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组织和谐共生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金融组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中出现了不和谐,政策性金融机构定位不清,中国农业银行资金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清,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下,缺少正面激励的共同环境,农村金融生态失衡。建立农村金融体系共生的模型,要从强化共生单元、完善共生模式及加强共生环境建设等方面构建我国农村金融和谐共生体系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蔡玉胜 《兰州学刊》2009,(1):138-140
全球范围内对农村金融体系成功的共性在于:从整体上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体系,通过政府补贴、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增加农业贷款和农业生产社会化等渠道,发挥政府的监管和参与职能,同时保持着金融机构间的严格分工。借鉴相关国家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经验,我国的农村金融创新应该从重构分工明确的金融体系和产权清晰的金融机构、重视小额信贷和非正式金融组织的发育、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品种等方面重点解决。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农村金融是全国金融体系的基础,其发达程度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村信用合作社又是农村金融体系的核心。面对目前农信社存在的种种问题,为防止农村金融进一步萎缩,急需对农信社采取一系列根本性的措施,使其成为真正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本文针对农信社存在的问题,如产权、不良资产等等,提出相关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有一个强大的金融支持。历经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村逐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多层次、多渠道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下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却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其存在的制度缺陷对新农村建设融资已形成了很大制约。为了更好地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对庞大资金的需求,需要创新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农村金融组织,以形成适应新农村发展的融资环境和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功能及法律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近年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产权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同时也存在许多法律问题。为此,必须明确其功能及法律定位,以切实发挥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村金融体系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农村金融问题是近些年理论界、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从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全面地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构建普惠制农村金融,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和职能定位,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缺陷以及国际经验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经过“一分一离”、“一分一脱”的结构变迁后,构成了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三足鼎立”的农村金融组织新体系,但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仍存在缺陷。本文先就其现状和缺陷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国外代表性国家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特点,从而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和历史的角度对中国村镇银行的产生做出规范性分析有助于厘清发展的思路.村镇银行产生与发展的立意基础是农村金融市场及其需求主体基本的金融权利需求,它延续和体现了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性,也源于农村金融市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等功能性群体的演变.不能否定和怀疑村镇银行的制度意义和组织功能,也不能期望它解决中国农村金融的所有问题,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制度体系的完善和组织发展技术的更新.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及其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由于现存的各类金融机构相互间的关系没有理顺,现存的农村金融体系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中美农村金融体系,发现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我国农村金融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供给不足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当知识产权遭受到侵害时,不仅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益受到了损害,知识产权被许可人的权益也受到了损害.然而,在符合法律规定的诉讼中,被许可人的诉权性质如何,尚无定论,这是一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非常重要的问题.尽管我国有关的法律对被许可人的诉权作出了一些规定,但是关于被许可人的诉权性质在理论和实践上仍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在二元知识产权体系理论的框架下,上述问题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妇女土地权利的制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制度安排上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妇女土地权利状况。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法、产权分析法。研究结果:在对影响农村妇女土地权利的土地制度、民间法规等相关制度安排考察和解构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农村妇女土地权利的现状和特征。研究结论:需要增强法律的性别敏感性;清晰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开展夫妻共有产权登记;协调法律和民间法之间的不一致;建立和健全农村妇女土地权利司法救济制度;加强对村民自治的权力监督。从而消除制度上的漏洞和潜在的制度供给不平等,为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权利提供一个公平、有效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未成年子女财产权益真正得到保护是在建国后才有的,目前对未成年子女财产权益的保护,已有了比较完善的法律规定,但具体在婚姻法及生活实践中,对我国未成年子女财产权益的保护仍显不足,因此有必要对婚姻家庭立法中未成年子女财产权益的保护制度加以完善,以改变当前立法对未成年子女财产权益保护不力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残缺与重建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明晰性、排他性、安全性、可转让性、权能责任利益对称性、可实行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这又与其法律属性不明确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以债权形式出现的具有一定自物权属性的且呈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物权化变迁趋势的特殊的土地权利。本文首先根据产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一个分析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一般框架并运用这一分析框架对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进行分析,然后探讨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属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民办高校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共同构成了现代学校制度。产权制度又是现代学校制度中的基础,民办高校产权制度改革,是近几年来民办高校的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齐齐哈尔职业学院通过7年的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产权明晰的确认,其改革思路、运作方式和实现途径,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实现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妇女作为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土地权益却屡遭侵犯,已经严重威胁了农村妇女群体的经济安全和社会地位,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文章在总结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侵犯的方式和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遭受侵犯的经济、法制和历史根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些侵权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面临财产权、生存权、参与权、知情权、就业权和社会保障权等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形,这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官员考核机制、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明、征地程序不透明以及权利救济制度不通顺等制度性缺陷有密切关系。因此,改革农村集体土地交易制度、明晰其产权主体、征地程序公开透明化和完善纠纷救济制度是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重要举措。同时,政府还应为失地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劳动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服务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8.
我国债权转股权的实践表明,债权与股权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权利,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债权转为股权与股权转为债权,其基础就是债权与股权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充分认识股权与债权的相同与不同,是今后作好股权转债权工作的基础。实行股权转债权,关系到股东的利益,也关系到公司的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19.
梁琳  胡小玲 《阴山学刊》2009,22(2):102-104
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草原权属关系不明确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客观上诱发了草原利用者掠夺性开发等人为破坏草原行为的出现。草原产权制度的缺陷,束缚了我国草原事业的发展。完善现有的草原产权制度,可以促进草原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利用率,对草原资源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与退出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健全农村宅基地流转与退出机制,对于改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缓解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建设用地供给紧张局面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利益驱动、多方需求旺盛、政府强制征收及政策环境驱动、文化传统驱动构成宅基地流转与退出的动力机制,而制度不完善、农民传统观念浓厚、具体退出机制缺失、监督管理工作乏力阻碍了宅基地的流转与退出。宅基地的流转与退出可分层次、分情况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