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但清朝建立以后,为巩固异族统治,对经世思想进行百般摧锄,致使知识分子的思维指向和学术作风走进了驳杂细碎、与世无补的逆流中。鸦片战争前后,魏源异军突起,高扬经学经世、史学经世、学术经世的大旗,并究心现实问题,拉开了经世思想复兴的契机。从此,一股生机勃勃的经世思潮蔚然兴起.魏源的经世思想既是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潮中的一排巨浪,也对经世思想的复兴具有启动之功.  相似文献   

2.
魏源是我国近代早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爱国者、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之一.他生当我国封建社会急剧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一生跨越了鸦片战争前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鸦片战争前,他无情地揭露和猛烈地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积极倡言并实行社会变革;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坚持爱国立场,反抗外敌侵略,力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抵御外侮,并为此提出了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远影响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正确主张.魏源深知:要御侮、必先强国;要强国、必须立足于改革弊政.而御侮、强国、改革三者的关键,又都在于要有人才.因此,他对于人才问题,非常重视,在他的  相似文献   

3.
魏源易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魏源的易著、易论以及《周易》经传对魏源思想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魏源的《易象微》一书虽已佚,但可考知其主旨是批评东汉古文易蔽于象数,肯定西汉今交易的通经致用,其写作时间当在道光十年以后,其《庸易通义》一文当作于道光元年左右。魏源对《周易》的作者、性质、哲理、易学的源流诸问题都有许多深刻的论述,其中以论《易》与《老》、兵家、黄老之学的关系最为精辟。他的改革思想、实学思想、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周易》的交易观、实用操作性和阴阳说。研究魏源思想,应该重视魏源的易学。  相似文献   

4.
清朝末期 ,要求变革的呼声充斥朝野。魏源为社会改革构筑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辩证法思想 ,并提出改良社会的主张。他的辩证法体系由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双方地位的不平衡性及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等方面内容构成 ,是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5.
魏源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向近代经济思想转变对期的具有承先启后作用的代表人物。本文通过对魏源的经济思想的剖析,比较集中地论述了魏源的“重本”而并不“抑末”、“除弊”也要注意“兴利”、主张上层统治者“黜奢”和贫困劳动人民“崇俭”,以及“利国”必先“利民”、“益上必先”“益下”的经济思想,并对魏源的贷币思想也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魏源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先驱之一。在他的思想中,认识论是最重要、也是最有价值的一个部分。魏源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同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心与物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做了深刻的考察.并提出了具有明显唯物论倾向的泛神论的认识论,从而使他的认识论带上了近代思想色彩.一强调认识同社会实践的密切关系,是魏源认识论的最显著特点。魏源是一位今文经  相似文献   

7.
魏源政治学说的精要部分集中于柔性施政的“黄老思想”教旨,考察这种思想所诞生的时代背景和主旨仍然不足以帮助理解魏源政治学说的特点。魏源政治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在实际政治中的作用与新颖的范畴运用。魏源的政治学说中包含的“黄老思想”是其晚期政治思想的中心部分,其特点取决于儒内道外刚体柔用的体系。  相似文献   

8.
易孟醇先生的新著<魏源评传>(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在勾画魏源生平经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魏源思想的发展轨迹,指出魏源思想逻辑发展的准确把握,为读者全面认识魏源这位开启了近代思想的""无双国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们对魏源经学的评说,大致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魏源经学本身的得失,一是魏源经学在经学史上的意义,而主要的评说在前者.无论是肯定魏源经学的正面价值,或是给予完全的否定,或是有褒有贬,都从不同方向反映了魏源经学的独特的时代价值,以及在晚清经学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魏源经学的历史意义就在于明确高举起了以西汉为宗的旗帜.  相似文献   

