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以"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为模式的"风水",实际表示人的住处选址,应当北边靠大山(玄武),南边临水(朱雀),东西由小山岗(青龙,白虎)围合,含有科学道理。从史料和逻辑上看,它应是古代关中周族适应黄土高原地理特点而发展出的一种建筑-景观-规划哲学和美学,包含着中国最早的地理学、景观学、气候学、生态学、建筑学、规划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萌芽。"风水"模式中后来渗入了迷信成分。现在,我们要继承发扬风水模式中的科学成分,扬弃其中的迷信成分,使之实现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
西方时中国风水的研究分三个阶段.在第三阶段,面临全球性生态环保危机,终于认识到了中国风水含有科学性成分,是可供全球应对生态环保危机的一剂良药.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启发下,在日本韩国均有人要以风水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一事的刺激下,一改"五四"以来全盘否定风水的偏激,中国学界也开始认识到风水虽含迷信成分,但主要是含有科学性成分.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和台湾汉宝德教授,在这方面均拿出了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学界今后要进一步突破西方传统科学观的束缚,进一步确立风水作为中国建筑-景观-规划科学规则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迷局与乱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水崇尚者认为,风水有科学的成分,但现代科学又不能完全解释它徐韶杉不久前应邀参加了香港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在北京录制的一档对话风水节目,他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等人与清华大学建筑系赵南元教授等人辩论风水,争论的焦点依旧是"风水是科学还是迷信"。  相似文献   

4.
汉宝德教授<风水与环境>一书在中国风水研究著述中堪列上品.作为当代中国风水研究的力作之一,它立说有据,绝非目下坊间"风水俗书"可比.当然,汉先生并不完全认同风水含科学成份,说明他的"科学观"与我们不同,值得商榷,但他仍细致地理解和掌握风水知识,分析它,尊重它,包括通由"风水禁忌"研究揭示风水作为"中国建筑-景观-规划美学体系"的性质,认为风水景观学首在追求景观客体要素"形式的和谐",对中国风水审美形式化的研究具有开拓性,在风水史研究中也获得了一系列值得肯定的创见,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生产"所组成的紧密联系的整体构成了"科技-生产"系统,这一系统的内在结构关系表现为某种模式、模型,它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相互作用关系的集中体现.我们将这一模式、模型称为"科技-生产"范式.思维模式规定性、技术规定性、制度规定性、结构功能规定性是"科技-生产"范式的四种基本属性.人类历史迄今,"科技-生产"范式经历了一系列转换,包括"实体-能量-信息"三重思维模式转换、从"革命-延续"到"创新-集成"的技术转换、"强制有序-协同自序"制度体系的转化以及"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的结构功能转换等.积极促进我国"科技-生产"范式的转换,建立新型的"科技-生产"范式对于新型工业化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风水回流     
被冠以"封建迷信活动"几十年的风水由于地产的兴旺和投资的活跃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风水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但是自近代中国在世界竞争中落败之后,中国人开始全面反思自己的传统文化,风水等被打上"文化糟粕"的标签。如今随着国家的复兴,人们开始重新寻找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但这个过程仍然充满争议,对于风水是科学还是迷信的争论一直未断。  相似文献   

7.
经中共中央批准,中纪委对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进行“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理,在李春城诸多违纪违规事件中,重迷信、讲风水、摆道场等事项令人侧目震惊. “花千万请风水先生做道场,安排道士做法驱邪”,在重迷信、讲风水等方面,李春城绝不是第一个,或许也不是最后一个.在中国官场,官员间迷信算命看相秘术,迷信风水改运改命的人数不在少数;不少问题官员还在“边贪腐、边烧香”中寻求心理慰藉,乞求消灾解难……  相似文献   

8.
灵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呈现出复杂的面相.以往学界多从迷信的角度审视灵学,忽视了近代西方灵学多假科学话语以传播的事实.比如上海灵学会即从比附、"弥补"及"拓展"科学三个层面认知并传播灵学,歪曲科学,给科学传播带来歧路.就科学史而言,这反映了近代中国知识界部分人士对科学认知模糊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按照一般的理解,科学与迷信是互相对立的,甚至是水火不容的。但实际上科学与迷信也有联系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迷信孕育了科学、迷信中包含着科学的成分、迷信为科学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迷信中所包含的一些基本原则是科学思维的雏形、迷信对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5.12"地震中羌区学校遭受重灾,地震后对受灾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以适应和发展为基本目标,依据相关的科学理论和现实条件,构建震后羌区中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模式是一种可行的途径,"适应-发展"模式构建中要合理选择自我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李约瑟先生以"广义科学观"思考中国科技及其思想史,包括揭示中国古代"五行学说"的科学内涵,通俗说明"阴阳学说"辩证法意蕴,盛赞中国"关联式思维方式"超越西方"分析式思维方式"的睿智,并一反"五四"后对董仲舒、朱熹哲学否定过多的潮流而视之为中国科技哲学史支撑点,力求让世界了解中国人在科技史上的巨大贡献,表现了中国科技哲学"巨人"的风采。但李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土木工程卷背离上述思路,依西方和中国"五四"后"海归学者"关于风水不含科学的旧见,又鉴于对中国文明的深情,仅视风水为中国古代"美学",从中国科技哲学"巨人"变成中国建筑哲学及建筑学"常人"。其症结是李约瑟先生虽在理论上坚持"广义科学观",但由于受西方文化熏陶,仍往往具有"西方科学为最高范式"的"情结",无法真正把作为中国文明成果的风水中包含的科学因素发掘出来。挖掘风水中的科学因素还得靠中国人自己。  相似文献   

