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晏阳初稍晚一些,梁漱溟也开始了他的改造农村社会的工作,并称他的工作为“乡村建设”。尽管同属于农村社会工作的范畴,梁漱溟的着眼点与晏阳初有着不小的区别,在工作内容和方法上也不尽相同。由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主要是在山东省的邹平县开展的,所以被称为“邹平实验”。  相似文献   

2.
乌江农业推广实验区以农会作为社会改造的中枢,把原先一盘散沙式的农民组织起来,增强了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也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中绝无仅有的鲜例,乌江实验的最大特色也正是在这里。  相似文献   

3.
晏阳初和平教总会把中国农村落后的根源归结为愚、穷、弱、私四大基本问题,乡村建设的内容就是以“四大教育”来解决这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1928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得到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决定选择一个村镇进行农村社会改造的试点,于是他们找到了距离北京德胜门9公里的清河镇,开始了为期近10年的实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改造农村社会的所有实验区里,只有燕京大学主持的清河实验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性实践,因为参加实验的人员均是受过社会学专业训练的燕大师生,所以这一实验的解剖价值比较高。  相似文献   

5.
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区坚持“富教合一”的方针.在教授农民致富方法.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村金融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农民进行自治意识和文明生活方式的引导.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乡村建设模式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1928年2月,江苏民众教育学校成立,1930年6月,该校与江苏省立劳农学院合并.改称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并先后在黄巷、北夏和惠北三处设立民众教育实验区,进行改造农村社会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1927年,他在南京城外的晓庄创办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这不仅是对教育实践的一次伟大探索,也是农村社区工作的早期尝试之一。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最早的社区工作是在城市里首先开展起来的,葛学溥建立的“沪东公社”具备了社区工作的雏形,后面要介绍的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也是早期城市社区工作的典型。但是,真正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社区工作是晏阳初主持的平民教育运动,它甚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联合国倡导的“社区发展计划”的精神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社会工作实务方法之一的社区工作,在我国的具体实践方面,主要表现为社区建设。在城市社区建设的带动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之后,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也开始正式启动。在没有历史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各地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大村庄制”是山东省临沂市在近两年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适合当地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1923年8月26日,晏阳初、朱其慧、陶行知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以下简称“平教总会”),会址设在北京石驸马大街22号,推举朱其慧任董事长,晏阳初为总干事,开始在河北及北京通县附近推行乡村改造计划。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地方社会精英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士绅和专业知识分子是两个重要群体。1933年河北定县成为县政建设实验县,当地士绅与主持实验县工作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之间的激烈冲突随之爆发。该类型社会冲突以士绅阶层的抱怨、污蔑、制造负面社会舆论为重要特征,反映了士绅阶层在农村社会和乡村建设中权力地位的边缘化。士绅阶层地位的没落,表面看来是平教会在乡村建设中刻意通过组织创新扶植农村青年参与乡村建设,致使士绅在农村社会权力结构中大权旁落,其结构性原因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士绅阶层在农村经济破产的情况下,经营高利贷活动,大量占有农村土地,与农民发生严重的经济利益冲突,致使社会负面评价增加;二是国家在县域单位推进现代化的意志受到士绅阶层的阻碍,平教会冷落士绅实际上代表了国家与地方社会在现代化问题上的角力。  相似文献   

12.
晏阳初把平民教育运动的宗旨概括为“除文盲、作新民”,“除文盲”只是手段,“作新民”才是目标。要想使农民真正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对农村社会进行改造,平教总会因此设计出一系列增强农民团结力和公民意识的团体组织,即平民学校毕业同学会、家庭会和公民服务团。  相似文献   

13.
1923年,北平协和医学院聘请美国人兰安生担任公共卫生学教授,开启了中国预防医学的教学与实验活动。1925年,兰安生得到北京市京师警察厅的同意,划定北京市东城内一区为实验基地,正式成立“京师警察厅试办公共卫生事务所”。1928年以后,该事务所改称“北平市卫生局第—卫生事务所”(以下简称一所),辖区人口由最初的5万人增加到10万余人。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是目前随着农村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加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些儿童在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的情况下,面临着学习、家庭、社会和心理健康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学习和社会化过程。由于父母教育的缺失和家庭照顾的弱化,社区作为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视角,探索基于现实的留守儿童状况改善和问题解决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西白坪村为例,在文献研究、实地研究的基础上,挖掘该村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村社区营造是实现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社区营造作为一项文化新政策,主要以建立社区文化、凝聚社区共识、建构社区生命共同体为主要目的,强调社区文化建设要关注“人、文、地、景、产”五大社区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22年在上海召开的基督教全国大会将劳工问题纳入了讨论范围,根据这次大会的决议案,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下成立了工业委员会,旨在在民众中宣传社会及劳工问题,改善工人的工作和生存条件。基督教男女青年会积极响应协会的号召,1923年协会第九次全国大会确定将劳工事工具体划分为两部分:  相似文献   

18.
在深圳,有一句话沁人心脾:“来了深圳,你就是深圳人。”它说进了千千万万外来工的心扉。但是,外来工要真正成为“深圳人”,需要实现社区融合。那么,在社区工作视野下,外来工应该如何进行社区参与?  相似文献   

19.
张红喜 《城市》2013,(6):16-18
一、农村社区的概念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的内涵(一)主导产业支撑传统城镇化的农民普遍选择异地转移,进城务工经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既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就近就业,更着眼于主  相似文献   

20.
北京社会实进会是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干事步济时于1912年创办的,目的是组织学生参与基督教的社会服务工作,以达到改造社会和救治中国的目的。它的最初名称是北京学生团社会实进会,由来自北京3所教会学校和3所公立学校的40名学生组成,隶属于北京青年会。1914年6月得到内务部的批准,被承认为“服务社会的组织”,名称也改为北京社会实进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