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清朝所绘制的《百苗图》是近代中国早期的民族志。将《百苗图》与日本及奥斯曼帝国所绘制的图绘进行对比,以一个比较历史学的视角来看待这些处于扩张时期的几个帝国,从而指出对他者的民族志兴趣并非欧洲所独有,而是普遍地存在于全世界的帝国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2.
近年兴起的网络政治参与对于增进少数民族政治表达、优化民族治理决策、强化少数民族政治监督、涵育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等具有积极效应.然而过度的、激进的、非常态的网络参与也会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利益冲突与治理危机.因此政府必须正确处理网络虚拟民族民主与现实维稳、少数民族自治与政治秩序的关系;重视并促进少数民族通过网络进行的政治参与活动,使之成为中国民族政治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文章以少数民族网络政治参与为研究对象,以其对中国当代民主政治的影响为基本线索,深入分析了影响少数民族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发展困境及有效扩大少数民族网络政治参与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少数民族往往是某种主要因素影响的产物。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构成中国少数民族形成的物质基础;政治因素(特别是政权)对中国少数民族的形成起着铸造和凝聚作用;民族迁徙往往促进中国少数民族族体的分化或聚合;地理环境为中国少数民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地域基础;思想文化则对中国少数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起着凝聚作用。这些因素有时又会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改革和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在改革和开放的形势下,全州的经济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唯一正确的途径是:以改革总揽金局,加快和深化改革。而要加快和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仍然依赖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观念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一切社会变革的实践活动,都与人们新的思维和进步要求密切相关。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要敢于运用生产力标准衡量一切是非曲直,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错综复杂的问题,要敢予破除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僵化思  相似文献   

5.
朱艳敏 《民族论坛》2013,(4X):45-47
加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改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需要。对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目前我国存在"少数民族理论"和"社会成员理论"两种理论,二者不仅在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等方面具有一致性,而且"少数民族理论"的相关研究为"社会成员理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加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改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需要。对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目前我国存在"少数民族理论"和"社会成员理论"两种理论,二者不仅在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等方面具有一致性,而且"少数民族理论"的相关研究为"社会成员理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奥斯曼主义"是奥斯曼帝国后期兴起的一种民族主义思潮,其理论源流虽为近代西方兴起的民族主义,但始终是一个为了维护多民族、多宗教的多元文化帝国的统一而被民族主义者创制出来的一种意识形态,且因无法建构各族群对帝国的统一认同,以致在不断变异的过程中走向衰亡。"奥斯曼主义"的兴衰凸显了"民族主义催生了‘奥斯曼主义’,却又消灭了‘奥斯曼主义’"这一悖论内在逻辑命题。  相似文献   

8.
从帝国体系到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国家建设的基本战略.中华民族的发展孕育了今天的中国,而今天中国的国家建设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基础.中华民族是在多民族的聚合与整合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有深厚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基础.以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界,在此前后,将中华民族汇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政治共同体呈现的形式不同.在 1911年之前,这个共同体是传统的中华帝国体系;而在1911年之后,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和帝国体系的瓦解,这个共同体就是逐渐确立和发展的现代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整体进步与发展与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相伴相随.  相似文献   

9.
<正> 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包括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是党的干部政策和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做好这项工作对振兴民族经济,加速民族地区四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是一项社会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其中包括主观和客观的,外在和心理的等方面因素,并使这些因素互相作用,形成合力,以促进这项工程的完善。本文试结合少数民族干部的心理特点,谈谈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与使用问题。少数民族干部的心理特点,也可称心理状态或民族性格。由于各个民族居住地  相似文献   

10.
民族学是历史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民族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情况及其发展变化,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服务。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是当前我国民族学研究的中心工作。民族学作为历史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历史科学其他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政治任务是  相似文献   

