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中部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该文则进一步证实湖南是黄帝主导炎黄部族永结联盟的地方,修山系列地名再现华夏文化的胚胎底蕴。这个发现十分难得,对于我民族远古文化的研究,以及宣传湖南、宣传湖湘文化,催生华夏源头文化产业链,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黄帝肇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始祖"、"人文始祖".黄帝时代所开创的业绩几乎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方方面面.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黄帝时代的中原地区在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物理学、地学、医药卫生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步,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创造发明.黄帝时代的中原科学技术具有中心性、融合性、辐射性、不平衡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太空文明时代的中国文化身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文明的历史可分为陆地文明、海洋文明、太空文明三个时代。在大陆文明时代,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海洋文明时代,西方文明处于全球前沿;在太空文明时代,中西将在互体互用中互补。“文化身份”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精神向心力,它是拒斥文化霸权主义的前提条件。东方文化身份表明了中国立场的正当性。只有禀有了正当的文化策略和文化的自我观照力,才可能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结构中正确自我定位。在太空文明时代,中国的当务之急在于文化身份的确立,即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发展。如果中国经济日益发达,而文化却不断萎缩,必然会因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结构性内耗。因此,今天不仅需要全面振兴传统文化和创造新文化,而且为了减少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误读”,需要坚持文化的可持续“输出”,从而形成文化和经济均衡发展。在全球化中抵制一体化神话,彰显东方文化身份,重申中国文化立场,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4.
目前,一些报刊文章以“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为理由,断定原始社会没有文明,社会主义社会属于文明时代。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形态,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从人类社会产生时起,到五、六千年前解体,大约存在了三百万年左右。摩尔根根据生活资料生产的进步,把这个社会形态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进而又把这两个时代中的每一个时代分为低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等阶段三  相似文献   

5.
陈唯声在《北方论丛》1996年第4期著文,对中国文明起源于夏代的传统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夏以前的五帝时代,已具备了时代应具备的条件:金属工具在生产和生活中较普遍使用,城镇形成与出现较大规模的宫殿建筑,并出现了刻在陶器上的文字,特别是当时国家机构已经形成,甚至相  相似文献   

6.
对于文明起源的问题,有些同志认为人类文明起源于奴隶社会。其理由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中,按着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法,把人类社会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时代。因此,便简单地认为,蒙昧和野蛮时代的生产力极端低下,不可能有人类的文明。只是在人类“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产生“真正的工业和艺术”,进入了“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页)才开始了人类的文明。我认为这是对恩格斯关于“文明时代”论述的误解,混淆了人类文明与“文明时代”两个不同概念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史记》黄帝“西至于崆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引导黄帝族与炎帝族、九黎族“一笑泯恩仇”,融为泱泱华夏。这个伟大开头,就源于黄帝从八卦文化中辟出一条与崆峒广成子老学既有联系而又积极进取迥异于老学的炎黄和合大道。石刀石斧固然剪除了强暴的蚩尤,打败了炎帝榆罔的袭击,而最终毕竟是依靠黄帝的道论哲学折服了人心,永远拉开了炎黄和合文化的宽广序幕,引出我们民族史上由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几番高潮,正是民族的和合促使中国和平发展为古代世界的中心。《庄子》载:“黄帝定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空…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明的起源应上溯至五帝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中西文明比较研究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文章对中国文明起源于夏代的传统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夏以前的五帝时代,已具备了文明时代应具备的条件:金属工具在生产和生活中较普遍使用,城镇形成和出现较大规模的宫殿建筑,并出现了刻在陶器上的文字,特别是当时国家机构已经形成,甚至相当完备,行政职能、行政区划以及刑法、军队都有一定规模。与世界上大多数文明古国一样,五帝时代也处在小国争霸到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阶段。因此,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的起源不是夏代,而是夏代之前几百年的五帝时代,也就是从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中期起,中国已形成了最早的国家与文明  相似文献   

9.
中国首届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一向以炎黄子孙自称,历史上的炎黄时代相当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是中国文明的萌芽开创时期,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黄帝,作为传说英雄,在古文献中有许多记载,而且还在民间广为流传。北方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北、河南等省都有关于黄帝的文物古迹。而浙江缙云则是南方长江流域有关黄帝传说最悠久、最丰富、最有影响的地区,是我国南方黄帝文化的辐射中心。《左传》昭公十七年载:“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杜预注:“黄帝,姬姓之祖也。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缙云氏盖其一官也。”《…  相似文献   

10.
l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同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统一整体,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任务,二者是相互促进,缺一而不可的。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上层建筑。没有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只能是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没有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四化建设不容易搞上去,上去了也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方向。党中央、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号召;“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的  相似文献   

