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族”类词或“族”现象一直都是大众媒体的宠儿,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面对纷纭繁杂的“族”类词、“族”现象,本文站在传媒社会学的视角,对所谓的“族”词进行了合理质疑,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并对该现象背后的传媒社会因素进行深层发掘,指出其传媒话语霸权造就的隐性语言暴力,以此引起社会的高度警觉。  相似文献   

2.
主流社会对同性之间的性爱现象和当事人最普遍的称谓是“同性恋”、“同性恋者”,或称“Gay(男同性恋)、Lesbian(女同性恋)”,还有“别棍儿”、“基佬”等歧视性称呼。但这些蔑视和不认同都难以阻挡的是,同性恋作为一种现象已经并正在浸入主流社会的机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社会适应与社会不适应为切入点,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结合“80后”产生的社会背景,对部分“80后”心理品质进行了逻辑演绎和事实分析。文章从“80后”、“80后现象”引入,联系有关社会分工、分化、异质性理论,着重分析了部分“80后”的社会适应与社会不适应问题及表现,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曾群 《当代青年研究》2009,(2):53-57,27
本文采用新社会政策或社会政策的社会生活分析视角,以失业青年的个人消费、娱乐和时间安排为例,解释和分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排斥现象。研究发现.贫穷和低收入家庭的失业青年不仅成为“被排斥的消费者”,还成了“有缺陷的消费者”或“新贫穷者”,被排斥于所谓的“常规生活”或“快乐生活”。  相似文献   

5.
所谓“袁隆平买车”一事,以讹传讹固然有点哗众取宠,然而透过现象,回顾事件的来龙去脉,其中不经意间反映出来的某种社会心态,却有助于人们弄清楚当下中国社会,特别是在普通百姓中,是否真的存在所谓的“仇富”心理。  相似文献   

6.
柳絮 《女性天地》2014,(12):29-31
“啃老族”是指无能力独立生活,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目前,“啃老”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一边是年老的父母养着“未断奶”的孩子,一边是潇洒悠闲终日与网络为伴的青年。这种现象也让不少爱儿心切的父母扪心自问:当初的溺爱是否已遭到无情的报复?  相似文献   

7.
一些年轻人心高气傲,对工作期望值高、价值观出位,在择业上“高不成、低不就”。这种“就业压力”催生的新一代“啃老族”成了一种社会新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舆论强烈诟病“收容遣送”的恶法与褒扬“自愿救助”的人性化新法之后,时隔两年,当高涨的社会情绪已经平息,当我们在街市反复遭遇那些乞讨者的熟悉面孔,当我们看到职业乞丐的新奇装束和花样繁多的“新乞讨现象”,禁不住要问:从“强制收容”到“自愿救助”真的能够跨越吗?收容遣送制度废除后留下的管理空洞应由谁来填补?社会的情绪真正能够代替理性的设计吗?在制度改革中超越现实地追求某种抽象的价值理念(如受助者的自由、自愿、尊严等),是否能够经受得住中国现实的考验?在政府和社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当下,如何解决城市流浪乞讨——这个与现代社会不和谐的现象,值得所有社会学者和管理者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法治更为成熟的国家来说,在我国,法律的实施效果较差。在法律明文规制的领域内,人们多习惯于依靠对社会“潜规则”的领悟心得来指导交往和处理问题,而法律被搁置一旁。这种现象可以被细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作为被移植的法律制度和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法律制度的冲突而存在。这一部分从近代中国输入西方文明、移植国外法律制度开始成为问题,到现在为止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二是本文所要论及的,即在没有法律移植的情况下,中国的传统社会本身就存在这种现象。如果把法律看作社会共同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造成任何法律现象的原因都是整体的,对现象的解释便有无限的可能性。其中,中国传统的“公”“私”观念对造成法律条文的不被执行或不可执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各方面急剧变革。在这种情境下,难免会出现一些“新现象”,而这些“新现象”在相当程度上折射出我国的社会现状。“奉子成婚”现象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出现的,加强对“奉子成婚”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事关个人幸福的事情,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长远发展的事情。本文尝试对“奉子成婚”现象的成因作分析,并且从社会学的角度解读这一现象,最后对“奉子成婚”的未来走向作一大胆预测。  相似文献   

