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东晋南朝墓志的渊源、摆放位置、纪时格式及"一志多方"现象等若干问题,是前人相关研究中有所涉及,却仍有待深入的重要方面。东晋墓志出现的内在原因,是受西晋已经形成的使用墓志的风习的影响,源自西晋;而其所呈现出的外在特征,却又受到南方使用志墓砖铭的丧葬习俗,以及东晋时期特殊的政治环境与社会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东晋至南朝墓志发展、定型的过程相吻合的是,墓志的摆放位置、纪时格式也同样经历了从不稳定到稳定的变化过程。东晋、南朝墓志中的"一志多方"现象,虽然比较特殊,但大多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与偶然性,且出现的时间也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建国后,南京地区陆续出土了6方东晋南朝陈郡谢氏墓志。此6方谢氏墓志所载地名十分丰富,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不断积累的过程,且多与谢氏仕宦、婚姻、里籍相关。谢氏仕宦、爵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其家族江左发展的地域轨迹;谢氏姻亲地望的变迁,则反映了其地位攀升的发展历程。墓志地名所反映的诸多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东晋南朝谢氏一族的兴衰历程。出土的6方谢氏墓志,也指示了谢氏家族的3处葬地:建康县石子岗、江宁县(或秣陵县)牛头山、溧阳县葬地的变迁,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观念:魂归故土与安处异乡。  相似文献   

3.
东晋、南朝上承曹魏、西晋,是我国书法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而出土墓志无疑是考见彼时书法艺术的一种真实可靠的实物资料。通过择要分析和介绍"兰亭论辨"以来六朝墓志书法研究的颇有影响的成果,明辨六朝墓志书法是如何逐步受到学界重视,相关研究的开展又是如何被引发而逐步走向深入的。  相似文献   

4.
论土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断是理解东晋南朝侨旧问题的一大关键。东晋南朝 2 70余年间 ,明确见载于史的土断计有十次 ;各级地方政府进行的小范围或地区性土断 ,则一直没有停止过。东晋南朝的土断 ,主要是为了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整理侨州郡县 ,力图使混乱不堪的政区走上正轨 ;二是改白籍为黄籍 ,以期取得“财阜国丰”的局面。虽然土断的实际效果不甚理想 ,但屡行不辍的土断 ,却对东晋南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 ,乃至后世的历史 ,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综合传世文献引录与建国以来新出土的南朝墓志资料,系统考察南朝墓志文体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出,南朝墓志在其发展定型过程中,逐步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学品格和审美特征,墓志作品日趋呈现出文学化的创作倾向。如果把这种现象置放于南朝文学与文化的双重背景下去思考,则可以发现,南朝墓志文体之所以呈现出文学化倾向,与南朝葬制的变革、墓志文体承载功能的变化、勋贵与文人的积极参与,以及时代文风的变化等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6.
作为东晋南朝时期特有的商税税目,估税既是对商品交易者课征的财产税,又是最重要的交易税,在东晋南朝的商税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估税是随着东晋南朝商品经济大发展而出现的,因此它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估税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殊内容反过来又促进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南朝墓志书人身份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墓志书人身份辨析邵磊在中国历史上,南朝是一个书法文化极其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由于统治者的热衷和倡导,文人士大夫们竟相以翰墨相标榜,以至于朝野上下,研习书法蔚成风气,这使得南朝书法在禀承了魏晋衣钵之后而更臻成熟和完美。其时书家亦盛,如刘宋时较著名的...  相似文献   

8.
东晋南朝士族家学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晋南朝士族家学论略王大建东晋南朝时期,政局动荡不安,学校教育不够发达,但文化事业仍比较繁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经学家、文学家、书法家等各类文化人才。究其原因,土族家学在推动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试就东晋南朝土族家学的内容、形式、特...  相似文献   

