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二战以前,在“白澳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澳大利亚华人基本上被剥夺了参政的权利;二战以后,随着中澳建交、“白澳政策”的废除、特别是华人自身整体知识水平和参政意识的提高,澳大利亚华人的参政权利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澳大利亚华人的参政历程及其特点,指出了澳大利亚华人参政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2.
华人参政是华人维护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必经之路。基于马来西亚历史—文化传统的主要制度结构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华人参政的广度和深度。本文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视角对马来西亚影响、制约华人参政的主要制度进行了剖析,由此揭示了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参政空间。作者认为,华人的政治参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制度的视角或许并不能解释该问题的全部,但制度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着华人参政的前景和命运。  相似文献   

3.
论加拿大华人移民人口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丹 《世界民族》2007,43(6):75-79
自从加拿大联邦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推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以来,华人开始大规模移居该国。本文以加拿大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从定居城市的选择、移民身份和年龄的差异、受教育程度以及掌握加拿大官方语言的能力等方面,对加拿大华人移民的三个群体(大陆移民,香港移民以及台湾移民)的人口结构的变化进行阐述,并对加拿大政府如何改进移民政策以及华人移民如何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宇翔 《世界民族》2023,(3):112-126
1980年以来,洛杉矶的华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开始参与地方选举政治,并进入了市议会。在此基础上,华人精英又分别在2001年和2009年进入了州众议院和国会众议院,并在州议会和国会连续传承至今,洛杉矶华人参政形成了从市政府到州议会再到国会的完整链条。在这个过程中,华人精英固然起到了箭头作用,但也离不开华人在1990—2021年间四次重划选区的努力。通过历次重划选区,华人逐渐划出了一个亚裔占多数的州众议院选区,并以其为基础,划出了一个亚裔是第一大族裔的国会众议院选区,为华人进入州众议院和国会,以及保持其席位在华人内部传承奠定了选票基础。华人通过积极参政,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华人的族裔性得到了美国社会的认可,也突破了亚裔不问政治的所谓“模范少数族裔”形象。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2年至2016年的美国社区调查数据(ACS),对在美华人与印度人的职场成就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检验了人力资本视角和歧视视角相关理论的解释力,着重考察受教育水平、英语水平及工商管理专业训练对华人和印度人晋升经理和总裁岗位几率影响的异同.分析结果显示,美国职场中印度人较高的职场成就主要来自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和英语表达能力,控制这两个变量后华人与印度人成为经理的几率基本一致.此外在教育水平、英语水平和工商管理专业等方面,在美印度人的回报率均高于华人.这表明华人要争取更高的职场成就,一方面要提高人力资本,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加强文化适应、增加自我表现等途径提高人力资本的回报率.  相似文献   