11.
2005年以来,香港地区青少年中出现的“隐蔽青年”现象,引起了大众和传媒的广泛关注。本文从香港的“隐蔽青年”现象入手,通过分析隐蔽青年出现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并借鉴、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家茶座》2003,(4):156-156
近来越来越多届于婚龄的都市女性迟迟不跨入婚姻门槛,而其中又以“白领”居多,日益增多的“不婚”现象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一份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单身人群正日渐庞大:1982年中国的单身户是174万  相似文献   

13.
智力投资的负面效能──青少年高智能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达,给社会进步、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然而,逆社会发展而动的丑恶现象并不以经济。科技的发展而消声匿迹,智力投资的“高消费”,出现了负面的“高效能”。有人惊呼,世界正面临着高科技犯罪的挑战。一些以高新科技及其产品为载体的现代城市社会青少年高智能犯罪,成为其中的典例。青少年高智能犯罪众现象“电脑犯罪”以电脑计算机为标志的新兴科技智能产品面世才几十年,已经为人类带来了无限的福音。然而,“电脑犯罪”也接踵而来。美国的弹道武器研究报告、飞机设计材料、雇员名录、后勤供应、人…  相似文献   

14.
杨国栋 《现代交际》2023,(3):83-86+123
“内卷”作为近几年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中的热词,不断地被解构、重塑,从而走向泛化传播,很多人被裹挟其中,成为引发社会焦虑的诱因。本文从概念、外延、泛化和异化四个方面分析“内卷”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机制,了解不同主体在流行语传播过程中的目的,探析“内卷”背后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80后”以父母的角色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可是我们发现在他们成立的家庭中.他们作为父母的角色常常被其他群体所替代,特别是被孩子的祖父母(包括外祖父母)所替代,这种角色替代现象已经普遍存在,并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80后”父母的角色替代现象的产生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有不利的影响,因此.无论是“80后”、“80后”的父母还是社会,都应认识到这种现象存在的客观性,也应采取有效方法以规避此现象所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有关罗玉风的新闻报道不断充斥于各种媒体,可谓“愚乐时代”中的一件“盛事”。如何看待该现象,我们除了“一笑而过”之外,还应收获些什么?本文从底层小人物女性的角度出发,反思浮躁社会中人们的“成功焦虑”,以及审丑消费中媒体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唤起公众对于底层女性为实现理想世界所经受痛苦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金色年华》2007,(9):4-6
我国青少年“沉迷网络”的现象,近年来一直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然而,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同。结论竟大相径庭。应该承认.在人数巨大的青少年网迷中,存在心理疾病的只是个别人。那么,青少年喜欢上网是“网络上瘾”还是“高度热衷网络”?面对社会普遍的恐慌与焦虑,我们该不该换一种积极的视角去观察青少年“沉迷网络”的现象?有没有可能拽也不同的诠释? 为此,本刊特发表两篇视角不同的文章。意在对青少年上网问题作出更积极、更客观的探讨,更试图将孩子们“沉迷的危机”转化为向上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吃老”现象一瞥陈述目前,社会上一种父母拼命挣、儿女大手花的“吃老”现象日趋突出。许多年迈体衰的父母被儿女“轮番轰炸”,轻则囊空如洗,重则流离失所。这不仅给老人们造成许多痛苦,也为社会的安定埋下7诸多的隐患。MZ一;guM6@XE一般说,姑娘出嫁即是...  相似文献   

19.
《社会观察》:最近“剩女”一词在网络上流行开来。在一些访问量较大的公共社区里,谈论“剩女”现象的帖子比比皆是。原本是一些生于70年代、目前年龄在三十岁上下的单身女子自嘲为“剩女”,现在连80后,甚至85后的小妹妹都开始自称“剩女—了,这反映了一种婚恋上的危机感,您认为这样的现象正常么?在您接触的范围内是否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日益提高,俗话说“饱暖思淫欲”,各种腐败现象滋生发展,同时受到西方“性”自由思潮和所谓人权的影响,社会上“包二奶”、养情人、纳妾、养小蜜等违背社会公德和婚姻道德的现象层出不穷,给稳定的家庭带来很大的冲击和破坏,给社会增添了不稳定的因素。对于各种违反婚姻道德的行为,就要求我们加强婚姻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