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登科有着从文盲成长为作家的传奇经历,被人称为"陈登科现象"。探究其成因,发现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的统摄下,各种政治、体制和文艺的力量都介入了陈登科的创作历程,赋予了作家共同的身份建构——无产阶级文艺新人。无产阶级文艺新人的身份建构规约着作家必须首先对党性原则和党的立场进行认同,必须附和主流政治话语的诉求。然而陈登科对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身份又有着某种倔强的认同,这与无产阶级文艺新人的身份建构构成了一定的张力,迫使陈登科产生了身份认同的焦虑,从而赋予了陈登科现象更丰富的内核。从身份认同视角考量陈登科现象的生成,也许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工农兵作家形成发展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属性,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化身份问题也在“文化热”的讨论中成为了无法回避的话题.作为多民族国家,从上个世纪初以降少数民族文学就伴随着中国文学的整体进程在不断前行,但在整个发展历程中,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少数民族文学在自身发展中历经了从少数民族文化的被启蒙、被解放到文化自觉,整体上呈现出从少数民族作家身份意识的萌发、文化身份的“遮蔽”再到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三大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甚至在许多方面与主流文学之间达成高度的契合,时至今日已形成了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阿来《尘埃落定》中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藏族作家阿来的代表作<尘埃落定>中的身份认同为研究对象,细致辨析了其中主人公"傻子"形象及其意识特征,指出了这一形象负载的再现嘉绒藏族历史、塑造藏族文化身份的积极作用,进而探讨了这一形象体现出的作家阿来的身份认同策略,积极评价了阿来对藏族文化身份的新理解.  相似文献   

4.
“第三空间”这一概念的引入或许会让我们对新的情境下的少数民族作家的身份认同有一个新的认识,这也许是对游走于多种文化语境中的作家所处境地的相对比较契合的描述。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作家这种不确定的民族身份认同使之具有了不同于主流作家的视角。作家们跨越民族、文化、语言边界的“游走”体验通过写作表现出来,为读者构建出一个杂糅型的民族和文化的“第三空间”。多民族文学会通场景中,民族作家的身份认同亦可表现为多重性与杂糅性。这应该是少数民族文学界对当前现实语境应有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鱼尾狮神话:新加坡后殖民诗歌典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加坡华文与英文诗人、作家在其作品中建构了鱼尾狮(merlion)神话--新加坡的原创神话.作者在作品中以不同的民族文化的身份与欲望认同建构其神话时,赋予不相似的文化符号.书写神话,无论是历史的还是想象的,都是民族身份的认同的投影、国民性或社会形态的意象.而不同族群、不同语言的作家书写的新加坡的鱼尾狮,都说明某些东西如何形成和存在,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创造国族的认同身份.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文学生产的泡沫化导致审美精神钝化,文学传播的商业化导致人文精神淡化,文学媒介的数字化导致价值立场虚化,文学交流的虚拟化导致身份认同异化,由此造成人们对文学价值的认同产生了极大的困惑。积极引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挖掘弘扬经典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学批评新标准,是走出网络时代文学价值认同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吴文化具有水文化特质,跨越几千年,有其稳定的内核,但其形态因了时代变迁,也发生了一定的流变.以20世纪40年代活跃于上海文坛的东吴系女作家作为考察对象,通过与明清时期的闺秀作家比较,可以看出,她们在保留了吴地女性刚柔相济、认同与接受吴地风物及文化气质的特点的同时,在文体选择、创作身份以及创作心态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这恰恰是吴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碰撞后发生的流变在女性身上的呈现.  相似文献   

8.
政治身份被否定的城市“右派”作家对乡村的感恩与告别表现出革命知识分子在认同乡村文化无政治束缚的内涵与自我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认同与放弃之中深深透示出他们对自己的阶级身份与文化身份定位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扁平"时代是人们对网络时代的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网络文学有"奇幻主题"、"穿越主题"、"盗墓主题"、"现代言情主题"四大主题板块。奇幻表象的底蕴其实是现实社会中日趋激烈的利益追逐的变相;穿越和盗墓其实是历险,显示了作者内心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及其追求补偿的心态;言情主题表征着极为鲜明的时下的市俗精神。网络文学是批量的和被热捧、被参与的文学,是在主流以外生出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大众与通俗的滥觞。在网络文学中,创作主体以往的文学精神引领性更多地受世俗受众影响而代之以迎合性;虽有对中国传统文学从内容到精神的部分继承,也充斥着很多新鲜的元素,但也有对社会现实的疏离和冷淡以及前所未有的自我张扬……这就是"扁平时代"的一种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中期墨海书馆内以王韬、李善兰、管小异等为代表的华人译者与西方传教士一起,翻译出版了大量的西方宗教及科学书籍,对中西文化交流及中国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译学界对他们译者身份研究较少。墨海书馆的成立为传统文人转换为近代译者提供了历史契机:科举落第、时代动荡、生活所迫,他们从传统文人转换为近代译者,当时社会根深蒂固的华尊夷卑思想,使得他们无法认同自己的译者身份,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作为译者的翻译选材及翻译策略。文章从身份认同视角,整合了时代、译者、身份和文本几大因素,结合文本内外因素,考察墨海书馆译者身份认同,为译者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时代韩寒以其博客文章为投枪或匕首,成为不可磨灭的网络神话.但观其博客文章,我们在为其巧妙的语言及犀利的批判惊叹的同时,发现其博客杂文在深层上却斩断了人们进行深入思考的可能性.这一现象根源于韩寒博客杂文特有的存在形态,具体表现为:盲目标榜的精英与博文写作的大众名不副实;介于时评与杂文之间的写作体裁;穿梭于作家与非作家之间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作家黄玉雪的自传小说《华女阿五》,描述了美国华裔女孩阿五在美国族裔属性和中华族裔属性间的斗争,以及她如何摆脱被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双重边缘化的两难境地而融双重属性于一体的状况.阿五身上熔铸的中华族裔文化属性和美国族裔文化属性反映了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的文化政治权利角力关系,从而达到重铸自我族裔属性,实现混合身份认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学已经走过10年行程了.当然,这里所讲的网络文学,指的是用华文即汉语方块字在网上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样式的文学作品.因此,所谓网络文学,从根本上说,是对传统纸介质文学在书写工具和载体以及传播方式上的一次革命.而带头掀起这场革命的,则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赴美深造的理工科留学生,然后由北美而欧洲而台港大陆,时至今日,网络文学的创作与传播已经遍及全球华文文坛了.纵观这一飞速发展的十年行程,网络文学已经从单向兴起进入双向互动阶段.美国的少君与台湾的痞子蔡、艾闪应是具有标志性的几位代表作家.  相似文献   

