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波多人是中国周边民族之一,其聚居地区紧邻西藏南部,人口逾百万。历史上,波多人的先祖从中国迁徙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是这里的古老原住民。波多人生活的“迦摩缕波”(Kamrup)一带曾是玄奘笔下的天竺异域,也是古丝绸之路贸易通道。经历了阿洪姆王朝和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后,1947年印巴分治时,波多人聚居地区作为阿萨姆的一部分并入了印度。印度独立70余年来,波多人在印度治下的生活并不平静。本文对比考证了波多人的基本状况,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波多人问题的背景、进程与治理,并探讨了印度政府与此相关的边疆治理实践。  相似文献   

2.
以印度洋为舞台的印度人与东非的贸易历史悠久。1840年前后,世界最大的奴隶交易中心桑给巴尔的城镇被阿拉伯及印度的奴隶贩子搞得乌烟瘴气。可是,那时印度商人与阿拉伯商人不同,他们不在非洲定居。印度人开始在非洲定居,是奴隶制崩溃后作为被强制的劳动者送往非洲以后的事。乌干达铁路建设工程是印度人定居肯尼亚的诱饵。从1895年开始到1903年竣工期间,大量印度受雇者投入了这项工程。据 J·S·曼加特在《东非亚洲人的历史》一书中统计,从1896  相似文献   

3.
印度米佐族     
一、米佐族名的意义:“米”意为“人”,“佐”意为山区或高地;“米佐”意为山区的人;“米佐拉姆”意为米佐人的土地。过去外界人称米佐人为“卢夏依”,直到1954年卢夏依山区改名为米佐地区。二、地理情况:米佐族人口为332,390。居住在米佐拉姆直辖区。首府名“艾贾尔”。米佐拉姆在  相似文献   

4.
印度在过去三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政治格局的时代之变:以印度教民族主义为意识形态的印度人民党从边缘成为主流,取代了以世俗民族主义立国的国大党的地位。印度因此正在经历一个民族国家重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聚焦反改宗政治,对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目标“印度教国家”进行探析。改宗议题在印度的争议性从殖民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超越了国大党与印人党的对立。反改宗的核心,是人口政治。反改宗的立法和运动让人看到的是,“印度教国家”会寻求以包括强制在内的方式,保障印度教社群在人口上的多数以及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支配地位。就此而言,“印度教国家”还处在建设过程之中,联邦制和印度的地区文化-政治多样性,对“印度教国家”的扩展尚起着防御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 翻开世界地图,欧、亚、非三洲有陆地相连,而美洲大陆却“孤悬海外”。究竟是何人能够穿越波涛汹涌的大洋首达彼岸?世界史教科书上写的是意大利热那亚水手哥伦布得西班牙国王资助,于1492年,横越茫茫大西洋,10月12日登上了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随后到了古巴和海地。在哥伦布那个时代,西方盛传中国、印度简直就是天堂,遍地黄金珠宝,而地圆学说也正在深入人心,所以不少人相信,从欧洲出发往西航行,也是可以到印度发财的。哥伦布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到死都认为自己登上的这块大陆是印度,他认为这块大陆上的土著人就是印度居民。印第安人就是因为哥伦布的误解而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得名的。印第安即印度居民的意思。是另一位意大利  相似文献   

6.
上沃尔特人类居住的历史是非常复杂的。根据口头传说,虽然移民到此是近代的事,但却产生了许多氏族,人们将它们划分为60个部族。看来,区分外来者与本地居民是非常困难的。十七世纪时,原在加纳达贡巴的莫西人来到现以其名称命名的地方安家落户,他们与纽纽塞人、基比西人或多贡人和古龙西人相会合。纽纽塞人被并入他们的王国,其他部族却遭到了驱逐。基比西人迁往班迪亚加  相似文献   

7.
作为海湾地区最大的外来人群,印度劳工不仅为海湾国家的社会经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促进了母国印度的发展。他们汇给印度数量可观的侨汇,降低了印度国内的失业率,拉动了印度对海湾国家的出口,减少了印度因从这些国家大量进口石油而产生的贸易赤字。有鉴于这些作用,印度十分关注这些劳工的生存状况,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斯利尼瓦斯(M.N.Srinivas)是印度现代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奠基人之一。他1916年11月16日出生在印度卡纳特克邦的麦索尔,1999年11月30日去世。斯利尼瓦斯先在孟买师从古尔耶(G.S.Ghurye),后去牛津大学就读于拉德克利夫·布朗和伊文斯·普瑞查德门下。毕业后,他曾在牛津大学执教(1948-1951),但把后半生都贡献在印度。  相似文献   

9.
坚实的脚步(续一)孟广顺,王现松1983年。他仍担任铁道兵十一师的副政委。部队从南北集结到河北遵化,担负举世瞩目的引滦入津工程。在这之前,铁道兵整编了十三师,把整个师大部分并入了十一师,这大概是铁道兵面临撤销和兵种整编的一个信号。铁道兵自50年代初期...  相似文献   

