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称谓转指是"的"字结构的转指功能之一,但不是所有的"的"字结构都具有称谓转指功能.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VN的"结构称谓转指的认知基础,探讨了动词认知域系统对称谓转指功能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责任编辑的称谓问题 顾名思义:“称谓”就是对某种事物或人的称呼、叫法。不过,这里所说的“称谓”,决非直接对人而言,而是专门指对“责任编辑”这一神圣职业的称谓。不难看出,一经在编辑之前加上“责任”二字,便会使原有的“编辑”这一单项称谓,立刻变成了偏正结构的双项复合称谓。相比之下,后者的复合称谓,在突出与强调编辑职业的严格责任要求上,要大  相似文献   

3.
苗族的称谓,分为直接称谓和间接称谓两种。直接称谓,指的是对话双方当面的称呼;间接称谓,指的是对话双方或叙事的人对于第三者或他人的称呼。苗族的称谓,有与汉族相似的地方,也有许多与汉族不同的地方,如果不加区别,一律用汉族的称谓习惯去套苗族的称谓,便会闹出笑话。一些反映苗族生活的文艺作品、电影、电视,忽视了这一点,用汉族称谓去套苗族称谓,因而出现媳妇把公婆称为爸妈、女婿把岳父母称为爸妈的笑话;特别是不区分直接称谓和间接称谓,一律在被称呼的人名之前加上“阿”字,出现了阿爸、阿妈、阿三、阿四之类称谓,正误不分,以讹传讹,谬误流传。笔者拟就黔东南苗族的称谓以及如何正确运用“阿”字,发表一点看法,以求教于苗学专家。  相似文献   

4.
一、苯教的名称 苯教藏语称作“苯波”,苯是“苯波”的简称,现在国外一般使用“本教”这个称谓,有时也以“本波”指苯教。我国有的人使用“本”这个字,也有人使用“苯”字或“笨”字、“钵”字。我把上述几个字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笨”、“钵”这两个字虽然译音比较贴切,但是“笨”字在汉语中含贬义,指愚笨和不聪明,“钵”字在汉语中指盛饭菜的陶制器具,使用这两个字不理想。为了有利于民族团结,最好不用“笨”字,而用“苯”字,或“苯波”二字来称呼“苯教”。  相似文献   

5.
汉民族文字,即汉字,这一称谓毋庸置疑。但是,汉字在其初造的时候,是不是就叫“文”、“字”?抑或是其他称谓?试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从文字学和音韵学的角度论证汉字的最早称谓应是“书”、“契”,而“文”、“字”是后来的假借用法。  相似文献   

6.
淄博方言中双“的”[ti]可以连用且与加语x一起可以充当多个句法成分。“x+的1+的2”具有“转名附”的性质,“的1”也具有这种性质,“的:”或为“转名附”或为“语气词”。“的1+的2”与历史上的“之者”关系密切,“之者”可能是其前身。与此相关,普通话中“开车的手机”这一结构中“的”字实际上转指了两次。  相似文献   

7.
网络新称谓构式,如“XX哥”“XX姐”等是近年来网络时代催生出的众多新表达之一.国内外众多学者分别从结构、修辞、社会、文化、心理和语用等角度对汉语新词语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但大多都是围绕新词语的形态做探讨,未触及新词语产生的深层认知机制.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将事件域认知模型、原型范畴理论和概念整合结合起来,建立“原型事件域整合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解释网络新称谓构式的认知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语义扩展模式角度研究日语“足”字的多义现象可以发现,日语“足”字主要是从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机制进行语义扩展,其隐喻扩展可分为“形状隐喻”、“位置隐喻”和“功能隐喻”三种,其转喻扩展可分为“空间邻接性转喻”和“功能转喻”两种,其中“功能转喻”中存在二次扩展.提炼出“足”字的语义扩展机制图,可为日语学习者记忆此类多义词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牛文化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古代诸多典籍中,记录了丰富多彩的牛文化的内容,其中多数已被历史的尘沙所掩埋,成为后来者所无法了解和理解的部分。而牛文化又牵扯着汉文化的方方面面。《说文解字》对“牛”部字作了较系统的整理。通过对《说文·牛部》中关于“牛父”称谓与人类父亲称谓的比较分析,可探讨中国古代对牛的类人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代词乎?介词乎?兼词乎?──“动·之·名”结构中的“之”字之词性辨析康 我所说的“动·之·名”结构中的“之”字,是指下面这四组例句中在字下加点部分的“之”字而言的。我们知道.“之”字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位于动词之后作宾语是其主要语法功能。但在“动·之·名...  相似文献   

