》亦云:内转者,取唇舌牙喉四音更无第二等字,唯齿音方具足;外转者,五音四等都具足。旧图以通止遇果宕流深曾八字括内转六十七韵,...  相似文献   

4.
孙吾与及其所著韵书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吾与为江西丰城人,经历元末明初两朝。所著韵书有两种,均已亡佚。现存《永乐大典》保存其部分内容。经对其考证,《韵会定正》为韵书,《韵会定正字切)或《字切》为韵图或为具有韵图性质的韵书。《韵会定正字切》的作用是直观反映《韵会定正》反切拼读成音的情况。二者的关系应相当于《韵镜》与《广韵》。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韵目和收字两个方面全面考察和比较了徐铉改定的《说文解字篆韵谱》和黄奭辑《黄氏逸书考》所载李舟《切韵》二书之间的异同之处,揭示了徐铉改定的《说文解字篆韵谱》和黄奭辑《黄氏逸书考》所载李舟《切韵》不仅对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且对外体现出鲜明的独特性。这种现象表明,徐铉改定的《说文解字篆韵谱》和黄奭辑《黄氏逸书考》所载李舟《切韵》一定具有某种极为密切的关系,二书当同出一源。同时,徐铉改定的《说文解字篆韵谱》所有而黄奭辑《黄氏逸书考》所载李舟《切韵》所无的内容主要为小篆字头和古、籀、秦刻石文字体;且徐铉改定的《说文解字篆韵谱》少误而黄奭辑《黄氏逸书考》所载李舟《切韵》有误的情况在全书中比较普遍。黄奭辑《黄氏逸书考》所载李舟《切韵》乃是直接来自于徐铉改定的《说文解字篆韵谱》,并不能代表李舟《切韵》本身。  相似文献   

6.
许敬宗奏请《切韵》窄韵“合而用之”,一直被认为是出于科举考试规范用韵的需要。但史料比勘与初唐诗文用韵的统计分析表明:许敬宗对《切韵》的改革,并非为科举制定官韵,而是为宫廷诗歌创作提供用韵依据;其时间也可上推至唐太宗贞观年间,而不是通常认为的高宗、武后时期。  相似文献   

7.
苏轼说“唐末司空图……盖息列其诗之有得于字之表二十四韵。”元好问说“《诗评》《诗品》《诗说》《诗式》亦不可胜读。”据此可证,苏氏、元氏读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揭斯“唐末司空图教人学诗”云云,亦多侧面表明揭氏读过《二十四诗品》。  相似文献   

8.
方孝岳所编《广韵韵图》是音韵学研究中的一种创新,本文通过评介《广韵韵图》阐明两个理论问题。一、注反切于韵图之中,韵图的列字定位与广韵的反切相互参证是研究“切韵音系”的捷径。二、等韵学是汉语音韵学的入门,等韵门法是入门的钥匙。本文深入分析《切韵指南·玄关歌诀》解释音和、内外转、局狭、广通的含义,论证喻母的分等实际上是“重纽”。本文最后还介绍《广韵韵图》在校正《广韵》方面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韵法直图》音系杂糅性的各种表现反映,《韵法直图》音系杂糅的根源在于《韵法直图》并非原本,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据《韵法横图》列字对原本进行了改动;《韵法直图》的研究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须还原其原貌,挖掘其蓝本。  相似文献   

10.
隋以后至元以前七百多年间 ,虽然各代都有韵书面世 ,但基本上未摆脱《切韵》系韵书的框架。本文探讨了《切韵》系韵书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音韵学角度,采取排列韵谱的方法考察了唐代诗人李白近体诗的韵系及其与隋唐语音和韵书的关系,发现李诗用韵与《广韵》韵目下所注同用、独用的规定基本相符,唐功令和宋景德、祥符年间所定的“悬科取士,考核程准”基本一致,戴震所谓“《广韵》同用独用之论乃唐初功令”大体上与事实相符。李诗支脂之三韵通押,似能说明王力“杜甫时代唐韵中的支韵尚未与脂之相混”之说可以商榷。李诗数处借韵,显示此种押韵法并非如通常所说──“始于中、晚唐”,确切地讲,应是始于盛唐。此外,李诗用韵与《平水韵》极其接近,对我们研究《平水韵》,考明《平水韵》的形成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切韵》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基础,其音系性质的判定则关涉汉语音韵学的理论依据,因此对音系性质的考证始终是《切韵》研究的重要方面。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切韵》性质研究在当代呈现出新的特点,侧重于现当代研究,以廓清研究发展脉络为目的,主要从《切韵》性质的认定、《切韵》性质研究的材料和《切韵》性质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结合具体论著对此进行多角度梳理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3.
《新订中州全韵》是清代周昂撰写的一部南曲韵书,被誉为南化到极点的曲韵书.其中的“知如”韵相对于《中原音韵》系韵书而言比较特殊,对其性质前辈学者略有讨论,但缺乏深入研究.本文结合文本资料和相关韵书、韵图重新审视了“知如”韵的性质以及“知、章”二母与“庄”母的分化问题,认为“知如”中的“支、之、脂”和“鱼、虞”等韵还未完成向∫、y的转变,“知、章”与“庄”尚有别.  相似文献   

