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峰,它对越南古代汉文诗的产生、发展及其形式和内容等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两国历史、文化交融以及越南崇尚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文学审美心理而导致的结果.越南汉文诗在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同时,不断创新,体现了浓郁的民族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2.
阮保是在以推行汉文化为实质的科举制度下成长起来的一位具有重要个案意义的越南诗人。他留下了越南创作时代最早的应制组诗和七言应制排律诗,他的应制组诗风格清婉、用典丰富;应制排律诗具有初唐排律声格流丽、从容颂美的台阁风范。阮保同时还是越南早期留存送别诗最多的诗人,他的送别诗偏离了重在抒发离情别意的古典汉诗传统,其功能由抒情转为交际,造成了送别双方在情感交流上的疏离。阮保的诗歌创作深受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直接将唐诗移植到自己的诗歌中、化用和借鉴唐诗名句、以唐人名句为诗题和主题进行吟咏;应制寓目诗和送别诗沿袭中国诗歌的结构模式;根据中国古典诗歌的阅读体验和生活想象而进行虚拟化创作。通过阮保的创作可以看到,越南诗人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过程中,由于对传统诗歌惯例、法则和标准的选择,推动了越南汉诗在诗歌功能上从抒情转化为应用。  相似文献   

3.
越南深受“汉文化圈”与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影响。特别是杂剧、嘥剧、嘲剧、水上木偶戏等,自古迄今数百年来一直没有中断过中华民族演艺文化的滋养。在传统音乐、舞蹈、曲艺、诗歌、杂技、魔术等门类演艺文化的基础上,越南与中国以及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所形成的互动性跨文化表演艺术理论体系,积累了弥足珍贵的东方文艺创作、实践美学经验,充分显示了中华文明强大的传播力与深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越南古典诗人胡春香受到中国儒释道文化思想的影响 ,在诗歌中对其精神加以吸纳 ,并结合国情和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再创造 ,表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个性 ,进而也体现了儒释道文化经由中国传播 ,在越南化进程中所突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从宗藩关系的角度看去,越南汉诗不过两大倾向:即对于宗主国的离心或向心。表现出向心倾向的作品,是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与亲和力的产物,是文化认同感以及历代南迁者的民族认同感的结晶,大概可以胡季《答北人问安南风俗》、范汝翼《题新学馆》、冯克宽《答朝鲜使臣李光》和邓陈琨《征妇吟曲》为代表,以篇目计,占了越南汉诗的绝大部分,其情思韵致与中国诗歌水乳交融,往往见不出什么差异。  相似文献   

6.
1849年越南使团如清岁贡,成员中有越南世称“超神适圣(阮文超和高伯适两位顶级文人)”组合中的神,即名人阮文超,此使团却常被忽略。沿途他和另外两位使臣与中国清朝伴送官员之间频频用要求最严格的步韵方法进行诗歌唱和,至今很多唱和诗已失佚,目前只收集到二十七首,但谨借此略陈管窥之议,反映中越两国诗歌唱和传统和越南文人的汉诗水平。  相似文献   

7.
14至19世纪间北上出使中国的越南使臣创作的汉诗成就斐然。湖南是绝大多数越南北使往返必经之地,湖南境内的湘江和洞庭湖为越南北使天然地提供了舟行之便,越南北使行舟于湘江和洞庭湖之上创作了大量"湖湘诗",这些诗叙景、抒怀、记事兼备,很多是同湖湘文士相与酬唱,其中那些以"潇湘八景"为直接对象或者灵感触媒的诗歌,与日本、韩国的同类诗歌一道,构成了中古、近代东亚文化圈内引人注目的审美-艺术景观。  相似文献   

8.
“诗无达诂”和诗求达诂貌似相悖,实则同理。“诗无达诂”强调读解诗歌不能局限于诗歌的直观意义,重在意会想象、捕捉意象、领略意境、品尝旨味。本文以我国古典诗歌所负载的抒情内容的特殊性和诗语存在方式的独特性──孤立性、隐潜性、情绪性、虚拟性为视角,考察了“诗无达诂”作为诗歌读解方法论,它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客观实际情状的,它是我国诗学理论上民族特色的表征。  相似文献   

9.
钱锺书谈论中国古典诗文之时,多联系西方文学,尤其是讨论“学人之诗”时与之并提比较多的是英国的玄学派诗歌,从物象与理趣、诗歌风格、修辞等方面做了细致的比照分析.“学人之诗”与玄学派诗歌并不对等,但从作品和作家分析确实存在相似之处,而这正是钱锺书讨论的一部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象及英译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这一本质特征出发,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诗意的转换问题,认为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或意境,是汉诗英译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从根本上提高译者的诗学修养、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诗人译诗”或“以诗译诗”。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诗坛相对萧条的前“五四”时期,出现了一种十分深刻且与前代“诗界革命”有着本质区别的诗歌革新———胡适的前“五四”白话诗“尝试”。胡适前“五四”白话诗的出现,初步确立了中国诗歌新的艺术形态,转换了中国诗歌古典与现代的题型。  相似文献   