11.
“宗”字冠于称谓之前,用于同一宗族的人,或是对同一宗族之人的自称,后来,也用于称同姓者,或是对同姓者的自称,并不限于同一宗族范围,即将同姓而未必同宗者也视为同宗,“同姓一家”,以示与对方关系之亲密,这当然未免有攀附之嫌。这种现象,古人诗文集中颇为常见。“宗”又是一个常见姓。称谓之前冠“宗”字,此“宗”是表示同宗同姓呢?还是表示姓“宗”?这一问题,甚至某些学者也不大明了,有时会因此导致失误。“宗”字所冠称谓,以亲族称谓为最常见。此类冠于亲族称谓之前的“宗”,都作同宗或同姓解,而不作姓氏解。“宗叔”…  相似文献   

12.
所字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多有使用,但无论在句法结构还是语用功能上都体现出与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不一样的特征。“所”在现代汉语中具有指别性、总括性和主观评价的语用功能。“所”后的动词最常见的是心理动词、感官动词、获取义动词、经历义动词以及生成义动词。所字结构作主语和宾语时,句中谓语动词常常是系动词,其作介词宾语时,介词常常是比较义介词和处置义介词。这些特征都是与所字结构的语用功能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3.
对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对独立“的”字结构的研究却还不够深入。本文以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对独立“的”字结构的内部语义及句法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认为,“的”字结构的研究不能拘泥于静态的形式,把该结构均理解为省略了中心词的修饰语。一部分独立“的”字结构的确为省略,而另一部分“的”字结构语义上属于照应,是小句内上下文和小句外语境进行互动衔接的产物。“的”具有指称抽象的“物”的功能,而“的”字结构的语义则需要照应小句上下文或语境得到所指。   相似文献   

14.
宾语数量名结构中“一”字的省略必然引起人的认知心理上的变化。本文试从认知语言的角度,由距离像似动因及范畴化原型理论来分析宾语数量名结构中“一”字省略后引起的句法、语法、语用等变化问题。由此得出了“一”字省略后,整个结构数量意义减弱,语法性质不活泼,搭配受到了限制,缺乏独立性,语体风格发生了变化等结论。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动宾复合词大部分是动词 ,除此以外 ,还有大量的名词。本文作者认为 ,名词性的动宾复合词的功能发生了转指 ,转指对象是认知框架中的核心成员 ,工具有时具有一定的使动性 ,是非典型的施事。本文将探讨动宾复合词转指施事和工具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者”是词缀而不是助词,因为助词关涉句法,参与构形,而词缀关涉词法,参与构词。它的语法功能是“名词化”,它的语义功能是转指并且有“指人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方言笺疏》一书中“声转“与“语转”用例的分析,揭示了二者在辨析语词时的异同:它们都用来分辨近义词,但“声转”主要是强调字音声纽上的变转,“语转”则统指整个字音的转变:并指出:认真分析其中的”声转”、”语转”,对准确理解扬雄《方言》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8.
杜诗中“转”字用例 70见。然而人们多将其理解作动词而不知其有用作副词的情况。本文通过诗文中的大量语料证明 ,杜诗中许多“转”字从其语法功能来看 ,经常置于谓词性词语前作修饰、限定成分 ,可训副词“更加”。  相似文献   

19.
从字符形体构成的角度来看,甲骨文中有一类字是利用相同的表意字符构成的,我们称之为叠体字.高亨《文字形义学概论》将会意字分为同文会意字、对文会意字和异文会意字,他所说的同文会意字是指“比”、“多”一类叠体字,对文会意字是指“步”、“(収)”一类同一形符的正反写来构成的会意字.本文将这二类字都归入到叠体字中.这类字数量不多,却是在形体结构和表意功能上较有特色的一类字,它们或通过整体象形来表意,或通过所构成的字符位置上的不同组合关系来表意,或通过字符形体所具备的特征来表意.它在形体结构和表义功能上均有其特殊性,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卜辞文例,对前人已释字进行归纳总结,来揭示这类字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0.
释“帝”     
历代学者对古籍中的“帝”以及与之相关的“王”、“后”等字解释或模糊不清,或有明显失误,对古史的研究造成了很大影响.文章以殷墟甲骨文及相关文献为据,论证了“帝”的意义的演变过程殷商及其先的神本文化条件下,“帝”皆指神;其与人王以及作为人王称谓的“后”不应混为一谈.“帝”指上帝、天帝是西周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