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社会称谓语使用中存在“凝固化”现象,即凝固化地使用有限的几个称谓语应对不同的语境。调查发现大学生社会称谓语使用的4个特点:拟亲属称谓语使用频率高;女性社会称谓语缺位;对青年人用“喂”或者无称谓频数高于中老年;“女士、同志”这两个社会通称在大学生中不流行。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称谓语,其来源和特点为:称谓用语的缩略化、拟物化、儿童称谓用语和方言称谓词语的泛化等.新兴社会称谓语是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基础上产生的.这些新兴称谓词语的物质基础是基于网络的各种新型社交媒介,与传统称谓语相比定位功能明显削弱,幽默色彩更加突出,更加新颖别致,体现了国人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待这些新兴社会称谓语,在语言政策上应该一分为二,对其中符合汉语发展规律的词语要允许其存在,对那些严重违背"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称谓用语要坚决取缔,以维护汉语的多样性和纯洁性.  相似文献   

3.
语言与文化共生、共存.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英汉称谓语存在着种种差异.本文将英汉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分别从文化角度审视这两种称谓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差异,以期更好地了解英汉不同的社会文化,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4.
跨文化视野下英汉称谓用语之差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称谓语作为言谈交际的先导,能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不同的历史传统、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导致了两种称谓系统的不同.了解称谓语之方略,比较英汉称谓语差异,探究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称谓语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英汉称谓语由于国俗差异存在着诸多不同。英汉称谓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交际称谓,本文从国俗出发,探讨了两种称谓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从跨文化角度看英汉社会称谓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谓是人类言语交际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称谓语不仅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亲疏关系以及一个语言群体的文化习俗。社会称谓系统是人际称谓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用来称呼家庭成员以外的社会成员。本文着重讨论英汉社会称谓语中存在的差异以及其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称谓是民族文化的反映,中国和日本同是亚洲的邻国,两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各具特征,因而中日称谓语体系也有着一定的差异。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称谓语在许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和情感好恶等等。言语交际所要表达的许多意义,往往不必通过语句,而是通过称谓就可以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正因为如此,称谓问题也日益引起各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英汉民族各有自己的称谓系统,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英汉称谓系统的不同,其称谓语的数量和指称范围也各有特色,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比较英汉称谓语的异同来分析其称谓系统背后的文化起源.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15,(5):117-118
<正>一、韩英社交称谓语的差异1.姓名称谓。韩语姓名称谓语采用"姓+名+接尾词、姓+接尾词、名+接尾词"的形式,姓名、姓、名是被称谓的主体,接尾词"■""■""■""■""■"等表示关系亲疏、地位尊卑。英语社交称谓中的姓名称谓有"教名+姓"或"教名+中间名+姓"两种形式。由此可见:韩英称谓语姓名称谓的组合形式不同,韩语"姓前名后",而英语"名前姓后";韩语需要使用接尾词而英语名字往往和宗  相似文献   

10.
分析调查汉语普通话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并进行性别比较表明:不同性别青少年在称谓言语行为的使用和态度上同大于异,差异性在于男性多采用次标准称谓形式,注重其身份地位功能,而女性多采用标准称谓形式,注重其礼貌功能.  相似文献   

11.
英汉称谓语由于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有异有同,其中透视出的性别歧视现象一直受到许多语言学家和社会历史学家的关注。文章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英汉称谓语中的姓名称谓、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和指代称谓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其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此外,文章还对如何避免使用歧视性称谓语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语言习惯上,"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言系统中对女性称谓的歧视。对汉英文化中的称谓语所体现出来的性别歧视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认为在英语中,与男性有关的称谓,一般都体现了一种社会认定的褒义色彩,而女性称谓形式却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引申的贬义色彩;在汉语中,语言称谓上的"性别歧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交际环境的开放和生活观念的转变,称谓语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夫妻称谓,新世纪以来,"老公""老婆"成为流行于视听媒体上的一对主要称谓语。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老公""老婆"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它们随着说话人的角色、社会特征和说话场合等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情况,其在视听媒体上的流行热度,不符合社会各群体的实际交际语感,因此它们不可能代替原有的夫妻称谓模式。  相似文献   

14.
《白鹿原》中方言称谓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称谓语能够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体现身份、职业、社会地位等人际状态。《白鹿原》中的称谓语来源于西安方言,具有典型的北方官话方言区的特征,作品中人物使用的这些称谓语,或情意深沉,或嘲笑讽刺,为人们展开了一幅秦地民间丰富绚丽的生活图景。本文以《白鹿原》中具有代表性的称谓语为例,分析西安方言称谓的特征及用法。  相似文献   

15.
英汉两种语言的称谓语存在很大差异,而称谓语中的性别表征方式有许多相似之处。两种语言称谓语差异有其深层的历史、文化背景,而称谓语中的性别表征是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一种现象,也是家庭、社会、经济以及性别差异的自然产物。研究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的深层文化根源,了解两种语言中称谓语的性别表征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文化内涵,有利于更好地理解男性和女性的称谓差别。  相似文献   

16.
论亲属称谓语的简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亲属称谓语简化的主要倾向是姻亲称谓语血亲化和亲疏差别的淡化, 简化的动力主要来自社会生活、人们观念的改变和亲属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减弱以及汉语称谓系统中从夫、从妻称谓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确使用社会称谓语是实现成功交际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许多大学生不能确切使用社会称谓语的现状,以大学生言语交际中的社会称谓语为考察对象,运用社会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对河南省五所高等学校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存在拟亲属称谓语使用情况多、不确切、缺环和滥用等现象。对此,有必要规范使用社会称谓语,净化语言环境;创造恰当的社会称谓语,摒除过时称谓,保证言语交际顺畅。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社会语言学相关称谓语的理论研究,从"同志"称谓的产生、发展、盛行、衰退和变异入手,挖掘"同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文化内涵,能真实折射所在时期的政治背景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人们思想、价值观念,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称谓系统普遍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英汉称谓语差别很大。汉语中各种称谓名目繁多,亲属称谓语严格区分内外和上下,社会称谓语严格区分尊卑,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几千年的礼教传统、宗法制度根深蒂固。西方直到文艺复兴后才有比较完善的礼俗制度,而且资产阶级革命比中国早,尤其是西方人更追求个性与平等,所以其称谓语也比较简单。本文试图从英汉称谓语的不同对其背后的文化差异作一番粗浅的比较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称谓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常常因为对方不恰当的称谓而陷入尴尬的境地。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人们把称谓语划分为两类: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本文把探讨的范围限于社交称谓语,从英汉社交称谓语的比较谈起,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社交称谓语的误用,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