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把发展生产力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提出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的观点,“三个有利于”标准丰富和发展了生产力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相关学说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 ,将之纳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并把生产力标准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最根本的标准 ,创造性地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断 ,号召我们要坚持走“科教兴国”之路 ,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3.
整体性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理论集中体现着整体性精神,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离开整体性精神,孤立理解、执行“生产力标准”,是导致发展观错误并导致发展中出现问题的重要认识论根源;遵循科学发展观更高再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的整体性精神,全面理解与执行“生产力标准”,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生产力标准”就是“实践标准”,因为“实践标准”实际上是指实践的“结果”才是检验人们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生产力正是人们物质实践活动的结果。坚持生产力标准,不仅使实践标准具有现实性,而且从根本上坚持了实践标准的唯物主义基础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过程中,考察了生产力标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提出并论证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永恒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列宁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命题,把生产力作为历史进步的尺度。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实践中,首次提出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标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理论。  相似文献   

6.
数据生产力是人类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的延续。从生产力构成要素看,数据生产力标志着人类生产方式依次从“以土地为起点”“以劳动为起点”和“以资本为起点”向“以数据为起点”深入发展;从生产力内在矛盾发展看,数据生产力推动人类生产力发展路径从“改造和利用自然”向“认识和理解自然”以及“认识和理解人类自身”发生深刻转向,从而为突破工业生产力所面临的自然界限和技术界限迎来曙光;从生产力发展状况看,数据生产力在深化劳动分工的同时又呈现出“消解分工”的趋势,使人类劳动的内容和结构发生根本改变。数据是数据生产力的基础和核心,数据生产力是建立在“经验型数据”和“理论型数据”发展到“数字化数据”基础之上的,而数字化数据呈现出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统一、人格属性与财产属性交融、工具属性与资本属性并存的复杂特征。因此,需要以精神生产力理论、生产力主体理论和社会生产力理论等为重点,深化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引领和推动数据的生产力功能充分释放。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是对生产力内涵不断丰富的最经典的概括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面向新世纪,党要保持先进性,首先必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用先进的标准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用先进的标准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解决生产力发展中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评价观将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统一起来,强调文明是评价社会发展的综合尺度,生产力的发展是评价社会进步的最高或根本性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补充、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三个代表”标准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评价观的丰富、发展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10.
树立科学的“先进生产力”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进生产力问题的提出体现了人类进入 2 1世纪新时代的要求 ,需要我们以世界范围内新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参照系 ,规范、指导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 ,曾先后出现过各种不同形态的“先进生产力” ,它们的形式和特点不同 ,但又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在现代高、新科技推动下的一种整体性、全方位的革命 ,是在物质、能源、信息三个基本方面实现的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综合跳跃和整体跃迁。信息生产力、微制造生产力和基因生产力是当代的三种具有标志性的先进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发展的思想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核之一 ,浸透于小平理论的各个基本原理之中。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落实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首要任务 ,也是判别姓“社”姓“资”的一条重要标准。探索小平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在于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2.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中极其重要的思想。本文阐明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在“内涵”、“运作”、“关系”三个方面的不同之处 ,进而论述了什么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怎样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由王小锡先生提出和论证的“道德生产力”理论,被夸大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实在是言过其实。以王小锡先生为代表的“道德生产力论”者没有搞清楚道德概念的真正含义,不了解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符合每一个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属于“经济人”道德。王小锡先生的“道德生产力论”是建立在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曲解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在不同场合所说的“××生产力”,实际上指的是在生产力中包含着“××”要素。因而,从马克思的“××生产力”的概念中,不能逻辑地推导出王小锡先生的“道德生产力”概念和他的“道德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14.
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两大基本尺度。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1]128,说明了生产力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是许多个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的发展根本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在马克思历史进步的评价标准中。由此可以得出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代生产力是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的一统天下,后现代生产力是以自然生产力的优先发展、充分发展、重点发展为核心,以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永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力,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生产力。生态文明作为破解生态危机的时代选择,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和革命,是人类在生产观上的一场革命,与后现代生产力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是“两种生产”、“两种尺度”有机统一、协调发展的大生产时代。  相似文献   

16.
认为应按“生产力标准”看待外商投资控股 ,制定明确的外商控股的产业政策 ,引导外商控股行为和国有经济的发展方向 ,保持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的支配地位  相似文献   

17.
如何推动并衡量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先后提出实践、生产力、三个有利于标准,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实践(行为)的合理性,乃至于综合检验认识与实践的是非得失,生产力与三个有利于标准都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并统一于人民性的基础上。实践标准结束了僵化迷信,生产力标准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路线的具体化,三个有利于标准纠正了“左”“右”尤其是“左”的片面理解,力主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我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代表”的全新标准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理论的重要问题。社会生产力发展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生产力组成因素在数量素质上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是生产力优化规律作用的表现。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因素是生产力质变的标志,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关键和决定因素、首位因素是现代生产力的特性。只有从现代生产力因素系统功能、运行层次关系中科学技术所起的作用,才能科学地正确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通过“劳动”贯通“劳动力和土地”这两个“资本的原始要素”,建构起融社会生产力和环境生产力于一体的生产力理论。马克思的环境生产力思想既是其生产力理论的基本思想,也构成其生产力理论的思想基础,源于对“劳动力和土地”的生育本质的发现。通过劳动力之“先天能力”,发现人本身的自然力;通过“土地”,发现自然生产力。人本身的自然力和自然生产力,其存在本质是生,生存本质是生育,灵魂是共生。所以,社会生产力与环境生产力共生,社会与环境共生,必以人与自然内在生成为基础。以此审视马克思的环境生产力思想,为人们重新认知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以及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等打开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20.
“生态生产力”内含的革命性变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马克思在18世纪中叶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理论成果和思想遗产。仅仅在具体的生产层面来理解“生态生产力”,必然会出现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就根本意义而言,“生态生产力”具有超越具体经济事物层面更为深刻的社会内容和表现形式。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以思维方式变革为基础的“生态生产力”所展现的是价值取向、运行机制、思维方式及伦理价值的全方位变革。“生态生产力”实现的这种变革,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更是人类思维观发生变革后的产物。“生态生产力”在哲学层面的变革反映到“思维观”的层面事实上就是由传统主客对立的“线性思维”到主客统一的“系统思维”和“综合性思维”的变革。只有在深刻认识生态生产力内涵的思维方式变革的前提下,才能更快地使“生态化”理念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生存发展之核心价值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