11.
关于族群关系、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群"与"民族"概念上存在着交叉关联.族群关系、民族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但社会关系不一定都构成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有时也不一定能够准确地表述特殊的社会关系,族群关系却可以化解民族关系表述的"潜在危机".族群关系、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具有多向性、非对称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平平 《西部蒙古论坛》2020,(1):36-43,125,126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国,颁行蒙古民族第一部成文法典《大札撒》,确立各项国家制度,使蒙古社会进入更加有序治理时代。但是,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之后,由于汗位继承矛盾和远征等问题,导致大蒙古国各项制度发生变迁,从国家制度到具体社会管理制度、驿站制度、军事制度、赋税制度等都发生一定的变化,或被停滞,或得到进一步完善,或被新的制度所代替。其中,不容忽视的是,在成吉思汗之后大蒙古国各时期国家制度的设置和调整中,不仅有游牧传统治理的因素,也有适应农耕社会的因素,还有针对中亚民族的政策,显然,大蒙古国时期蒙古人的国家治理政策注重制度治理,尤其是"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3.
郭锐 《世界民族》2012,(1):20-28
本研究以中缅佤人为叙事主体。从近现代历史脉络入手,结合笔者田野调查资料,意在观察中缅边界的佤人社会,上溯200多年间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跌宕,包括:断断续续的中英划界中所谓"中华帝国"的立场曾摇醒了佤人国家意识的朦胧认知;18世纪汉人在佤山的开矿活动又加强了佤人同中国内地的经济往来和与清帝国中央的联系;抵抗英缅政府对阿佤山的渗透过程,反而使得佤人中国认同的觉悟显著提升;在二战中与国民政府军一起浴血奋战反击日军曾一度强化了佤人对中华民国的国家认同;20世纪50年代在中南半岛的国共纷争又使佤人的国家认同一度陷于困惑;60年代中缅划界的尘埃落定似乎促成了中缅两边佤人各自再造国家认同的意识。但事实上,处在复杂历史场域中的佤人始终在国家意识和族群认同的问题上纠结不止,国家意识的建构和族群内部的撕裂并存,这是当下世界范围内多民族国家之间跨境少数族裔建构国家意识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许洪位 《民族学刊》2016,7(3):62-72,119-120
After 60 years of implementation, the ethnic regional autonomous policy has provided basic political support for promoting the common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all ethnic groups. Especially since the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began, the national preferential policies and support for ethnic minority areas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clearly speeded up. Ac-cording to official statistics, 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China’s ethnic minority areas is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nounc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thnic groups has created a structure of multiple dispari-ties, which fundamentally restricts ethnic unity, as well as political and social stability in ethnic areas of China. This structure of multiple disparities re-flects the imbalances mainly in four aspects: 1 ) the ongoing large gap between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Han Chinese regions remains; 2 ) the unequ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mong the various ethnic minority people has expanded;3 ) the economic gap within the same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reg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more pronounced;and, 4 ) the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 within the same ethnic group who live in vari-ous regions of China are also very obvious. The multiple inequalities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ethnic groups add more complexity to the ethnic problems of China. The disparity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s not only an eco-nomic problem, but is also a significant political issue. Hence, promoting a balance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mong the various ethnic groups has a very obviou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main-taining ethnic unity, promoting national integra-tion, and maintaining national stability .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above, this article mainly explores which kind of ethnic policy can ef-fectively resolve the multiple disparities found with-in ethnic development and is beneficial for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and reviewing approaches found in earlier research,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core ideas:1 )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have formed a pattern of multiple disparities in China, and it is no longer simply a gap between the Han and ethnic minorities.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the differentiation or disparity between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nounced—this phenom-enon constitutes a new challenge to China’s ethnic unity and national unification. Therefore, we must adjust ethnic policy in order to solve the “true problem” or “new problem” concerning China’s ethnic problem. 2 ) The multi-faceted disparities found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mong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result from many factors, inclu-ding institutional, policy,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Therefore, we must realize a diversity of ethnic policy, and build a comprehensive ethnic policy system. 3 ) For the purpose of realizing the integration and state construction of the ethnic groups, in ad-dition to implementing the current policy of differ-entiation, we must also ensure a “four balanc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is includes a balance between the Han areas and ethnic minority areas, a balance among the various ethnic minori-ties themselves, a balance within the same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a balance within the same eth-nic group who live in different areas. This require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strengthen a double dif-ferentiation and collaborative orientation of ethnic policies concerning the market, labor, resources, technology, and capital.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关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理论和政策,明确指出了我国的民族政策立足于民族平等,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没有民族歧视,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性任务,是社会稳定和民族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民族识别工作中以客观的民族文化特征作为民族分类的主要依据,导致了人们对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民族之间的文化具有差异性的强调,最终导致了"文化族别化"。"文化族别化"不能解释不同群体之间普遍存在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事实,又将地域性的文化转化为具有明确民族归属的民族文化。对"文化族别化"这种社会认识面临的困境展开讨论和反思,有利于申明民族之间存在广泛的文化交流和客观联系。更为重要的是,承认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比刻意地强调民族之间存在的差异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7.
族群认同问题是民族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对于国际社会中处于多数的多民族国家而言,如何有效构建统一的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将是关乎国家团结统一的关键性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属于谁?随着族群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族群的认同总是会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波动性变化,进行自我身份的再认知和认同的自我调整,这种情况在移民国家更为明显。在美国身份认同政治氛围高涨的情况下,本文通过对美国少数族群双重认同的形成、互动轨迹、影响因素及配合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解析双重认同存在的根源,以为多民族国家加强对少数族群认同的认识和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多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结构的普遍存在形态,民族构成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这些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大特色。如何通过国家公共权力,把一国内部各民族成员单位统合到国家政治体系当中,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建构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终极目标和构建过程。本文从决定民族整合内在规定性的特殊矛盾出发,认为多民族国家民族异质性要素及其力量增长之"分"与国家统一性之"合"的张力,决定着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逻辑,具体表现为现实性、政治性和构建性三个方面。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承认和保护民族成员单位作为一种异质性要素的集体权利,则是缓解这种结构性张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速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强民族团结,使之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经过50多年的办学实践,民族预科教育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