6.
张小倩 《世界民族》2020,(2):109-116
本文通过追溯邦加岛华侨华人的历史,分析其文化认同的变化,并在实地调查基础上评估邦加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现状。本文认为,历史以来,邦加岛华侨华人始终保持较为强烈的华人文化认同。虽然经历过苏哈托时期的文化强制,但是邦加华人的文化认同并未受到太大影响,特别是在偏远地区。而2000年以后,印尼华人社会通过华人社团和华文教育所掀起的华人文化复兴浪潮并没有在邦加华人社会有明显的表现。与爪哇岛或其他华人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相比,当前邦加岛的华人文化认同更多的是靠身份和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7.
何群 《民族学刊》2018,9(5):38-43, 107-108
本文在借助有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主要根据笔者2011年至2012年在俄一年期间对莫斯科华人基督教会活动的参与观察和切身体会, 以及对信教个人的随机访谈所得,就基督教对在俄华人的吸引原因展开探索。集中关注在俄华商、留学生群体因生存环境巨大改变而遇到的困难和困境,其中占相当比例的人群通过基督教信仰,参加、参与华人基督教会活动、仪式,达成信仰实现、精神寄托,获得乡情的连接,生计、情感的支持,信息、机会的分享等。通过研究,笔者初步认为:相较于在国内,基督教之于部分莫斯科华商、留学生等群体,具有回应、满足海外生存需要的自然动力和吸引力,基督教信仰对在俄华人生存、发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政治的主导因素是种族政治和伊斯兰政治化,伊斯兰党崛起成为主要反对党之一。伊斯兰党的伊斯兰教国主张引起了华人社会的不安和关注,他们对伊斯兰党的态度经历了从漠视到重视、从反对到有限支持的变化,而伊斯兰党为争取华人的选票,也日益重视华人的利益诉求,积极与华人社会和政党合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美国华人中文学校和华裔辅助性教育体系的研究,论述族裔特性如何创造社会资本,使族群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形成积极的态度、采取有效的策略对抗不利的社会环境,并解释族裔特性以及由此派生的社区力、社会资本对华人移民的社会适应及后代教育的影响方式和溢出效应.本文的重点在于揭示族裔组织对华人移民后代教育的功能,这种功能不但在于推崇教育价值观,还在于使这种价值观得以实现.笔者认为对族裔特性不应只从结构或文化方面去探讨,而应围绕族裔特性、族裔社区的内在因素以及主流社会的结构性因素之间的互动过程和结果去探讨.  相似文献   

10.
梁莉莉 《回族研究》2012,(2):109-116
文章首先对少数民族华侨华人概念界定、回族华侨华人概况加以阐释,继而通过大量实地调研材料,梳理了宁夏回族华侨华人形成的历史轨迹、社会现状、国外分布与特点,并对宁夏归侨和侨属的状况及政府侨务工作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People liv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ant to migrate to developed countries because of increasing economic disparities. They are attracted to migrate because of material affluence,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of the developed world. Canadian immigration laws restrict immigration for people of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ike Bangladesh and, therefore, it becomes attractive for both Bangladeshi men and women to migrate to Canada through marriage. How restrictive is the Canadian immigration policy in limiting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How does individuals’ immigration or citizenship status in Canada transform them into desirable brides or grooms? What are the expectations of immigrant brides and grooms? How is marriage used as a strategy to immigrate to Canada? I focus on Bangladeshi immigration to Canada and argue that both Bangladeshi men and women are interested to migrate to Canada through marriage due to restrictive Canadian immigration policies.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芽和20世纪90年代的孕育,中国共产党在2005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话语。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念和理论的变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话语的内涵也日趋丰富和完善,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后成熟定型。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大众传媒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话语转化成大众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从而塑造大众的中华民族观念,有利于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话语的构建遵循话语生产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逻辑、话语传播从学术到政治再到大众的延展逻辑、话语内涵从单一到复合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化的来源是多元的。当然 ,文化的多元并不意味着政治的多元 ,更不是分裂的理由。古称“西域”的新疆 ,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极有特色的文化区。从表面上看 ,西域一向通行“胡语” ,特别是伊斯兰教传入并在那里生根后 ,西域与中原的文化距离似乎拉开 ,但实际上 ,汉化与胡化一直在祖国的这片热土上生动地进行着 ,特别是清王朝统一新疆后 ,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应看到 ,经过 2 0 0 0年的政治文化整合 ,西域文化确立了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我们应继承中华文化整合的优良传统 ,使新疆各族干部、群众 ,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达到“三个高度认同” ,即我们的文化是中华文化、我们的民族是中华民族、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我认为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参照系的文化整合 ,应是祖国统一和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张晨怡 《世界民族》2020,(2):117-126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西文化的交互作用下,在新加坡华人社会兴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儒教复兴运动。新加坡儒教复兴运动虽明显受中国本土的孔教运动影响,但与康有为试图借助政治的力量将孔教定为国教不同,新加坡儒教复兴运动走的是民间化的道路。基于新华社会多元的语言状况,儒教复兴运动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运用中英双语来推广儒学。受新加坡地区浓郁的宗教氛围影响,新加坡儒教复兴运动以构建儒教为要旨,力图整合佛教、道教以及民间宗教信仰,并通过与基督教的论争来完善理论体系的建构。新加坡儒教复兴运动的兴起,是儒家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播由自发走向自觉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儒学在宋明理学之后第二次转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Urban centers across Canada are partitioned by racial geographies that circumvent and circumscribe the movements of aboriginal bodi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aboriginal youth experience and engage these racisms that organize Canadian social spaces. Drawing on ethnographic fieldwork undertaken at a drop-in recreational centre in the inner city of Edmonton, Alberta, it documents the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indigenous youth employ hip-hop as a means to contest their subjection to these immobilizing racisms. First, it shows how these youth employ hip-hop as a technology of self-transformation through which they recreate their selves as meaningful, efficacious political actors capable of disrupting their relegation to criminogenic places. Second, it documents how the practice of a distinctly indigenous hip-hop allows these youth to innovate an aesthetic space disruptive of the historicist racisms that otherwise subject aboriginality to anachronistic spaces. Finally,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by performing a hybridized, distinctly indigenous breakdance, these practitioners of hip-hop dramatize the physical and cultural motility of aboriginal bodies.  相似文献   

