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野草》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本。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索,但依然有许多问题待进一步研究。《秋夜》是《野草》的第一篇,对我们从诗学和思想内涵的角度理解《野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秋夜》是鲁迅审美创造活动的呈现,它是作者心物交融的产物。“心”“物”之间呈现出动态互动关系,它表现出一个有规律性的交替变化,这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内在节奏。这一节奏由三个节拍构成,每个节拍构成如下:物→心→物→心→物。就其思想内涵而言,是鲁迅对未来想象的消极乃至绝望;整个诗篇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和复调性。  相似文献   

2.
《野草》是鲁迅一段时期内情感历程的真实记录,是鲁迅孤独心灵的深层写照,如果说写于《野草》同期的《彷徨》,显示了鲁迅仍作为一个社会战士在控诉黑暗社会对个人的压抑扭曲和摧折,是给社会人看的话,那么,《野草》则完全是鲁迅写给自己的书。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独特的生存方式和艺术想象力,幻化成一丛独特的“野草”。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情感四溢、难以平静的鲁迅,一个急于宣泄却又小心翼翼地把满腹愤怒、忧伤纳入凄美艺术境地的鲁迅。  相似文献   

3.
一 和鲁迅一起办《语丝》的同人章衣萍在谈到《野草》时这样说过:“我也不敢真说懂得,对于鲁迅先生的《野草》。鲁迅先生却明白的告诉过我,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富于哲理性,确实是《野草》的一个显著特色。这里所谓“都包括”,显然是指凝聚在《野草》里面的哲理是多方面的,是很丰富的。鲁迅从现实斗争  相似文献   

4.
谁也不否认、鲁迅的《野草》是现代文学宝库中一颗晶莹璀灿的艺术明珠,但谁也得承认,它在鲁迅的全部作品中是最为幽昧难识的。长期以来,在《野草》的研究上对其基调一直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流露了鲁迅的虚无感和阴冷心境最历害的,莫如他的散文诗集《野草》。”有人说“《野草》在创作构思上,基本上后于《彷徨》,  相似文献   

5.
鲁迅《野草》的生命意识令人悲愤苍凉,是一种“虚无”色彩的强大存在。它对于生命存在大胆的探索与奇异的描写,俨然就是鲁迅生命之灯的灼热之光。就生命主题的表现来看,“在虚无中苦苦挣扎”正是鲁迅《野草》生命意识的艺术表现的基本格调。《野草》的“死亡意识”显然也是鲁迅普遍的生命忧患和对于自我生存的执著关怀情绪的衍生。而《野草》的“文人文化意识”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它倡导一种抗争天俗、挑战社会黑暗、绝不苟从的生活态度与认知立场。  相似文献   

6.
一四十年代,林辰先生作《鲁迅事迹考》,称《野草》中的《一觉》作于鲁迅自己寓所“四方的小书斋”里,其时鲁迅尚未因“三一八”惨案离家避难。同时又断定写于《一觉》之前的《淡淡的血痕中》(也见《野草》)亦作于避难前。鲁迅在《二心集·<野草>英译本序》中曾说过:“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作《淡淡的血痕中》,其时我已避居别处”。林辰先生对鲁迅的话作了解释,说:“那应该是因为作序时。年代相  相似文献   

7.
略论梦与中国古代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梦与古典诗词曲赋的情思意境现代心理科学证明,梦是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受到外在现实某种刺激而产生的精神现象。因此,梦意象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方式来展示人的情感流程,反映人的内心隐秘。所谓“梦中见隐衷”一语,就说出了这个众所认同的事实。中国古代词赋以抒情为主,梦意象可多方面地随意赋形,化情思为意象,将人的主观世界外现为神奇多彩的梦象,乃至表现为情思痴想的极致便是梦。“相思梦”原型模式,当为梦意象系统在抒情文学中最常见的套路。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咏:“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  相似文献   

8.
《野草》是出现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开始这一段时间内的最早的一部散文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它写于1924年9月到1926年4月。当时是自有民国以来最黑暗的时代,也是人民大众最渴望光明的时代。从《野草》的《题辞》看,我们就明白鲁迅所以用“野草”命名,是有着深长的积极意义的,野草象征着被侮辱被损害的人民大众“各各夺取它的生存”,而且迫切地期待革命(所谓“地火”)的爆发。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研究《野草》,就不能停顿在把它看作“格言”的阶段上,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散文诗《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文化文本”的最具特色和独创性的代表。它是一位中国作家作为“现代灵魂的受难者”的独白 ,现代性是其标志和显著特征。本文试图透过《野草》中诸多奇异而深邃、朦胧而引人深思、绮丽而发人深省的寓意性、理念性的意象和种种凄艳、奇诡、新鲜、形象、独创的象征 ,来分析一下鲁迅这位伟大的先觉者在《野草》中所透露的“家园”情结———对故园的思恋、对精神家园的执着和对传统的回归。首先是《野草》中的“故园情结”。应该说鲁迅对故乡的感情是复杂的 ,爱憎交织 ,很难一言以蔽之。在现实层面上…  相似文献   

10.
《理论界》2019,(10)
《小约翰》是鲁迅极为推崇的一部欧洲童话小说,也是鲁迅最为得意的译作之一。从文本内容与思想情感来看,《小约翰》与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有诸多相通之处,即两个文本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野草》所蕴含的鲁迅的哲学思考,如梦、存在、希望、对人类的爱与恨等,在《小约翰》中也有着相近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野草》中的后现代主义显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野草》与后现代主义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和研究 ,其目的无非是想揭示一种普遍的历史忽略 ,即 :后现代主义绝非是一个时间概念 ,它作为一种思维态势 ,在每个时代极具挑战性和叛逆性的文艺作品中都有存在的可能。我们只要仔细辨认 ,就能在《野草》中发现在今天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反历史的本文和话语特征。这显示 ,作为一个具有叛逆意识和超前意识的作家 ,鲁迅在 2 0年代就具有一种类似于后现代的文化实感和体验。因而 ,尽管《野草》在表面上与西方后现代主义存在着时空背景的区别 ,但在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诸方面 ,又存在着许多隐秘的精神联系。本文力图从对本体存在、历史客观性、连续性的怀疑的角度 ,来探寻《野草》中的后现代主义显征。  相似文献   

