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金玉 《延边大学学报》2005,38(4):120-123
朝鲜族舞蹈是一种综合性舞蹈艺术,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以形体来表现感情、性格和色彩,具有本身内在的发展规律和表达形式。朝鲜族舞蹈所体现的直发力和传导力、“形”与“力”、“力”与“力”、“形”与“形”的关系是朝鲜族舞蹈风格表现形式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和认知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爱情作为人类体验深重久远的感情之一和文学艺术作品的永恒主题,其隐喻表达在人类口头与书面语言中有着丰富的体现。英汉爱情隐喻跨域映射可分为“爱情域与具体域之间的跨域映射”和“爱情域与抽象域之间的跨域映射”两大类。  相似文献   

3.
朝鲜王朝古地图与文人诗歌体现了朝鲜人的湖南空间认知形态与他们心目中的湖南意象的特殊性。近代以前,湖南与朝鲜几乎没有直接交流,湖南却成为许多朝鲜文学作品中的空间背景。朝鲜人并没有强烈的湖南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湖广”“楚”“荆州”等概念。湖南的山水博得了朝鲜人的赞赏,与其相比,一些人文环境的评价却相对不高。这些现象产生原因主要来自朝鲜特有的儒学价值观,及由此形成的朝鲜中华主义政治态度与景观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4.
“海洋”(море, океан)在莱蒙托夫作品中出现的频率达172次。作为莱蒙托夫常用的典型意象,“海洋”是其情感体系构建的重要依托,承载着自由、爱情、生活、孤独等象征意蕴与情感价值,并体现着鲜明的“莱蒙托夫式”特征:“海洋—自由”是基于漂泊与反抗的自由;“海洋—爱情”是基于冷漠与苦涩的爱情;“海洋—生活”是基于痛苦与永恒的生活;“海洋—孤独”是基于孤苦与伟大的孤独。  相似文献   

5.
朝鲜诗人丁茶山是实学派代表诗人,李朝实学之“集大成”者。丁茶山诗论中的文学思想体现在其文学观念、创作思想和审美理想等方面,核心是对文学社会功能的强调。为了更好地发挥诗歌的“补政”功能,丁茶山主张诗人作诗首先要以儒家经典提升志向、以实用之学、民族之学增广见闻、加强修养,而后“触物兴感”才能成就佳作。“抑扬顿挫”、“形似传神”与“清新的民族风格”是丁茶山追求的审美理想。他在诗论中体现的文学思想具有很强的实学色彩和美学价值,这不但成就了丁茶山自身创作实践中的鸿篇佳作,而且在朝鲜文坛上大放异彩,对当时和后世诗人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金台”的典故常常出现在中国文人表达“怀才不遇”与渴望“招贤纳才”的诗句中.由于朝鲜文人对“黄金台”意象的接受,他们在诗歌中谈及人才问题时,对“黄金台”典故的运用与中国是相通的.但是在明亡清兴之后,随着东亚政治格局的改变,朝鲜士人“思明反清”心态的形成,“黄金台”被适时地赋予了“思明反清”的新内涵,朝鲜文人对“黄金台”典故固有意象的这种“篡改”,体现了他们对明清关系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小说史上有许多爱情悲剧作品,但真正的爱情悲剧作品是在宋元以后出现的,特别是“三言”中的几篇。真正的悲剧作品中,悲剧形象不仅仅以苦难来博得人们的同情,更重要的是以反抗赢得人们的尊重与赞美。“三言”中之所以出现真正的爱情悲剧作品,是因为作者具有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体现为“命运的喟叹”、“痛惜的哀歌”,作者悲剧意识的产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梁庆遇《霁湖诗话》是朝鲜朝中期诗话中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在朝鲜文学史尤其是诗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霁湖诗话》以唐风为“千古正脉”,作诗强调“直溯真源”,为朝鲜朝中期诗风由宋转唐提供了诗学理论依据。《霁湖诗话》开朝鲜诗话专门进行诗律批评的先河,体现了朝鲜中期诗话的新特点,代表了朝鲜朝中期诗家追求“诗律正脉”的诗律观。《霁湖诗话》从诗体、平仄、押韵及诗律评点等几个方面展现了梁庆遇的诗律观,在体现崇唐态度的同时,针对当时亟待解决的朝鲜文人作诗因不精音韵而疏于押韵的问题给出了行之有效的作诗之法。尤其是梁庆遇对待“通韵”的严格态度,标志着朝鲜朝中期诗家诗律观的一大进步。《霁湖诗话》的出现标志着朝鲜诗话从关注诗律进入到专论诗律的新阶段,在朝鲜诗话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斯佳丽形象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方面论述《飘》的主人公斯佳丽人物形象的美学价值,包括:一、斯佳丽身处逆境而不沉沦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体现了“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规律;二、斯佳丽与阿希礼的爱情体现了她对爱的执着追求和对所爱的人作出无私和善良的牺牲;三、制作“漂亮衣服”反追求“安全之地”的象征意义是体现斯佳丽形象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朝鲜“实学”派学者们所积极倡言的“经世致用”、“利用厚生”、“实事求是”,容纳外来文化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开明改革主张,是由“西学东渐”形势促成的;这必然促使朝鲜逐步学习西方先进的近代化知识与思想观念,从而为朝鲜民族通过近代改革走向资本主义近代化奠定实学基础。因此,朝鲜实学中已经有了近代化价值取向的萌芽,是朝鲜在传统文化走向近代化的转变中产生的一种过渡思想。  相似文献   