12.
“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禅宗兴起之后,禅学与诗学相互渗透而走向一体化,诗歌由于禅宗而多了一些哲理的情趣和禅悟的启迪,禅宗由于诗歌也多了一些情感的韵味和审美的情怀.月意象在诗禅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营造出了一种新的禅境与诗境.禅宗可以借月喻指禅宗的佛性、佛身和圆通之境,月意象在禅诗中可以借助佛理玄机的诗意表达增强诗的审美意蕴,禅宗思想的美学精神深化了咏月诗的情感内涵.月意象在诗境与禅境的相互交融中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审美观照,为中国古典文化增添了新的神韵.  相似文献   

13.
“新诗”宜改称现代“白话诗”,它应该与文言诗一起改革与发展,以解除白话诗创作的危机,求得中华诗歌的伟大复兴。它不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不能提倡“诗的散文关”,而要加强音乐性,批评诗的散文化、自由化,讲究诗美,讲究形式美,倡导新格律诗,与散文严格划清界限。为此,它必须首先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汲取古典诗词、民歌的营养,其次才是吸收、借鉴外国优秀诗歌的某些长处,并做到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辞中 ,情和景的关系非常密切 ,几乎所有的诗歌都追求情景结合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所有古典诗辞都能达到“情景相生”、“情景交融”的境界 ,即便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也会因情景结合的程度不同 ,使诗歌的审美意向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王夫之的“妙合无垠”当是古典诗歌所追求情景结合的最高审美形态 ,达到此艺术境界的应为“神于诗者” ;而“情中景”、“景中情”则次之 ,为“巧于诗者”。可见 ,“情景交融”中也有洞天。  相似文献   

15.
自秦至清,越南有约一千二百年作为中国郡县,约九百年作为中国藩属.作为中国郡县的越南,经过多年的教化,已渐"通诗书,识礼乐,为文献之邦";作为中国藩属的越南,继续用汉字,立孔庙,兴科举,崇尚儒学,兼容佛老,中国文化仍然大行其道.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首越南人作的诗,是廖有方<题旅榇>,载于<全唐诗>.安南立国后,丁、黎、李,直到陈朝前期,由于佛教势力影响巨大,禅诗盛行三百余年.  相似文献   

16.
越南汉词的创作相对于诗很不发达,这与东亚其它国家如日本的词有相同的境遇,而具有更典型的意义。汉词在越南独立初期就已产生,是大一统中国的文化产物,而19世纪的汉词相对繁荣是受到清词中兴的影响,是一次重新引入的过程。越南汉词的产生和流传多与中越两国的政治交往有关。越南古今书目中有关词的书籍很少,且有很多错误。越南的词学表明:越南填词得不到发展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词被认为与教化关系更远,因而发展动力缺失;二是词的语言与中国经典书面语言更疏远。  相似文献   

17.
南社诗人与中国诗歌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南社诗人是中国诗歌近代化历程中的一支生力军,其创作贯穿于“新学诗” 、“新派诗”、“歌体诗”、“白话诗”等诗歌近代化阶段,尤以“歌体诗”的探索 成绩突出。柳亚子、高旭、马君武、苏曼殊、于右任等人的诗体变革和译诗实践,从主题意蕴、艺术趣味、语言韵律、体式章法诸方面大胆创新,为中国诗歌从古典形 态走向现代形态的近代化过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味”作为中国古典诗论的核心范畴,是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古典诗歌理论。古人“以味说诗”的理论已经上升到了诗美的极致,历代古文论家经过不断努力为我们确立的以味说诗的文学观念,即使在西方文论大量涌入的今天,也依然有她独特的风采。  相似文献   

19.
由于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润渍,威廉斯的许多诗歌都呈现出某种中国味道。而其经典名作《寡妇春怨》一诗"中国情"更是扮演了吃重的角色。无论是诗歌的主题思想,还是意境及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别于传统的西方诗歌,该诗更像一首脱胎于中国古典诗歌的"闺怨诗",蕴含着无穷的东方古典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埃兹拉.庞德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以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为支撑,庞德提出了以"意象"为其核心范畴的意象派理论。由于中西文学在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审美价值体系等方面存在差异,庞德在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两者诗学理论主张有别,庞德意象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