14.
对于后殖民作家和理论家来说,定位、移位以及重新定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正是这不断的位置的移动导致了他们身份认同的困境和疑难.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的<世间之路>,可以说是他对自己多年的流散(diasporic)经验的一种概括总结,同时也是对被帝国主导叙事(master narrative)湮埋扭曲的殖民地历史的重新书写,这个书写的过程同时也见证了后殖民主体的身份认同过程.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在自觉地意识到网络文学对于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这一事实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建立网络文学的批评原则和批评标准。通过对一些文学网站个案的考察,概括出网络文学快捷、方便、充分地自由和个人主义,主要功能是泄导人们心理淤积以获得心理平衡,以及个人倾诉的文学形态等特点。而网络文学批评原则与标准的建立必须与这些特点相适应。同时论文提出与网络文学批评原则相关的几个理论问题,即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关系及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与批评原则确定的问题;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与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的同构问题;超文本网络文学对既有文学理论和传统批评原则的挑战问题等。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围绕赵树理语言大众化问题进行了很多讨论,但离开作家早年的语言背景,这个问题很难讨论清楚。本文认为赵树理大众化语言的发生除了受到早年生活环境、早期教育的影响外,他对农民或农村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以及战争时期特殊的时代导向,对其语言风格的形成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身份认同与时代导向是赵树理大众化语言风格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生态位是衡量文学社会功能与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时期的文学整体或具体作家作品生态位的高低,表明其社会影响力的大小。生态位评估的科学性在传统文学中得到了验证。对网络文学进行生态位测度时发现,其作品价值、作家名望、批评状况、阅读状况、传播媒介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偏见或阅读惯性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网络文学本身量多质低造成的。网络文学类型化的套路写作导致精品力作少、文学生态位不高。因此,网络文学应进行精品IP开发,进行多文化产品如影视、游戏的产业链交互,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在文化拓展方面提升生态位。同时,网络文学要增强作家的主体素养,提升作品的艺术品质,尊重批评的积极介入,在文学本身提升生态位,使网络文学从野蛮生长走向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网络技术和公众意识两个维度对网络文学进行思考、研究,探讨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文学的诸多特点,揭示了网络文学在创作手法、创作氛围、创作理念、创作本质和作品审美意识等方面都与传统文学不同,折射了网络文学更加向往自由、反传统、轻权威以及阅读方式和阅读心态上的新特点,反映了数字化生存时代社会发展对网络文学的影响和不可磨灭的烙印.  相似文献   

19.
生态位是衡量文学社会功能与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时期的文学整体或具体作家作品生态位的高低,表明其社会影响力的大小。生态位评估的科学性在传统文学中得到了验证。对网络文学进行生态位测度时发现,其作品价值、作家名望、批评状况、阅读状况、传播媒介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偏见或阅读惯性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网络文学本身量多质低造成的。网络文学类型化的套路写作导致精品力作少、文学生态位不高。因此,网络文学应进行精品IP开发,进行多文化产品如影视、游戏的产业链交互,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在文化拓展方面提升生态位。同时,网络文学要增强作家的主体素养,提升作品的艺术品质,尊重批评的积极介入,在文学本身提升生态位,使网络文学从野蛮生长走向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20.
在后殖民语境下,文化批评话语飞散超越了种族移居的范畴,着眼于种族延续、文化传承的未来.在这一跨越历史、民族、国界的新视角下,美国非裔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夹缝人"书写解构了黑白二元对立,重塑了黑人人性,将非裔美国文学中由来已久的双重意识发展成为一种在全球多元文化空间中追寻民族身份和美学定位的身份观念.其背后体现的是一种要求认同的存在感,一种应被认同的差异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