9.
东晋南朝是汉族地主阶级建立起的政权,这个时代是门阀专政的时代。由于东晋南朝的上述特点,我们往往把它内部的  相似文献   

10.
六朝陶瓷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创作的作品。以东晋为分界,其艺术风格在前后两个时期具有明显的差别。这一差异是由两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审美取向所造成的:三国、西晋时期的陶瓷艺术直接继承的是汉文化因素,即以神学为主要审美取向;东晋、南朝时期的陶瓷艺术衔接了魏晋玄学思潮的影响,在艺术风格上以简约、幽雅,以及瘦骨清像的人物创作形象作为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1.
东晋南朝墓志文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地名资料,尤其是与墓主籍贯、婚姻、仕宦、爵位及葬地等相关的政区地名,加上其兼具作为出土材料之真实性、可靠性的突出特征,故可据之以补充、核实、纠正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本文即择其与传世文献记载颇有岐异者,略作考释,以补史阙。  相似文献   

12.
墓碑文是中国古代文人重要的应用类文体之一,自两汉以来不断发展,其稳定而长久的创作实践蕴藏了重要的文学价值,尤其是发展的前期,是厘清其文学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两汉时期,碑在物质意义的基础上确立了文体意义,并在史传的文体渗透下确立了前传后铭的体制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史笔倾向。自建安末曹操禁碑政策重新确立墓碑刊立的官方权威后,碑文渐渐失去了两汉时期的补史功能,门阀制度下的社会文化也迫使墓碑文放弃了实录属性,转向对形式美的追求,并逐渐形成了“文”的自觉。墓碑文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呈现出独立的篇章布局、工整的程式结构与骈俪的语言特征,这一转型揭示了碑文从两汉“史笔”到南北朝“文笔”的文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两晋南朝是广东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广东地区历年发现为数众多的两晋南朝砖室墓,墓砖铭文丰富,为研究广东两晋南朝史提供了重要材料。根据考古材料,分纪年、记事、吉祥语、人名、墓志、社会背景等类别考察砖铭内容,并略述广州地区、粤北地区、西江地区三地砖铭的区域特征及历史成因。最后提出砖铭纪年中存在的建墓时间及特殊年号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墓志的起源和文体的成立一直是学界关注较多的问题,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要考察墓志的起源,不仅要确定“墓志”一词最早的用例,还要考察墓志的基本功用。循此观点可以确定作为实物的墓志起源于东汉中后期,刻于元嘉元年(151)的《缪宇墓志》可以看作墓志起源的标志。由唐人的记载和缪袭、傅玄等人的创作情况可以看出,符合文体意义上的墓志文在魏晋之际已然出现。南北朝时期,墓志文体得到了较快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了许多新变化,行文方式和文体形式渐臻完善并为后世作者所接受与模仿。后世墓志铭创作中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具体内容的增删,体式方面则难以越出南北朝时期业已固化的墓志文体的范式。  相似文献   

15.
胡阿祥新著《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一书,围绕《宋书·州郡志》与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具体考证,颇得乾嘉考证的传统;而围绕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的系统探讨,则显示了可谓卓越的史识。  相似文献   

16.
西晋仍置涪陵郡后,由于涪陵郡本身置废不一和诸家史地志书记述不清,晋宋齐时期涪陵郡废置与属州问题成了后人不太清楚的问题,以至于后来学者认为三峡地区的涪陵郡在西晋后期因被少数民族首领控制而废罢,到南北朝的齐朝时才复置;西晋到齐,涪陵郡都属于梁州。这是不正确的。实际情况是东晋、南宋仍设置涪陵郡,西晋后期到齐朝,涪陵郡均属于益州  相似文献   

17.
陈涛 《南都学坛》2012,32(4):23-26
秦汉时期,文具制造业开始兴起,毛笔的形制确立并得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笔业持续发展,制作原料不断增加,技术水平逐渐完善,使用范围渐趋广泛。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笔业重心主要在北方黄河流域,但东晋以后,南方地区的制笔业发展明显。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学术思想多元化发展时期。期间玄学兴盛,佛道流行,而在两汉居于统治思想地位的儒学却衰落不堪。本文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点、学术思想盛衰消长的客观情势以及儒学自身的状况去探究儒学衰落的原因,以有助于总结思想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