14.
《切韵》系韵书,以陆法言的《切韵》为基础,经后人进行修订、增补、刊谬,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代表作是:陆法言的《切韵》;唐代孙缅的《唐韵》和宋陈彭年等的《广韵》;《集韵》等  相似文献   

15.
中古时期元韵的用韵行为存在南北区域的差异。元韵在《切韵》系韵书和早期韵图里排列位置的差异缘于二者依据的语音基础不同。代表江左诗赋用韵传统的元魂痕同用规则的制定和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标准语之间的矛盾是《诗韵》"十三元"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江有诰《诗经韵读》与王力《诗经韵读》用韵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统计法,全面统计了江有诰《诗经韵读》与王力《诗经韵读》的用韵,发现两部《诗经韵读》用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韵脚字入韵字理解不同;非韵脚字是否入韵处理不同;韵脚与非韵脚是否押韵理解不一。通过比较发现,王力先生《诗经韵读》对江有诰《诗经韵读》有匡补之功,他订正了江氏的诸多纰缪,可谓“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此外,江氏于个别篇章的用韵的分析是正确的,而王先生的分析尚有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7.
重韵的出现是学术界用后来产生的等韵名目框范<切韵>韵类的结果.韵书里重韵的分立是当时的文学语言系统中实际读音有别的反映.重韵现象不宜用来作为<切韵>是综合音系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自清代以来,学者们十分重视《广韵》的校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黄侃继承清代传统语言学成就,在《广韵》校勘及其音系研究上开掘甚多。黄侃独特的批校方式,与清儒迥然不同,他把校勘重心放在《广韵》音系的整理上,归纳《广韵》韵类与古韵的关系,梳理《广韵》又音,探寻《广韵》韵字与《说文》的关系,阐释文字孳乳变易过程,努力使《广韵》研究与《说文》《尔雅》结合在一起,使得音韵、文字、训诂融为一体,成为一个系统。所以,黄侃不仅校勘《广韵》,而且通过校勘《广韵》进行音韵文字的综合研究,以探讨《广韵》当时编撰上的问题。文章循此思路,把研究重点放在黄侃与陈澧《广韵》音系的比较上,并就陈澧《切韵考》中的《广韵》韵类与“增加字”等与黄侃批校之关系做了深入探讨,从而全面展现黄侃音韵学之渊源,总结黄侃校勘中之得失。  相似文献   

19.
宋代《切韵指掌图》里,德韵开口字四配曾、臻、止、流摄,分别代表了文献音(配本摄阳声韵)和时音的四个层次。德韵配臻摄的“-k、-t混并为-t”后来与共同语臻、曾、梗摄三四等入声的“-k、-t混并”合流,从而形成了中古-k尾系统分化为“-k:-t”的近代早期新格局。德韵配止摄则是共同语1:3语音入声舒化“宕、江、通摄(-η/-i):曾、梗摄(-η/-i)”不对称格局影响下的产物。现代方言材料表明,德韵配流摄代表了方言口语音的底层。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收藏一部《五音通韵》,为抄本,是日本国藏韵图韵书配合本、台湾省藏韵图抄本之外《五音通韵》等韵图的第三种存世文本。惜乎其收藏者信息及传抄时间不能确定。以新见吉藏本为工作底本,主要校勘以日藏本、参之以台藏本,从凡例内容、韵图格式、韵图列字等方面比较三种韵图之异同,可以探测三者之间的传播、流布关系。?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