11.
青年的婚恋观包括择偶观、婚姻观与性观念三部分,与其恋爱、婚姻行为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其婚姻生活的和谐美满程度.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厦门青年在婚恋观在总体上呈现为择偶观多元化且有主流发展趋势;婚姻观兼具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冲突,面临新的挑战;性观念走向宽容开放的趋势,针对这些特点从社会、家庭与学校和青年群体特点这几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原因分析,并给出引导青年婚恋观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周建人在五四后期在恋爱、婚姻、离婚问题上更多地注重个体的自由、价值和觉醒。他认为,真诚的恋爱本是人生的花,是精神的高尚产品;理想的配偶选择应以个人本身性质上的各种美德为标准:以爱情的有无为婚姻离合的原则。婚恋的个人自由和独立有利于种族的完善、国家的进步,也是妇女解放和冲破家族制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其婚恋观的一个重要诉求是男女平等,呈现出对妇女解放各个问题理性而具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坛上具有独特创作个性和浓厚人文情怀的作家。两性关系是他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一个切入口。师陀作品中的现代婚恋观表现为:理想的家庭生活,是以男女互爱为基础的、和平宁静的田园诗般的生活;稳固的经济基础才能强大婚姻自身,但过度地追求金钱,也会毁灭爱情;理想的女性,既有传统美德,又具备主体意识。师陀设法在一种健康的婚恋关系中寻求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和解,因为它是整个人类获得幸福与和谐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不谈爱情"是池莉的一个文学命题,也是她对现实生活的价值判断。在池莉看来,爱情是超离现实生活的,本真的生活现实中只有实实在在的婚姻和日子,没有高雅的爱情。池莉以此表达对现实生活中世俗男女的同情和启蒙,突显存在就是强者的人生哲学。这种哲学带给世俗的是冰冷的夫妻和婚姻观念。池莉的这种爱情——婚姻观中存在着道德悖论,降低了文学对现实的审美价值,带来文学对现实生活的错误认知,彰显了池莉小说媚俗化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5.
以《我的生命——一把上膛的枪》这部狄金森较具争议的诗歌作品的文本为据,从意象分析入手,联系诗人的生活及其创作体验,对该诗多重的思想主题作一评析。指出诗中的核心意象"枪"是诗人爱情与艺术人生的隐喻,它折射了狄金森的婚恋观及其对女性包括她本人从事文艺创作之困境的思索。对狄金森而言,爱意味着孤独,而文艺创作则是一种"殉美"体验,一种应该远离世俗物质诱惑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赛珍珠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着她企盼中西文化交融的美好愿望,对异族婚恋的理解与支持即是赛珍珠对此的一大主张。小说《同胞》涵盖了多对情侣的婚恋故事,既有美国小伙与中国女子的异族婚恋,也有受到西方教育的留学生与传统的中国女子的"异族"婚恋。赛珍珠在这部中后期小说中反映出了渐趋成熟的异族婚恋观。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婚恋惊世骇俗,它既助推了张爱玲走向了创作事业的成功,同时也给张爱玲的后半生以及创作留下了难以抹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最大的已进入而立之年,最小的也正值谈婚论嫁的黄金时期。他们的婚恋期待、婚恋方式、择偶标准、生育意愿等越来越与传统社会文化相疏离,越来越挑战传统的价值规范。这跟整个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当今急速变迁的时代里,在富裕的物质生活基础上,道德约束越来越苍白无力,部分人的婚恋偏离“以爱情为基础”的基本要求,婚姻质量下降、家庭不稳定等伴随而来。家庭、学校、社会要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帮助他们端正婚恋心态,纠正婚恋行为偏差,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顺利前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性别视角梳理、解读爱默生的作品、日志与信件,还原了一位开明、温情、慈爱的爱默生形象。他对女性的特质、美德与贡献的肯定,对女性追求与男性平等权利的鼓励,对爱情中灵魂交融的执着,以及他对婚姻的赞美和责任都一扫独居离索、冥思苦想的超验主义者的冷峻和乏味。几位重要的女性成就了爱默生,塑造了他关于女性、婚姻与爱情的观点,这在其书信与日志中有充分地体现。  相似文献   

20.
婚恋观是人们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个体的婚恋观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愈发引起了公众和学者的关注.以福建省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当前福建省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以期为引导福建省女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婚恋观和健康人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