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5·12汶川地震救援和灾后重建的舞台上,中国的志愿者以及民间公益组织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集体登场。相对于NG0发展前30年的历史,这次NGO的参与最显著的不同是:以往很多NGO习惯单独行动,而在这么大的一场灾难面前,NGO采取了联合行动。 相似文献
2.
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NGO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和发展空间。而随着灾后重建工作进一步展开,来自各方的关注和物资捐助大大减少,新的社会需求和矛盾不断产生,这对于依靠社会资源维持自身发展的NGO来说,无疑是非常严峻的现实。在灾后重建的考验中,NGO如何提升能力,寻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3.
如何介入灾害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是灾害社会工作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搞清这个问题对规划部署灾害紧急救援。推进灾害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白路 《社会观察(上海)》2005,(7):2-4
NGO精神所体现出的人性、人道、公义和文明性,使得NGO成为改良甚至重构传统的政府、市场两维体制,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分工协作的现代三维体制的重要能量和重要方式。同时,在中国从传统管制型社会向现代自治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中,NGO还充任着现代文化的传播者、公民意识的培养者,志愿精神的重要建者等角色。 相似文献
5.
5月20日,我们组织社工先遣队到灾区现场去,发现当地确实非常需要社会工作的服务。我主要有三个体会。一是从社工的视角来讲,我们到底从何时介入。目前救灾工作由紧急救援阶段向漫长的灾后重建阶段转变。我们去灾区时看到的都是一些临时的安置点,接下来会是一种简易的房屋,会存在几年的时间,第三阶段就是永久性的重建家园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最近几年,我国陆续经历了多起地震灾害,每次地震发生后,笔者都会作为爱德基金会代表深入到受影响最严重灾区开展紧急救援、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等工作.作为几次灾难救助的亲历者,在紧急救援过程中,我目睹了很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也发现了民间公益组织和政府都应当反思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相似文献
7.
非政府组织(NGO)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一直是不同国家理论界与实践部门不断探索的一项热门课题。美国学者约瑟夫与米歇尔曾把NGO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概括为四种类型:乐善好施型合作;社会投资型合作;商业型合作,制度性合作。其中,理想的情景是制度性合作,即NGO与企业在一个制度性框架下各尽所长。这样,既可以解决NGO的资源短缺问题,也可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