16.
从帝国体系到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国家建设的基本战略.中华民族的发展孕育了今天的中国,而今天中国的国家建设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基础.中华民族是在多民族的聚合与整合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有深厚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基础.以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界,在此前后,将中华民族汇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政治共同体呈现的形式不同.在 1911年之前,这个共同体是传统的中华帝国体系;而在1911年之后,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和帝国体系的瓦解,这个共同体就是逐渐确立和发展的现代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整体进步与发展与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相伴相随.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政治基础和底气。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确立的内在逻辑和演进机制入手方能辨析其本质特征,中华民族整体意识最终确立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共识形成和确立的基础是广泛的爱国主义。因此,"中华民族"及其议题本身不具有制度规定性,具有价值中立性特征,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方能形成巨大的现实力量。在近代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在建设与改革时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守持续滋养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获得内在的规定性。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中要凸显社会主义属性,切实把握方向和大局,以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的政治方向。  相似文献   

18.
19.
Food can be a novel way of understanding and explaining some of the pointed paradoxes of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management’ of ethnicity. Many studies of culinary culture are attentive to the exoticization of ethnicity in and through food media, which now includes a vertiginous array of cookbooks, travel literature, magazines and, most important for our purposes here, television series. Among various programs is Restaurant Makeover, a popular Canadian reality series broadcast on Home and Garden Television (HGTV) as well as the Food Network Canada. In each episode, dining experts are hired by struggling restaurateurs (often ethnic) to ‘spice up’ the existing menu, ‘modernize’ the décor and, by extension, ensure the welfare of the (immigrant's) family. While the series is not explicitly directed at ethnic restaurants, it seems to be increasingly interested in ‘non-white’ establishments (i.e., Mexican, Chinese, Thai, etc.). This participation in culinary multiculturalism may be symptomatic of wider political changes in immigration and ‘diversity’ in Canada. Based on the authors analyses of specific episodes this paper argues, firstly, the growing interest in ethnic cuisine on Restaurant Makeover can be read as a (neo)liberal response to an emerging conservative ‘multicultural’ agenda that recognizes migrants predominantly as laborers (as opposed to citizens) and, secondly, that behind its rehearsal of liberal benevolence is a skewed set of power relations that authorize the experts’ (re)construction, cultivation and containment of ethnicity.  相似文献   

20.
周超  刘虹 《民族学刊》2021,12(1):19-25, 85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基本逻辑是一个从"求同存异"到"聚同化异"的过程,旨在构建一个多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共生关系与共生状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效建构必须赋予"共生"的理念,以责任、族际、文化、利益、命运为共生单元的建构逻辑,进而推动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全面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