11.
虞崇胜 《学术界》2012,(11):33-42,282
中国式民主是人类民主类型中的一支新秀。如同任何类型的民主一样,中国式民主包含着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个主要方面。就其内在精神来看,中国式民主以其创新的理论体系演绎着民主的普遍精神;就其外在形式来看,中国式民主又以其独特的实现形式丰富了人类民主的具体形式。因此,中国式民主是中国的,但又是人类的。在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式民主必须具有开放的胸襟和广纳的气魄——即具有类文明的自觉。只有准确地把握中国式民主的精神实质和具体实现形式,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同时,不断增强类文明的成分,才能发展好中国式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断走向类文明,正是中国式民主的基本走向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2.
13.
宣传文明、研究文明史,首先须准确把握“文明”一词的含义。“文明”与“文化”一样,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文明,相对于野蛮、愚昧、封闭、落后而言,指人类在经过野蛮阶段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积极成果之总和;从狭义上讲,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其自身的不断开化、进步和完善,包括个人或群体为适应内外生存环境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智力与技能、修养、气质、品格、仪表、言谈、行为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文明形态的高度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进行了科学概括与深刻诠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本质上是现代性文明。现代性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标识,对中国现代性的求索和建构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实践主题。中国现代性是一个矛盾体,以动态历史的视野把握中国现代性的出场逻辑,其呈现出资本现代性和社会主义现代性“正-反-合”的辩证发展图景。中国现代性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现代性到传统社会主义现代性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辩证发展过程,完成了对西方资本现代性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双重超越,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性的重构动摇了西方现代性的话语霸权,为发展中国家建构自身现代性从而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实现中国现代性文明新续写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两汉黄帝崇拜发微与黄帝形象的神人融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桂民 《学术探索》2010,(4):103-107
两汉时期,黄帝的文治武功构成黄帝崇拜的重要内容,但由于认识的差异性,在炎黄之战和炎黄关系等问题上出现了诸多歧异认识,而且由于神学思潮回流和百家言黄帝传统的延展,黄帝崇拜进一步发展。由于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升华为世界观的高度,黄帝由传说中的古帝演化为天神,而成为祭天大礼中的祭祀对象。秦汉时期祭祀黄帝的制度化,使黄帝作为天帝之一受祭成为定制,尽管黄帝一度作为古帝和初祖享祀,但缺乏连续性和制度化。黄帝的人、神纠葛和融通,建基于世俗观念的神灵世界存在和生命另种形式延伸的普遍信仰之上。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政治参与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参与模式,把政治参与的主体局限在充满傲慢与偏执的当代人,政治参与的价值在于维护政治统治,政治参与这一活动也只是发生在公共领域的遵循既定规则的工具性政治实践.接踵而来的生态危机和代际矛盾宣告了这种参与模式的致命缺陷.生态文明的构建要求政治参与模式的转变:政治参与的主体应包含对自然和未来人的利益的肯定;政治参与的价值是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统一;政治参与遍及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和自在世界;政治参与是依据一定规则而有效运转的政治系统的规则.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科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文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生态问题,马克思早期在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论点及其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实践理论中言及,而在<资本论>中又以"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来阐述,并在生产方式的层面上从"人与人的活动互换"为中介来论述它的社会过程,进而提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形态"理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包括了维护生态的主张."生态文明"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这些理论的当代引申和运用,是谋求避免重复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把工业文明综合为生态文明发展的内在环节,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目标的社会发展探索.  相似文献   

18.
大航海时代开启了全球化进程,将世界联结为一个休戚相关的整体.在大航海时代,规模宏大、装备精良的中国船队在已把握先机的情况下,受传统“夏夷之防”和“务本抑末”观念的影响而拱手放弃了广阔的海洋世界,关闭国门与世隔绝.与之对照,稍晚开始进行航海探险活动的西欧诸国却在经济利益和宗教理想的驱使下,相继发现并征服了非洲、美洲、澳洲等新大陆和亚洲的古老文明国家,在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主导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史学界曾围绕中国文明社会初始阶段的社会性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时众说纷纭,卓见叠出。或言“亚细亚生产方式”,或言“家长宗法社会”,或言“奴隶制社会”,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奴隶社会论者们的宣传下,“奴隶社会”说影响越来越大,充斥各种教科书和学术著作,成为“显学”。然而这一学说是否符合中国历史实际?是否如实地反映了中国历史特点?人们却不太注意过问。笔者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多年,对这一学说多存疑义,今将自己的存疑写出来,特与中国  相似文献   

20.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其聪明才智和勤奋劳动改造了整个世界,为人类带来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但由于现代化进程加快,人类对整个自然界的破坏也是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质恶化、垃圾难处理等。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趋势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人类的所作所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并且这一理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人类在经历了痛苦和调整之后正在开始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一 进入20世纪,人类第一次如此紧迫地感到了生存的危机,于是,有识之士开始寻找人类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