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文化的涵意“文化”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早在先秦时代,《易传》就开始将“文”与“化”联缀起来使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天文”指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范。所谓“文化化成天下”,意即通过人伦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西汉以后,文献中正式出现了“文化”一词。如“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等。主要是在与武力征服相对应的文治教化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的。我们现在通用的“文化”一词,首先是日本学者在译介西方有关词汇时,使用了导源于中国的“文化”一词,然后又由留日学生再从东土把它引渡回国。经过这一番转折,“文化”一词已赋有更为深广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中的信仰概念刘建军我们现在使用的“信仰”一词,最初来源于佛经,但在近代以前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近代以来,学者们把“信仰”一词对立干西方的信仰概念,从而使它成为一个通用的流行的理论概念。这种情形使人产生一种印象,似乎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  相似文献   

3.
“港味普通话”是普通话在香港流行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语言变体,它源于港人在说普通话时对粤普两语中同形异义词的借用和对外来词的借用。与香港本土文化及港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词汇进入普通话使用已成为发展趋势,大量的港式粤语词汇,经由“港味普通话”被内地的人们在普通话中广泛使用,并进入《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4.
由于民族文化间存在的必然差异。所以反映在言语行动中也有很大差别。例如“谢谢”一词,在一般的语用环境,中、俄两国人在使用该词时,功能效果是相同的,但在某些情景对话中,又是无法沟通的。俄罗斯人使用“谢谢”一词的频率和场合要大大高于中国人使用这一词,原因是俄国人在不同场合使用它时,都隐含着俄罗斯民族的文化背景,表达着不同的文化内容。 俄国人每餐用完之后必说“谢谢”。否则被视作对上帝不恭敬,对做饭人的劳动成果不尊重;应邀去明友家做客,做客完毕与主人告别前必说“谢谢”,否则被视为没有文化修养;下课时,学生一般要向老师致谢,感谢老师传授知识;教师在学生记分册上当面打分,无论分数高低学生一定要对老师说“谢谢”,否则被认为对老师所给成绩不满的无声抗议;在商店买完东西要谢谢售货员的服务;客人离开主人家时,主人要说“谢谢您赴邀”。上述语境使用的“谢谢”,在俄语都有很大功能,是人们在正常社会交际中必须使用的,说与不说标志着一个人懂与不懂做人的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否则被视为目不识丁的乡野村夫一般。而在汉语里问题并没有这么严重,有些场合干脆不用。中国的习惯是客人离开时,主人常说“有时间常来玩儿”或“招待不周,请多多包含”之类的谦恭之词,而俄语中邀请别人常来随便  相似文献   

5.
毫无疑问,“丈夫外出工作,妻子操持家务”,这种生活方式及其意识(即主妇文化),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主妇”一词在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一家的女主人”、“操持家务的妇女”、“家庭主妇”。我认为日本至江户时代尚未使用这一词。“主妇”成为流行用语是在明治以后。它主要是指职员的妻子。从农业、渔业、商业等劳动  相似文献   

6.
竹斋 《社区》2009,(18):6-7
有人把“已经过时的词汇”总结到一起,贴到网上,引起很多人的兴趣,此帖流传甚广。那些词有几十个,比如“大哥大”、BP机、“影片未到”、粮食店……等等,时代在发展,有些词汇专属于某个时代,这不奇怪。但其中还有一个词——“邻居”.这不免让人们心头一震。邻居不是一直住在我们身边吗?但仔细想想.就不难明白,我们很多人和邻居彼此素无来往,只能说邻居还在,邻里关系不再了。这多少让人有些失落。  相似文献   

