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社会主义低潮是对于高潮而言的,一般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其发展过程中的受挫时期。目前国际社会主义连遭重大挫折,正处于低潮之中。邓小平同志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劳动者生产的主观目的和社会主义生产的客观目的进行了分析,指出全部产品必然为劳动者所消费,从而自主劳动者付出的全部劳动对他们来说也必然都是必要的。这是不是分净吃光,不需扣除生产资料消耗补偿和积累基金?不是。但,作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内涵,即社会总的新增产值职能用途,不存在对上一生产周期生产资料价值补偿问题,只包括个人消费基金、公共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同时如果不是从静态而是从生产过程反复更新的运动角度看,最终也只能是提供劳动者个人消费基金和公共消费基金。作者还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必要劳动本身所规定的职能和劳动力二重所有权关系论证了必要劳动划分为个人必要劳动和社会公共必要劳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再一次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如同人类社会的其它运动一样,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可能是没有曲折、一帆风顺的。由于这样的原因,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的低潮发展,便显得很必要。一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看,社会主义的低潮发展,表现了它与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某种联系性。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们可以而且应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依据,对其结构进行多种划分,以满足认识和实践的多种需要.我们不仅应当象通常那样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划分为思想道德方面和科学文化方面(以下简称为"思想文化划分法"),而且也需要在相对的意义上将其作主客体划分,即将其划分为主体的精神文明和客体的精神文明(以下简称为"主客体划分法").所谓主体的精神文明,是指主体自身精神方面现实的进步状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  相似文献   

5.
一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什么必然是商品经济。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所以是商品经济,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诚然,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的社会化大生产,整个社会生产是在分工和协作的体系中进行。社会分工使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交换其产品成为必要。但是,社会分工并不能说明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为什么要采取商品交换的形式,更不能说明它同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有何联系。有的同志从生产资料的不同公有制关系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来论证  相似文献   

6.
持续了半个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第二次高潮,在经历了凯歌高奏之后,从20世纪中叶开始走向低潮。特别是到80年代末,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陷入谷底。出现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原因。内因之一: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使社会主义的自身形象和声誉受到极大损害,失去了原有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以后,由于苏联大党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的影响,给刚刚形成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国际关系投下了一片阴影。社会主义阵营由潜在的…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主义在前进中出现低潮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直线运动,而往往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即要经历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也不例外。 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是在帝国主义势力的包用、封锁、遏制和破坏中存在的,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国家矛盾比较缓和的时期,它们更能“集中精力”对社会主义国家,给社会主义发展制造种种障碍,使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暂时低潮。  相似文献   

8.
改革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主题。几年来,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城市改革也进行了许多试验和探索。最近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决定,城市改革也要逐步全面地展开了。六年前,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曾经尖锐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文选》第140页)这震聋发瞆的论断,既指示了改革的紧迫性,又说明了改革的性质和目的。回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历程,谁都不能否认正是改革给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带来了生机、活力和希望。  相似文献   

9.
不论是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还是发展这一理论,都应该把具体的、现实的和发展的劳动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出现了一系列的动态变化,劳动的内涵不断扩大,因而有必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作一划分,对劳动性质加以界定。只有重新划分了劳动、界定了劳动性质,才能更好地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处理好社会主义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10.
忽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清 ,是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苏东国家对所处历史阶段判断的盲目性 ,僵化的传统模式对经济与生产力发展的束缚性 ,经济建设的中心意识不强改革措施不力 ,经济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等都是造成苏东剧变的深层次原因。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走有本国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 ,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是经过实践证明正确的历史结论。  相似文献   

11.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的转变①恩格斯指出 :“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 ,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 ,就是说 ,要求人们去研究它” ,“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 ,就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这里所说的“现实的基础” ,是指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 ;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表现。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上 ,首先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资本主义现实的经济冲突和阶级斗争进行深入考察 ,这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关键 ,也就是说 ,要实现这个转变 ,首先要实现哲学的变革 ,马恩创立辩证唯物…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这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又是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目前理论界对此的认识尚不尽一致。本文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就这一问题再作一些探讨。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我们在通读《邓小平文选》的过程中,会有这样的发现,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时,总是同发展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他多次指…  相似文献   

13.
张传鹤 《社会科学》2006,4(10):116-123
19世纪后半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新变化。主要由于对这些新变化对社会主义实现道路潜在影响的解读不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终发生严重分裂,产生了以伯恩施坦为鼻祖的民主社会主义派别(即伯恩施坦主义)和以列宁为旗手的科学社会主义派别(列宁主义)。百年回眸,社会主义运动潮起潮落,两派社会主义力量都有过实际的执政经验,获得了实践和检验自己主张的机会。在我们自身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今天,应该对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作新的解读。重新解读民主社会主义既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需要,也是学习借鉴民主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苏联的解体,东欧各国的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二次大战以来的最低潮,如何看待低潮,怎样才能走出低潮?无疑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曲折性决定了出现低潮的必然性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当代世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并根据中国现实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状况等提出来的,同时也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是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根据。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虽然找不到,但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却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可以按其发展的成熟程度划分为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这是同一社会形态中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互相联系的阶段,第一阶段  相似文献   

16.
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坚持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继续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就必须客观公正地评价社会主义在 2 0世纪所取得的成绩 ,必须深刻分析 2 0世纪社会主义成功与曲折的主要原因 ,必须科学揭示和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提高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与信心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特征,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特征,是民主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无产阶级专政。从政治性质上看,它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从政治形式上看,它是民主共和政体。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18.
民主社会主义一词首先是由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威廉·李卜克内西在1869年5月31日所作的《论社会民主党的政治立场,特别是对国会的政治立场》一篇演说中提出的。他说:“民主社会主义深信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它骄傲地拒绝了同现存制度的任何协议,力求为社会争取一个民主国家,以便在社会主义的原则上组织社会”。可见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的再发现巫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的"商品生产消亡论"和他给出的前提条件现今,人们一般都时髦地认为,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与当年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经典论述衔接起来、"统一"起来,是相当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不过是在重复已...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也就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矛盾、发展规律、发展阶段等的反思、审视和探索。它是同对我国国情的再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既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再认识和对本国国情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