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治宪法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放  范晓阳 《日本研究》2004,7(1):75-78
明治宪法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也是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明治宪法的诞生,才使古老的亚洲有了宪、议会、选举等维护资产阶级专政的法典。明治宪法对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日本,在集中权力、财力、人力以维护民族独立、统一和建立近代工业、文化教育方面,曾经起过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此,它曾为当时亚洲其他落后国家的进步人士所向往和效法。  但是,明治宪法所规定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国家,本质上是利用“天皇大权”之名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的形式,行维护少数军阀、官僚、贵族、财阀利益之实的寡头专制政体…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之上的“华夷之辨”或“夷夏大防”的观念。鸦片战争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民族主义的这三种观念虽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开始萌发出新的世界观念和民族意识,但作为一种已根植于民族血液之中的思想,它不仅没有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在20世纪初这一特定的历史场景下,还和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首先是由梁启超介绍到中国来的。就梁启超和知识界的其他一些人对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介绍和宣传来看,第一,他们都认为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实质就是“民族建国”,而“民族建国”所要建立的是单一民族的国家;第二,他们介绍和宣传的主要是德国和意大利的民族主义;第三,他们都视民族主义为救亡图存、建立民族国家的不二法门。但到了1903年后,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推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有两种力量,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辛亥革命前后,建立独立、民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共识并得到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3.
试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西欧自然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波及日本,形成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迎来了近代日本文学的历史转折时期。 日本自然主义形成一种文学思潮,是有其历史、社会和文学上的原因的。 就其历史、社会原因来说,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新兴资产阶级并没有因此从王统国家制度和家族制度的羁绊中完全解放出来,获得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相反地,在政治上逐步建立和维持天皇制极权主义,在思想上极权主义限制了个人  相似文献   

4.
福泽谕吉的启蒙道德思想辽宁大学窦重山在日本近代发展史上,福泽谕吉(1834—1901)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日本近代资产阶级文化的先驱和启蒙思想运动的代表,他素有“日本的伏尔泰”和“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的赞誉。以往,研究者们多注重其哲学思想、历史...  相似文献   

5.
日本对近代民族国家的打造是凭借“民族主义”的教义来实现的,但其切入的途径则借助了本国“氏族政治”这一传统资源,即以“国体论”下的天皇制和神道教等名义,将岛内散在的氏族部落力量整合成一体化的民族力量,形成岛国型的民族主义,再用被想象和创造出的所谓“大和民族主义”的精神与原则去建构“近代国家”,创建了至少在形式上与西方近代国家十分相似或相近的近代民族国家,从而成功地实现了与近代国际政治的接轨,巧妙地完成了一次政治与社会的近代转型。但若揭去头盖,抹去粉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依然是氏族政治的古老面容。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对20世纪90年代之前西方(主要是美国)学术界对中国民族主义研究的综合性考察。这些文献表明,中国民族主义是90年代之前国外学术界的重要话题之一。其中心观点是,中国在近代之前的认同核心是华夏文化,并无民族认同意识和民族主义观念。面对近代以来的失败,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引入了民族主义观念,用以作为抵抗外侮、建设民族国家的理论武器。美国对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是对"冲击—回应"范式下的一种经验支持,民族主义的近代起源说及其历史作用因而成为当时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日本集团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历史形态,在近代表现为家族主义国家观,成为巩固近代天皇制的重要工具;在现代表现为皇国主义国家观,被军国主义者所利用发动侵略战争;在战后则表现为"日本式经营",成为推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8.
西周(文政12年~明治30年,即1829~1897年)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被人誉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自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借助西方先进文明,迅速成为举世瞩目的资本主义先进国家。这一历史进步与日本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运动密切相关。西周则是启蒙思想运动的哲学代表。他的哲学思想在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进程中,曾起过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则,通过揭示西周哲学思想产生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剖析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其哲学思想的性质加以认定,对其哲学史地位及思想功过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思想启蒙,作为具有高度文化传统的国家在近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历史现象,有其普遍性和共同性。但是,各个国家的思想启蒙,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政治结构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的不同,又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那么,日本近代启蒙思想产生于东方落后的国家——日本,它具有什么特点呢?搞清这个问题,对较科学地把握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和理解日本近代思想的特质,无疑是会有所帮助的。下面,试通过与西方的法国和东方的中国的比较,来简要阐述日本近代启蒙思想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日本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然而,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后,它却后来居上,较早地发展并确立了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出现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何在?这一经济制度又是如何发展确立起来的?研究它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深刻地认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属性,显然是大有裨益的。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萌芽——国家自由资本主义(1868—1905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两者紧密结合的产物,因此它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相继出现的"文化民族主义"和基于"自由主义史观"的历史修正主义思潮,使"历史认识"问题成为日本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本文通过解读安丸良夫的《近代天皇观的形成》,从民众思想史的角度,分析近代天皇观的内涵及其伪造性,并通过阐析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所具有的象征性、权威性、统合性、禁忌性以及回避战争责任意识,揭示天皇观与日本"历史认识"误区的结构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族主义的出现一般应追溯到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那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正在形成。在这新旧世纪转换之际,中国由封建专制主义急速向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转变,知识阶层的世界观发生了明显变化。思想领域在对国家的非独立状态不满的基础上趋向一致,以致于当社会主义学说传到中国时,社会各阶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民族主义的每一发展阶段都与民族主义思想家联系着。早期民族主义主要表现在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等)和革命派(孙  相似文献   

