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形势下,女性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面临比男性农民工更多的排斥与歧视,在生活和工作上要承受更多的困难与挫折。在对保定市女性农民工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基础上,对新形势下的女性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善她们生存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女性农民工职业边缘化现状透视,了解职业角色对女性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状态、社会地位、发展前景的重大影响,深入分析职业边缘化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并进行对策层面的认真思考,围绕扩展女性农民工的视野、提高群体的综合素质、改变消极的就业态度,以及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等,促使女性农民工改变职业边缘化状态,谋求在城市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3.
女性农民工是农民工这个群体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关注这一类特殊群体的生存状况,应从她们融入城市的性别分工模式和心理障碍分析入手,探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独特性,并完善女性农民工的法规政策,加强普法教育,着力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要发挥妇联组织、工会组织及社区的作用,推动女性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江苏作家的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延续了"五四"乡土作家的文化视角,把笔墨更多集中于农民工进城以后精神层面的探讨,着力表现城乡之间的文化冲突。女性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作为农民工群体中相对特殊的人群,也成为江苏作家笔触最为集中之处,女性农民工进城之后的尴尬境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乡之间的文化冲突。农民工子女在父母进城之后,无论是否留守,其身份和精神总是流动的、无处安放的,由此突显了江苏作家独特视角下的底层关怀。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了解河北省农民工的生存现状,本文采用生存质量问卷、满意度量表及修订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探析河北省农民工的生存质量、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状况.对省内8个行业500名农民工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显示: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尚处于较低水平;工作质量整体较差,但工资拖欠和讨薪情况有所改善;除人际敏感外,心理健康的其余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同婚姻状况在人际敏感、抑郁和偏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客观生存质量与主观满意度、心理健康状况三者两两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普遍认为女性农民工在就业中处于边缘地位是教育水平低、劳动技能缺乏等自身素质决定的,本文通过对女性农民工就业特征和过程的分析,认为女性农民工在就业方面面临城乡差别和性别差异双重挤压,使女性农民工游离于城市的边缘,社会权利得不到保障.提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就业保障制度、倡导性别平等、增强就业的正规化等方式解决女性农民工面临的就业困境.  相似文献   

7.
女作家铁凝以善于挖掘女性的心理意识,以及对女性世界生存状态和整体命运的深入勘探而著称。从她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可以看出,铁凝笔下的女性生命之旅具有悲剧命运的轮回性,女性类型具有更多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不是单面的,而是复合的.铁凝的作品展示了对中华大地上女性生命本相与生存状态的独特体验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儿童的义务教育与儿童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城市农民工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就城市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相关研究也围绕其展开。而对关于女性农民工的研究却不多,对女性农民工精神世界的关注更是较少。文章以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探究其精神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经济、心理、社会三个层面解释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从女性农民工个人、所在单位、政府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改善女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女性农民工权益保障状况不仅表现了女性自身的利益实现程度,而且反映了女性农民工的维权意识、维权能力和一个地区的文明发展程度.安徽省女性农民工数量庞大,他们的人身、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权益受保障状况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造成女性农民工权益受损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是女性自身、用人单位和有关部门执法不力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综述有关女性农民工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实地调研资料出发总结出当前女性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了女性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障碍性因素,如社会对女性的性别角色偏见、农村女性从来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女性农民工返乡创业时获取社会资源有限及女性农民工自身的原因等,提出了破解女性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难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对他们就业满意度的研究,有利于客观反映该群体的就业状况,加快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本文基于山东省894份调查样本,运用统计性描述方法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对整体就业状况的满意度偏低,并且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总体就业满意度低于女性;在就业满意度的各维度方面,男性新生代农民工在报酬、工作关系、职业发展和劳动保障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女性,但在工作环境方面男性满意度低于女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在制定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该群体的性别差异及诉求特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农民工的劳动环境、生活环境及其社会环境的探究,进行了对改善农民工生存困境的思考,认为必须要关注农民工的职业健康和创建安全的劳动环境,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民工的生活环境及其构建农民工的新形象,为农民工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提出改善农民工的生存困境问题是实现农民工自由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自我雇佣是农民工实现经济和社会融合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利用CLDS2014调查数据,采用Heckman两步法,在纠正样本选择性偏误的基础上,考察了农民工自我雇佣及其收入效应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女性农民工从事自我雇佣的比例较低,且生存型比例高、经营规模小、经营绩效劣于男性,女性自雇者的收入水平低于男性。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社会性别分工与家庭角色的不同,致使男女农民工从事自雇活动的动机差异较大,并最终导致自雇者较大的性别收入差距。为此,公共政策应将性别意识纳入政府决策范畴,为女性农民工创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以促进我国“以人为本”城镇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论农民工的体制弊端及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农民工务工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农民工在工资收入、劳动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民工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廉价劳动力"、"超负劳动力"和"低保劳动力",而农民工问题与中国和谐社会构建密不可分;提出政府应在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制度创新上采取措施,加快农民工户籍制度的改革,健全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工资支付制度和监控制度,保障农民工的民主政治权利.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中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大幅增加。近年来,农民工随迁子女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生存状况、心理健康日益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媒体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与报道,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重庆媒体中对农民工子女的新闻报道进行定量和内容分析,概括了当前报纸对农民工子女生存现状报道的不足,并对农民工子女报道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转型期中国农民变化最大、最深刻、最有实质性意义的应该归属于农民观念的变化,即农民式生存观念向市民式生存观念位移,半自然式经济观念向市场式经济观念转变,强信任观念向弱信任观念渐让.农民观念的变化不仅对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和农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支持着农民工流动,影响着农民工的生活预期和回流观念.为此,我们必须纠正农民工的暂时观念,转化树立农民工的长期观念,增强农民工与市民的互动观念,克服农民工的自卑观念,遏制农民工的返乡观念.  相似文献   

18.
进城农民工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已受到广泛关注,如何帮助他们实现与城市的相融与发展是城市和谐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环.本研究以需要层次理论为理论视角,自编<进城农民工城市融入调查问卷>,对苏州市261名进城农民工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农民工低层次的安全感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他们萌生了更高层次需要,即普遍具有中等程度以上"融入效能感"和"发展意愿".各类进城农民工(如不同年龄、进城时间、文化程度等)群体间差异小,反映出农民工群体的共性特征.不同性别、不同行业间的差异显著,在"后顾之忧"和"融入效能感"两个维度上,男性农民工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女性;而工业领域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心理显著低于商业服务行业农民工.在以上调查及分析基础上,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不一样的童年>一书对农民工子女生存和发展现状进行了社会学调查和分析.书中描述了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生存现状,深刻分析了他们正在遭遇的困境,其重要发现和主要观点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群体异质性视角下,对农民工社会融合的状况以及消费行为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农民工总体社会融合程度不高,但具有较强的融入意愿,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民工社会融合存在明显促进作用.分类研究发现,消费行为仅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存在显著积极影响,而对老一代农民工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对男性农民工的作用强于女性农民工;理性型消费行为能够提高农民工社会融合程度,而冲动型消费行为却会阻碍农民工融入城市,但是节俭型和炫耀型消费行为对农民工社会融合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