7.
俄语的词汇极其丰富,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其中许多词汇表示同一个概念,但修辞色彩各有不同。如,虽都表了“祖国”,但在修辞上各有特色,po是通用词,而后两个词则用于书面语,并带有庄严色彩。再如,两词虽然都表示“人的脸”,但是为通用词,则指一般动物的,如猪向前凸出的鼻、嘴。因此,用以指“人的脸”时就带有贬义色彩。不同语体,要使用带有不同修辞色彩的词。违反了这条规则,就会破坏语言的和谐性。俄语词汇除了修辞色彩的不同之外,更多的是所谓语义同义词。这类同义词表达的是同一概念,但或由于强调的侧面不同,或由于表达…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史的过去和现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凡是关心现代中国史学的人,谁都知道中国文化史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一门新学科。尽管“文化”一词至迟在西汉晚期已经习用,但如今常说的“文化”,却是随近代“西学”输入的一个舶来概念。关于它的涵意,八十多年来歧义时出,难以确定文化史的界域。然而,有一点却是众人所见略同,即文化是一个整体,一个烙上人类实践活动的特殊印记的整体。因此,所谓文化史,便是综合考察这个整体的发展过程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大连方言中的“血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连方言中的“血受”一词不断出现在各类媒体之上.它是大连人经常使用的一句方言,表示非常过瘾,特别舒服,相当好的意思.作为一个表示感受良好的词汇,使用“血”字,多少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文章在分析研究了“血受”一词的语意及语源,认为“血受”应为“邪受”,意为“超出寻常的感受”,并且在提问时可以用“受不受?”,回答是可以使用“受!”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存在(Being)问题,或者说存在的意义问题。存在乃是存在物(beings)的存在,因此它本身不是一个存在物,而是这种存在物之存在的行为。易言之,存在一词在此是在动词意义上使用的。这种意义上的存在,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探询,可以具有许多不同的意义。但相应于这个动词的两种基本用法,它有两个最基本的意义。作为实义动词用的存在,如在“人存在”中的“存在”,强调的是人这种存在物在现实中出现的事实;而作为系动词用的存在,如在“人是理性动物”中的“是”(它在西语中与存在是同一个词),则强调在现实中出现的人这种存在物。在此,前一种存在表示一个存在物的实存(existence),以与缺乏相区别,而后一种存在则表示一个存在物的本质(essence),即它所是的东  相似文献   

11.
《马桥词典》是一部非常富有象征意蕴的小说 ,它对人与社会、人与文化、语言与存在等关系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通过“词”与“词典”两个意象来类比 ,一方面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本自己的“词典” ,但同时又是社会生活 (词典 )中的一个“词” ;另一方面 ,社会本身就是一部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词典” ,而同时又是个人人生这部“词典”中的一个词。“词”与“词典”的本体是共同的 ,即语言。人类生活于语言之中 ,这是人类的一个重大特征 ,以至于长期以来大多数人把“语言”当做存在本身。而语言的多义性与理解的多元性往往成为人类冲突的根源 ,反过来影响人类生活的方向。但语言和存在终究根本上是两回事。“社会生活”是指现在 ,“历史”是指“过去的生活” ,同样 ,人们所谓的“历史” ,也不过是一种语言 ,而非存在。  相似文献   

12.
普通语言学认为: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物;声音是词的形式,意义是词的内容。因此将词和词相比较,就显然存在一个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同异问题。对于词的这种同异关系,虽然一般的语言学著作还没有给它一个特定的名称加以称说,但由于它是一个明显的客观事实,人们很早就认识了它,并在语言研究和言语活动中运用了它。例如中外语言学家已经根据词的这种关系在词汇中划出了“声同义异词”和“声异义同词”两个类别,中国古代训诂学家  相似文献   

13.
以传授词汇知识为重心的传统的词汇教学方式是造成大学生记忆词汇无方的主要原因,这已经引起了众多英语教师的关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词素构词是一种全新的构词理念,指的是所有单词都是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词素构成的,探讨词素构词规律及其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能为词汇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视角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对少数民族物质文化的历史考察往往涉及实物与文献词汇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常常会因文献词汇的模糊性造成少数民族文化特征描述上的偏差,对“椎髻”一词的使用就属于上述偏差中较典型的一种。古文献中常见的“椎髻”一词被大量运用在少数民族文化特征描绘的语境中,后人在考察少数民族发式特征的时候,由于其具体样式并不十分明确,往往会根据“椎髻”出现在历史文献中的地域归属作为当下同一区域少数民族发式特征的依据。但“椎髻”一词在汉统文化语境中的语义重心在于指代异族文化,这种指代背后的参照系就是汉统文化礼仪中的“冠礼”。因此,“椎髻”就并非古代某一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征的专属特指。  相似文献   