10.
在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众多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之际,魏源成了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突出代表;其"经世致用"思想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换的理论旗帜.这除了魏源能敏锐地把握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脉博外,冈时也与他思想深处蕴含着丰富的湖南文化传统有着内在的联系.魏源"经世致用"思想是当时时代特点和湖南地域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魏源的改革思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源在近代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时期提出了系统而具体的改革思想。他用中国传统的历史变异观雄辩地证明了改革的必然性,强调审时度势的改革策略,坚持利国利民的改革宗旨,并把培养人才作为改革成功的关键。难能可贵的是,他与时俱进,对中国的改革方向作了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整体设计。尽管魏源的改革思想有其局限性,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实践中也卓有成效,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事业亦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魏源在近代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时期提出了系统而具体的改革思想。他用中国传统的历史变异观雄辨地证明了改革的必然性,强调审时度势的改革策略,坚持利国利民的改革宗旨,并把培养人才作为改革成功的关键。难能可贵的是,他与时俱进,对中国的改革方向作了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整体设计。尽管魏源的改革思想有其局限性,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实践中也卓有成效,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事业亦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魏源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在满清王朝江河日下、内忧外患的危急情势下,他提出了对内改革弊政,对外实行开放的主张,这一思想后来被洋务派所吸收、运用,对洋务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魏源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在满清王朝江河日下、内忧外患的危急情势下,他提出了对内改革弊政,对外实行开放的主张,这一思想后来被洋务派所吸收、运用,对洋务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魏源,原名远达,字墨深,又字墨生、汉士,晚年皈依佛门,自号“菩萨戒弟子魏承贯”①,湖南邵阳人,生于1794年,病卒于1857年。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涌现出的进步思想家,他与林则徐、龚自珍齐名,被誉称为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先进代表人物。魏源的主要著作有:《海国图志》、《圣武记》等,特别是《海国图志》一书,标志着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升华到最高阶段。魏源目睹外国资本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危机的日益加深,主张变革政治军事,富国强兵,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以便有效地抵抗外国侵略者,保卫祖国。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作为鸦片战争时期先进思想家的重要代表,魏源的政治主张中积极表现出了一种比其他地主阶级改革派更为明显的资本主义倾向。魏源注重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民主议政、广开言路的先进主张。在著作中,魏源还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字里行间已经透露出了赞美和向往之情,为古老封建的中国第一次引进了民主的新观念。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魏源的资本主义倾向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些看法也有失偏颇,但仍展示了时代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面对清朝末年全方位的社会危机,作为一个严肃的现实主义者和对封建统治抱有幻想的思想家,魏源曾提出“乱世人材倍平时”的著名观点,并赋予他所呼唤的人才以忧患、改革、开放、实干、进取、自信、爱国、爱民等时代特征.这种人才的出现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条件呢?魏源说:“国家之有人才犹山川之有草木,蔚然羽仪,而非山麓高大深厚之气不能生也”,这里所说的“山麓高大深厚之气”便是指人才生长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对这一问题的明确回答,构成了魏源人才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点:  相似文献   

18.
魏源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情势下,针对财政危机等社会实际问题,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主张。在对内改革方面,改革漕运、治河、盐政等关系国家命脉的大政,开源节流,以增加财政收入;在对外开放方面,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开创了近代倡导改革开放、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新风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源的改革开放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魏源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深刻的体察与认知,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理念,体现了他对传统政治文化的思考。他尊崇天命,敬畏鬼神,深怀忧患意识,但也相信“人定胜天”,褒扬“造命”君子;魏源还重申王道之治,主张王道纯出乎道德、王道是学古变易之道、王道有近功等,他对王道实施主体提出了严密的执政素养规范;他还重视法之功用,提出治法与治人兼备;魏源还有鲜明的重民思想、富民思想等。其某些理念代表了中国近代化开启的方向,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建设也许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魏源(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清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历官内阁中书,江苏东台、兴化知县、两淮盐运司海州分司运判、高邮知州等职,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进步思想家和史学家。十九世纪中叶,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当魏源出生的时候,所谓“康乾盛世”已成过去。嘉庆一朝,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西南苗民起义、西北回民起义连绵不断,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清朝统治机构日益腐败,纲纪废弛,贪污横行。土地兼并激烈,农民大量破产。清王朝的禁旅八旗兵、绿营兵都已彻底腐化,失去了战斗能力。为了扑灭人民起义,兵饷激增,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外国资本主义也正在加紧对中国的侵略,英国殖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