12.
李约瑟先生以“广义科学观”思考中国科技及其思想史,包括揭示中国古代“五行学说”的科学内涵,通俗说明“阴阳学说”辩证法意蕴,盛赞中国“关联式思维方式”超越西方“分析式思维方式”的睿智,并一反“五四”后对董仲舒、朱熹哲学否定过多的潮流而视之为中国科技哲学史支撑点,力求让世界了解中国人在科技史上的巨大贡献,表现了中国科技哲学“巨人”的风采。但李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土木工程卷背离上述思路,依西方和中国“五四”后“海归学者”关于风水不含科学的旧见,又鉴于对中国文明的深情,仅视风水为中国古代“美学”,从中国科技哲学“巨人”变成中国建筑哲学及建筑学“常人”。其症结是李约瑟先生虽在理论上坚持“广义科学观”,但由于受西方文化熏陶,仍往往具有“西方科学为最高范式”的“情结”,无法真正把作为中国文明成果的风水中包含的科学因素发掘出来。挖掘风水中的科学因素还得靠中国人自己。  相似文献   

13.
严格意义上的迷信的对象 ,是某种超自然、超逻辑、非理性的神秘力量。迷信者往往相信自己可以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同这种力量沟通。从性质上看 ,迷信具有非理性和盲目性 ,它不像科学那样是怀疑的和批判的。从迷信的内涵看 ,它不仅是一种认识 ,而且包含着许多情感的因素 ,并且和迷信者的意志相关。迷信与宗教有密切的联系。人们之所以相信迷信 ,有多方面的因素。要克服现代流行的各种迷信 ,需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积极培养科学精神和理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风水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将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感悟。要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必须加强对导游的培训,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对风水文化的深刻理解,避免风水文化的神秘化与低俗化。本文对风水文化旅游理论研究和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对风水文化旅游类型、旅游景区规划、风水旅游游憩方式设计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科学观至少有三个渊源:后现代科学、后现代科学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科学观。后现代科学观具有六大特征:反基础、反本质、反表象、反理性、反价值中立和“怎么都行”。结合中国的国情,我们既要汲取后现代主义科学观的有益元素,也要警惕它对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约瑟问题”的深层意义在于,在整个人类科学文化演进中,是局部的凸显和超越到整体的融合,人类认识的发展将愈益表征为一个互摄、互动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国哲学的当代走势,应当是在“科学与人文”相互和谐的全球化语境下,以现代化为我们主要的思考鹄的,形成中国特色的“综合创新”文化哲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公民科学素养测试及其困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际上通用的三维“公民科学素养”概念及部分测试仍然存在相当多的理论问题和操作上的难点;此测试的完善化,需要从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等学科中汲取营养;针对我国地区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我国应当建立自己的观测与评估体系。测试中的问题也部分反映了“缺失模型”本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中医“证”“象”的现代哲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余年来对中医学的捆绑,皆根源于物质本原论哲学,而物质本原论属于还原论。现代科学和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已证明,物质并非宇宙的本原和唯一实在,关系存在要比物质实体更为本始,更为丰富。"证"为病"象",所标示的是人之生命系统的自然整体关系,其内涵和所藏信息远大于生命系统的物质构成,并对其有统摄作用。辨证论治不细究因果关系,却把握并合理处置了全部相关因果关系。中医之"证"和"象",不能还原为西医之"体",二者属于在认识上永远不能沟通的两个层面。中医之"证",是独立的能够自成体系的科学领域,有自己的无限发展远景。中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切现代科学和西医学的成果都可以考虑为我所用,但一定不可放弃以"证"/"象"为本位,一定要保持对对象自然整体状态的全面考察。超越片面性哲学的束缚之难,是中医存亡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同时,在面对这种难局的斗争中,从中医的视角,更加彰显中国古代科学思维的伟大成就。维护和弘扬中医学,既是时代赋予我们发展中国医学事业的使命,也是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的“道”范畴 ,内含着“一”与“多”、“有”与“无”、“存”与“亡”、“好”与“劣”等人类对于一切存在的辩证的理解 ,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是人类智慧中至高的悟性。而西方之“科学”范畴 ,不过是之于自然界的办法、手段而已 ,是支离者也。当今“科学”何以能埋下毁灭人类地球的祸根 ?此乃天下皆以科学为美斯为丑矣之理。对“科学”的迷狂导致了“科学”被滥用、妄用和盗用等严重问题。自恃其有 ,所以无德 ;逞强气盛 ,因此失道。既认识到“科学”之美 ,又认识到“科学”之丑 ,方能超越“科学”之失和“科学”之不自由。求科学而不求道 ,使人类变得野蛮粗鲁、愚昧无知 ,持“科学”之人需要持“道”之人来启蒙。“全盘西化”乃去高就低、弃大适小、舍本逐末之行为 ,当弗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