15.
谈“科学”     
科学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最灿烂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科学”一词已成为一个使用频繁的术语,然而当问及“什么是科学?”的时候,却会得到不同的解答,更多的人包括那些从事科学工作多年的人,甚至回答不出来。因为习以为常的事情,人们往往不去追究其概念的。科学一词,即英语的Science,来源于17世纪的拉丁语Scientia(知识)。一般认为,是日本人西周在1870年翻译西方书籍时,用日文汉字“科”(分门别类之意)、“学”(学问)创造的一个新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引入中国的,是一个外来语。最近,武汉大学冯天瑜考证,认为中国古代即有这一概念,但意指“科举之学”,是日本人用了中国这个词还是他们创造了新词与西方词对译,已无从考证。中国古代可以与现代的“科学”意义类似、相近的词,可举“穷理”和“格物致知”。现代的“科学”一词指“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现代汉语词典),显然这是广义的科学概念。狭义的指自然科学,以“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由此形成的知识体系”定义似更为完整。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是认识未知事物或对已有理论的修正甚致否定,探讨自然界各类现象的本质属性及其变化规律。为此,科学研...  相似文献   

16.
英汉词语互借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用 (borrowing)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当一个国家和民族与其它国家和民族发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时 ,其所用语言就会或多或少受到其它语言的影响 ,就会从其它语言借用某些有用的成分 ,主要是词语 ,来丰富和发展自己 ,英语正是在和其它语言的接触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其词汇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扩大 ,并且变得丰富起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它不仅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也是交流信息的工具。作为语言根基的词汇是指一种语言、或一个人所用的词或短语的总和。语言是一个民族历代智慧的积累 ,是一个文化的结晶体 ,它包含着一…  相似文献   

17.
定量和定性地剖析了中泰两所大学学生的英文E-mail写作独特词汇,即两校学生没有相互共用的词汇。结果表明,华南农业大学(简称华农大)的学生在使用独特词汇的“质”和“量”上都比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简称王子大学)学生要强。认知词汇量相同的情况下,华农大学生使用了594词族而王子大学没有使用的词汇,王子大学只使用了302词族华农大没有使用的词汇。定语从句的连词“wh ich”,虽在华农大的文章平均每篇出现1.2次,并未在王子大学的写作出现;华农大学生使用了更多语义上相近的词,如:“if”和“whether”、“but”和“although,though,however”及“what”和“whatever”。独特词汇主要受两国文化和地理位置及学生使用词汇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绍义 《社区》2013,(32):47-47
有人说“博士”一词是舶来品,是从英文Doctor翻译过来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博士”一词不但是我国的本土词汇,而且历史悠久,它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相似文献   

19.
当代设计称之数码时代的设计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体现在“浮于表面、失去意义、只有无数断裂的碎片的叠加和组合,一切都成为虚假、复制、类象”这一层面上。它使广告变成为一种毫无思想的时尚。当戛纳广告节再一次将绣球抛给后现代主义作品时,笼罩在数码时代光环下的“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让中国广告人爱恨不得。剖析数码时代设计艺术,寻其本源,意在探求这一具有时代性文化思潮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有的介词是由动词发展变化来的,“著”(zhǘ)也是这样,是一个兼类词。在先秦两汉,“著”主要用作动词,同时亦兼作名词,形容词。《说文解字》没有收录“著”字,只收了“著”的同源宇“箸”(zhǜ),“箸,饭危(?)(q)也。从竹,者声。”①但这一义项跟“著”的词汇意义、语法作用毫无共同之处。《经籍(?)诂》解释“著”时只用了一句话:“著即宁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缪公学著人’。《索隐》。”②《康熙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