13.
科学意义上的政党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当今无论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或是在民族独立国家中,政党已经成为一种最普遍,最重要的社会政治现象。通常人们根据在一个国家里实际参与掌握政权的政党的多少,把政党制度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英国和美国是比较典型的资产阶级两党制国家;欧洲一些国家大多实行多党制,其中以法国、意大利为典型;至于一党制,世界上有民族主义国家的一  相似文献   

14.
经济民族主义曾经在日本的经济成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成功也更加强化了日本的经济民族主义。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日本经济民族主义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从经济政策的动机来看,经济民族主义与自由化的关系具有调和性;从经济民族主义基本形态的变化来看,国家、企业、国民间的利益矛盾日益突出;从国家战略的转变来看,经济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相结合的重心由经济需求向政治需求转变,导致日本对外经济关系陷入了民族主义困境。这些变化在"安倍经济学"中都得到了体现,如果不能有效平衡这些调和性与矛盾性,"安倍经济学"可能会受挫,进而导致出现两种倾向,即在日本国内由经济优先向政治为中心转变,在对外关系上经济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更加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5.
在100年前的1889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明治宪法,翌年依照这个宪法及有关法律举行了大选,建立了国会,这标志着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即近代天皇制的形成,明治维新的社会变革的历史使命至此大致完成。明治维新因而成为日本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时期之  相似文献   

16.
政治右倾化是日本政坛总体保守化的历史必然。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内容或目标与日本民族主义的政治诉求有着"同一性"特征,且日本执政的保守政党实施政治右倾化所奉行的保守主义理念含有民族主义成分,进一步证实日本的政治右倾化具有民族主义特质。日本保守势力的保守主义执政理念体现为政治右倾化及其民族主义言行,并在政治过程中成为影响政府决策及政策方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同是亚洲国家,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但进入近代后,两国却分道扬镳了.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改革走上了具有日本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却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国的近代化程度相差悬殊.特别是甲午战争前后中日关系的转化,说明近代教育成功与否对近代化的影响.我们通过甲午战争前中日近代教育发展的不同轨迹,来剖析其背后历史因素.  相似文献   

18.
尼赫鲁(1889—1964)是印度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与圣雄甘地被公认为印度现代史上两大最杰出的人物。作为印度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尼赫鲁参加领导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独立后又长期执政。在漫长的斗争岁月中,尼赫鲁积累了丰富的民族主义思想。本文试图就尼赫鲁民族主义思想为基本内容和历史作用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福泽谕吉(1834—1901)作为日本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运动的杰出代表,既是几本近代资产阶级文化的先驱者,又是日本近代的启蒙哲学家。由于他在日本近代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被日本学术界称作“日本的伏尔泰”,并被誊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德川时代末期,福泽谕吉出生于大阪丰前中津藩的一个中小士族的家庭。据说,在他诞生之日,其父福泽百助偶得盼望已久的汉文书籍《上谕条例》,因而给他取名为谕吉。三岁时,父亲骤然病逝,他便随母亲回到藩地中津。十四、五岁起,开始学习汉学,通经史,熟读《左传》。随着年令的增长,他逐渐对封建制度的束缚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20.
论日本明治启蒙思想与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崔新京日本明治启蒙思想与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同是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却又发生在分别位于东方和西方的两个国度,并且有着一个世纪左右的时差。因而,二者在思想形成、基本内容、历史作用方面,也就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