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汶川地震救援中,NGO(非政府组织)的行动之迅速是出人意料的。众多NGO和志愿者的集体参与,迅速形成了公民社会的规模效应。在这一过程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一种由爱国主义、公民权责意识以及志愿精神共同构成的责任感推动着众多NGO集体行动,并在行动中形成合作。  相似文献   

2.
具有现代意义的NGO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数十家NGO联合的历史也是没有的,所以,这次突发事件不仅给了NGO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契机,还充分展现了我国NGO存在的必要性、本土NGO发展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为灾区人民修道路、建房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在灾区重建的过程中,帮助当地灾民从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恢复社区重建信心,促进社区合作及互助,提升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使灾后重建得到可持续地关注和推进。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大地震震醒了中国的很多NGO,一种由爱国主义、公民权责意识以及志愿精神共同构成的责任感推动着众多NGO投入到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中去。在这一过程中,NGO和政府、企业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进行了密切的合作,NGO之间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广泛联盟,NGO和志愿者之间更是形成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前所未有地被广泛接受和发育。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12日,所有中国人将会永远记住这一天,那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将一切定格:悲痛、泪水和死亡;坚强、信念和希望。在此后的300多个日夜,全国人化悲痛为力量,全力投入灾区重建,以此来缅怀和告慰遇难的同胞。  相似文献   

6.
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NGO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和发展空间。而随着灾后重建工作进一步展开,来自各方的关注和物资捐助大大减少,新的社会需求和矛盾不断产生,这对于依靠社会资源维持自身发展的NGO来说,无疑是非常严峻的现实。在灾后重建的考验中,NGO如何提升能力,寻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7.
在这个寒冬季节,我们能够为灾区老乡们送去的温暖不仅仅有暖炉和棉被,更重要的是陪伴和真挚的关怀。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举世震惊。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部署,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这次抗震救灾斗争突出了以人为本、科学救援、多方参与、聚智聚力。其中,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参与成为一大鲜明特色。据不完全统计,1年来,共有1000多名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投身灾区一线,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平凡的志愿者。我做的只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或许就是许许多多的小事,才使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得以育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我们用志愿者精神,给灾区人民传达了.一种力量,一种与灾难抗衡的众志成城的信念。  相似文献   

10.
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多了,还稍显稚嫩的中国社工,曾经和志愿者大军一起汇人抗震救灾的队伍中。在这支首次踏上大规模救灾之路的专业队伍中,除了有政府背景的“上海社工”、“广州社工”、“深圳社工”外,很多非政府组织(NGO)也在灾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社工服务。  相似文献   

11.
5·12地震后,我特别留意四川板房小区的变化。春节临近,灾区的居民会怎样过这第一个在板房的春节?  相似文献   

12.
5·12汶川大地震后,因忙于工作而慢慢淡出志愿者行动的我,再也无法保持往日的平静。天崩地裂大地上的那些废墟和伤痛,总似在日夜呼唤着我,催促着我为灾区做点什么。于是,我作为志愿者、协调人,参加了上海热爱家园志愿者协会与“味之素”公司合作的灾后重建项目,见证了灾后一年中,那些绝望和希望、泪水和汗水、困难和机遇、付出和改变。  相似文献   

13.
5·12地震过去两年了.最早进入灾区开展服务的广州社工,仍然坚守在灾区一线。中大一香港理大映秀社工站、广州启创水磨社工站和北川县陈家坝乡社工站、中大平武县南坝镇社工站、新家园社工站、汶川县大同社工服务中心(广东社工站)是代表。广州社工的服务具有鲜明的专业性,为灾后恢复重建注入了新的活力。从中我们也看到社工精神和社工理想的坚持,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14.
非政府组织(NGO)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一直是不同国家理论界与实践部门不断探索的一项热门课题。美国学者约瑟夫与米歇尔曾把NGO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概括为四种类型:乐善好施型合作;社会投资型合作;商业型合作,制度性合作。其中,理想的情景是制度性合作,即NGO与企业在一个制度性框架下各尽所长。这样,既可以解决NGO的资源短缺问题,也可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相似文献   

15.
从汶川地震后首次公开亮相,中国社工介入灾害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已历时5年。作为灾难的见证者和灾害社会工作的践行者,我们经历了汶川紧急救助到社区重建的整个过程。在汶川地震五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四川大地又遭地震重创,  相似文献   

16.
地震与通胀     
强烈而持续数千次的余震不仅颠覆了四川地震灾区,也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的多个环节,包括资本市场。虽然四川省产值占全国比例并不太大,但考虑到是粮食生产大省,以及灾后重建引起的多方面生产和消费需求,汶川大地震将引致通胀反弹的担忧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2009年11月,在经历了争取将社会工作纳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整体规划的大量努力之后,因应灾区全面恢复重建的需要,(汶川)广东社工站/汶川县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汶川大同)在广东援建工作组和汶川县委、县政府以及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力量的大力支持下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8.
公募基金会与NGO资源难对接中国的公募基金会发轫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原因,既是给民间资源开放空间、实现政府由全能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也是为了动员民间资源来弥补政府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的供应不足。可见,中国的公募基金会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自上而下产生的,在筹款,  相似文献   

19.
10月22日,广东省民政厅举行了鲁甸地震灾区救援项目“云南8.03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支援项目”捐赠仪式。仪式上,云南省昭通市安然公益事业联合会、广东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处、广东省丹姿慈善基金会三方代表签订了“云南8.03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支援项目”三方协议,广东省丹姿慈善基金会向广东省慈善总会捐赠36万元善款。  相似文献   

20.
1999年9月21日,我国台湾地区发生了7.3级地震,台中、南投两县为地震重灾区。地震不仅给当地居民、自然生态带来了严重破坏,也给当地的社会福利单位造成了巨大损失,他们自身已成灾民,丧失了迅速进入政府公共权力救济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