12.
<正> 释《影的告别》鲁迅写完《秋夜》以后几天,又写了《影的告别》。如果说,《秋夜》是通过各种自然形象所构成的一幅秋夜的图画来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那么,《影的告别》则主要是借“影”的独白来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情绪。高长虹曾经回忆道:“我初次同鲁迅见面的时候,我正在老狂飙周刊上发表幻想与做梦,他在语丝上发表他的野草。他说:‘幻想与做梦光明多了!’但我以为野草是深刻,他说了他象所译述的kupoin 的一篇小说的主人翁,是一个在明暗之间的彷徨者。我没有看见那篇小说,但野草的第二篇影的告别便表现得很明白。”(《走到出版界·写给彷徨》)  相似文献   

13.
《过客》作为《野草》中独特的个案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青睐。《过客》研究历经大半个世纪 ,以 1 981年为界 ,前期是以“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诗剧形式”、“象征手法与意象设置”等为主的内部研究 ;后期发展为“比较研究”与“后世影响”等外部研究。总体来看 ,90年代以后 ,学术界过分重视其外部研究 ,作品内部的文学特质、审美诉求等等受到挤压 ,整个《过客》研究则出现了哲学化的倾向。用大视野方式 ,兼顾文本内部与外部的综合批评方法才是《过客》乃至《野草》研究的正确指向。  相似文献   

14.
刘静宇 《理论界》2007,4(3):177-179
鲁迅将积淀在自己生命最深层的生存体验寄寓于《野草》的文学世界,于是《野草》忠实地呈现了这位永远的战士心灵深处沉郁的无归宿感。在《野草》中,土地意象的陷落与缺失,主体形象“彷徨”地疾走,以及当时现实境况在文本中的深刻折光,都是这种终极无归宿感的深沉体现。  相似文献   

15.
崔绍怀 《齐鲁学刊》2015,(2):142-148
世纪转型时期的《野草》研究著述颇丰,主要可概括为美学视角下的《野草》研究,即《野草》朦胧美、"力之美"、语言修辞艺术的研究;哲学视角下的《野草》研究,涉及从存在主义、现代主义、生命哲学等角度解读《野草》的研究;比较文学视角下的《野草》研究,涉及从中外不同国度、东西方文学、文化背景下的《野草》研究;心理学视角下的《野草》研究,从鲁迅的人生困境与心理语境角度解读《野草》的研究。上述研究开拓了《野草》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视域,显示了世纪之交《野草》研究的多元化状态。  相似文献   

16.
<正> 1981年鲁迅百年诞辰纪念前后,全国出版的《野草》研究专著、专集不下十部。其中,逐篇注释或诠解的有李何林《〈野草〉注解》、许杰《〈野草〉诠释》、闵抗生《地狱边缘的小花》等;侧重艺术分析鉴赏的有扬州师院中文系的《〈野草〉赏析》、李国涛《〈野草〉艺术谈》等;对《野草》进行全面论证分析的则有李希凡《一个伟大寻求者的心声》以及孙玉石的《〈野草〉研究》等。很有分量的单篇论文也多有发表,其中,尤以曾华鹏、李关元撰的《论〈野草〉的象征手法》惹人注目。1983年6月,江苏省鲁迅研究学会在苏州举行了合专题性《野草》学术讨论会,并出版了《〈野草〉研究论文集》,进一步推动了《野草》研究的开展。上述论著的出现,打破了《野草》研究的沉寂局面,攻克了这项难治之学的许多难点,标志着《野草》研究的空前深入和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7.
从自我否定中走向新生──论鲁迅《野草》的死亡意识李玉明《野草》是鲁迅由外在的社会批判文化批判转而凝祝自身解剖自我的产物。如果说,《呐喊》、《彷徨》和鲁迅的大量杂文更多地见出鲁迅对现实社会“病根”的针砭,体现着他“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人道主义情怀,那...  相似文献   

18.
《离骚》后半部分的描写是述梦、记梦,是由梦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离骚》“自我”是梦者的自我感知。而《离骚》“梦”的产生,又与诗人的生理、病理有关。“梦”这种潜意识活动与艺术创作这种有意识的活动,二者之间又有着重要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翻开《野草》,全篇色彩瑰丽奇幻,红色、白色、黑色、青色……构成了《野草》艺术世界中独特的色彩意象体系.鲁迅笔下象征性色彩形象的选择和色彩意境的营造,不仅展示出特定历史时期自然与社会的风貌,而且传达出作者在这一时期内心深处的体验和感受.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尝试从生命存在的角度分析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批评。列维纳斯,法国犹太裔哲学家,早年致力于研究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称赞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但对海德格尔后来倒向纳粹集权政治的立场大失所望,这也促使列维纳斯重新思考个人与他者、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列维纳斯在其代表作《从存在到存在者》中,借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现象学方法,探讨“我-他者”的人生现象学,批判海德格尔存在论中隐秘的形而上学之恩,使海德格尔“存在”的基本范畴,从个人生存的“亲在”、“此在”、及其对于有限的生存的“‘烦恼”、“忧虑”的体验中,转向由“我-他者”共在的现实世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