10.
海峰 《回族研究》2004,(2):164-168
胡振华教授(回回名穆罕默德) ,1 931年正月出生在山东省青岛市一个回族铁路工人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系统的学校教育。他从青年时代就有献身祖国的志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于1 94 9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 94 8年至1 95 3年,他先后就读于国立南京东方语文专科学校阿拉伯语学科(后该校并入北京大学成为东语系)、华东大学(后并入山东大学)、山东大学文学院外文系俄语专业和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语文系维吾尔语专业,1 95 3年毕业后留在中央民族学院从事语言学理论及民族语文的教学研究工作,至今已逾5 0年。他现在是中央民…  相似文献   

11.
夏尔巴人在我国境内尚属于未识别民族。在以往的研究中,夏尔巴人的族群单一化,其迁徙路线也具有模糊性。吐蕃政权征服木雅,击退党项拓跋部,以"木雅"(弥药)命名党项故地,后又以"木雅"指代西夏王朝和康藏地区。结合相关藏族史料可知,在与綠厮政权、蒙古军队发生战争期间,处于不利地位的西夏党项部族渐次南下康藏地区,与吐蕃政权时期便居住于此的藏族董氏相融合,形成一个新族群"董弥药"。13世纪,该族群进行南迁,于16世纪中叶进入尼泊尔,随后又以索卢昆布为中心向东、西迁徙,形成夏尔巴人如今分散居住在我国境内及尼泊尔、印度等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秽人和貊人 ,历来都有不同的见解。本文以考古资料为基础 ,结合对不同时期文献资料的考证 ,提出秽人和貊人在先秦时期应是两个人类集团的称谓。将公元前10 0 0年到公元前 3世纪东北亚系青铜文化分为两个主要系统 :一个系统分布在辽西和辽河流域 ,应是先秦时期貊人所创造的文化 ;另一个系统分布在辽东、吉长地区和朝鲜半岛 ,应是先秦时期秽人所创造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靠近渤海、黄海的海岱地区是古代东夷人的主要聚居地,而台湾世居少数民族与古代东夷人有着较多相同的文化特质,可能主要源自东夷.  相似文献   

14.
丁士仁 《回族研究》2012,(2):102-108
经堂教育是伊斯兰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传承宗教信仰和延续文化命脉的重要途径。国内以往的相关研究,由于受到资料、语言等方面的局限,加之缺乏横向的比较,过多地强调中国经堂教育的独创性,而忽视了其与伊斯兰世界教育体系的整体联系。如果将中国经堂教育放到一个更大的视野中去考察,进行横向比较,不难发现它只是一个流,其源头近在印度,远在中亚。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笔者对卡力岗地区民族志调查系列报告之一,即卡力岗回族村的田野调查报告.报告以卡力岗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德恒隆乡两个分别操藏语、操汉语的回族村为个案,首次全面展示了卡力岗回族村的民族构成、语言使用、居住规律与宗教信仰状况等;辨析了卡力岗人的概念,诠释了卡力岗人这个特殊回族群体的民族认同观.卡力岗回族村的人类学调查,反映了我国回族形成与族源的多元性,印证了回回民族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特质紧密结合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16.
传染病防控能力,检验与考验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和中国社会的文明状况。民国时期,粤北瑶族时常遭受天花、疟疾、鼠疫等传染病的侵袭,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1927年4月,接受孙中山先生“扶助国内弱小民族”思想的广东省政府开始调整治瑶政策,主动介入瑶区防疫工作,并结合瑶族总结出的“隔离法”,采取多种现代防疫手段在瑶区开展防治工作。经过广东省政府多年的努力,虽未能杜绝传染病在瑶区的传播,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染病对瑶族民众的伤害,其历史经验及教训可为防治新冠肺炎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川西藏区的扎巴母系制走访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敏 《民族研究》2006,(1):41-50
川西扎巴藏人的婚姻家庭形态与纳西族摩梭人20世纪60年代的婚姻家庭形态惊人地相似,扎坝地区是迄今继泸沽湖之后发现的第二个母系文化区。由于当地比较闭塞,受现代社会冲击较晚,走访婚和母系亲族家庭一直占居主导地位,母系制特点鲜明。这一调查结果为人类学对母系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田野样本。  相似文献   

18.
北宋初期党项内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蕤 《民族研究》2005,(4):57-64
北宋初期估计有十余万党项民众先后内附于宋,这些内附党项集中分布在东起麟府、西到环庆的宋夏沿边地区。党项内附后,更加凸显了宋夏沿边地区农牧并举的经济形态;党项也出现了定居的趋势。由于党项内附引起宋夏沿边人口的增加,使大面积山地得到开垦,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下游的黄河泛滥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清代至民国时期汉族移民在巴塘活动之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友珍 《西藏研究》2010,(1):9-15
随明清两代经营川藏线和清末川边改流的开展,大量汉族人进入四川藏区,位于川滇藏三省区中界的巴塘一时成为汉藏文化交流的活跃区域。文章从开荒垦殖、开设商户、兴办学校、汉藏通婚、帮会组织等角度对清代至民国时期汉族移民在巴塘的活动作了论述,呈现汉藏两个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20.
壮族伦理思想中蕴藏着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意蕴和追求,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弘扬壮族伦理思想中的和谐理念,有利于协调壮民族地区人与自然的现代冲突,为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自然基础;有利于协调壮民族地区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为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和谐稳定的秩序保障;有利于增强壮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因此,我们应充分彰显壮族伦理思想和谐意蕴的当代价值,为壮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