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有这样一句话:“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句中的“挟天子”当作何解?传统的意见以为:“挟”即“挟持、胁持、控制”,“挟天子而令诸侯”也即“挟制着皇帝,打着皇帝的旗号号令诸侯”。不久前,《文史知识》刊载了一篇短文,方始提出异议,谓:“这个‘挟’字,应释为倚重、借重之意。新《辞海》‘挟’字义项之四:‘倚仗,倚以自重’,所以,‘挟天子’意思就是借重天子的威望(或名义)。语义略近曹操《自明本志令》‘奉国威灵’,而敬意稍逊”。衡此二说,我们以为:传统的看法确是误解了的,而后者的似也未中肯綮。故特不揣浅陋,为作新解。  相似文献   

2.
[媚痴、抹达]《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点校本)卷一五《龙境伦禅师》:“师曰:‘作么生是黄云郎当媚痴抹达为人一句?’僧无对。”(948页)庚案:“郎当”,言疲惫不振貌。“媚痴抹达”则颇费解。考《容斋随笔·四笔》卷一:“柔词馆笑,专取容悦,世俗谓之‘迷痴’,亦曰‘迷嬉’。中心有愧见诸颜面者,谓之‘缅’。……虽为俚言,然其说皆有所本。《列子》云:‘墨尿、单至、蝉、憋四人相与游于世。’又云:明、唾倭、勇敢、怯疑四人亦相与游。’张湛注曰:”墨音眉,屎,敕夷反。《方言》:江淮之间谓之无赖。眼音缅,音殓,《…  相似文献   

3.
顾炎武《音论》云:“宋、沈括谓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郑樵谓慢声为二,急声为一.慢声为‘者马’、急声为‘旃’、慢声为‘者欤’、急声为‘诸’、慢声为‘之矣’、急声为‘只’是也.愚尝考之经传,盖不止此.如:《诗·墙有茨》传、‘茨·蒺藜也’.‘蒺藜’正切‘茨’字.‘八月断壶’、今人谓之‘胡卢’.”  相似文献   

4.
壹、总论 古音学在韵的研究方面是有成绩的。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等都是研究古韵的,他们有所发明,有所改进。象顾氏说:“古诗中间有一二与正音不合者,如‘兴’,蒸之属也,而《小戎》末章与‘音’为韵,《大明》七章与‘林’、‘心’为韵;‘戌’,东之属也,而《常棣》四章与‘务’为韵,《常武》首章与‘祖’、‘父’为韵;……此或出于方音之不同;今之读者,不得不改其本音而合之 虽谓之协亦可。然特百中之一二耳。”他囿于《诗经》  相似文献   

5.
从文献资料分析,周王室并没有通过册命礼正式封秦为诸侯,而只是以“誓”这种特殊的形式许诺秦为诸侯。秦在西周末期和春秋时期有强烈的天命思想。秦立畸祭天帝和天命思想的结合是秦的国家起源论,周王室的许诺是次要的。秦被封为诸侯的特殊性也反映了在这一时期的周秦关系中,秦占有更大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6.
僖公二十五年:秦晋战于韩、晋惠公战败被俘。史载: “晋侯使邰乞告瑕吕饴生,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日:‘朝国人而以君命赏’。且告之曰:‘孤虽归,辱社稷矣,其卜贰圉也’。众皆哭。晋于是乎作爰田。吕甥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将若君何?’众曰:‘何为而可?’对曰:‘征缮以辅孺子。诸侯闻之,丧君有君,群臣辑  相似文献   

7.
诗词贵意境。意境往往由佳句表现出来,而佳句则多由奇字造成。因此,诗词的艺术魅力和美感作用,往往就在炼字上。宋祁在《玉楼春》(《东城渐觉春光好》)一词中,用了一个“闹”字,就使“红杏枝头春意闹”成了传世名句。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历代诗词评论家有不少评论,有褒有贬,绝大部分是赞赏的。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写道:“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闹”字写出了真景物真感情,真景物是红杏枝头杏花盛开的繁盛景象,真感情是作者对盎然春意的欢娱的感情,因此“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8.
周公在周初有杰出的贡献和特殊地位,其封国不仅是诸侯“班长”,而且也是宗周礼乐文化在东方的样板。至‘呀乙坏乐崩”的春秋时期,鲁国仍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再加上具备春秋社会的复杂特点,堪称诸侯国的典型缩影。自幼“学而不厌’的孔子既‘好学”,又自觉担当拯救社会时弊的使命。由‘好学’到‘博学’;由‘(博学”到‘嗨人’,孔子为早期儒学奠定规模。而孔子学说与鲁国社会的关系可以用“互动”来概括:一方面鲁国社会滋养、检验了孔子学说,成为直接源头;另一方面孔子学说巩固了鲁国‘呀L仪之邦”的地位,赋予其代表中国精英文化“邹鲁之士”、“缙绅先生”的符号,成为此后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9.
对古文字“家”“室”考释的不同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创刊号《浅说我国的家长制家庭》一文中,有这样一个论断:“我国古代到春秋战国,特别是春秋以前,对土地、财富和妻子及奴隶等劳动人手,都称为‘家’、‘室’,或‘家室’连称。”依据何在呢?该文作者说:“室,甲骨,金文都作(?),字从(?)(至),旧注未辩,拙意此象战败灭族之人,成为他人之‘室’,即如土地、财货的奴隶。古代部落聚族而居,‘族’,甲骨文作(?),象在一旗帜下,同仇敌忾,共同作战。战败族灭,放下武器,故箭子倒著地面,成为他人之奴隶,谓之‘室’。按室为奴隶之说有误,自甲骨卜辞、两周青铜器铭文以下一切古文献中,室字从  相似文献   

10.
往事如磐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呼唤娱乐,且以为人们对娱乐爱冠之以“正当”、“不正当”无大必要,并阐述说:“娱乐本身已具备了规定性,从来没人认可‘乐不思蜀’的耽乐,‘烽火戏诸侯’的取乐。至于当年日本鬼子以中国百姓的血肉之躯当靶子枪击着逗乐,把婴儿抛向空中用刺刀挑着玩乐,这灭绝人性的兽行更不会被人认可为‘娱乐’的。” 后来读到一些言论和文字,特别是从“二战”中在我们的土地上“娱乐”得陈尸千万的鬼子们的祖国新近冒出的一些言论和文字,竟觉着就是  相似文献   

11.
古代文献中“禾、和”通用,这为寻找“和”的源头提供了线索.《说文》“禾,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虽点出了“禾—和”的语源关系,但却倒因为果.抽象概念“和”应是建立在具体称谓“禾”之上的.甲骨文中有“”,本义为“求禾”,即用口(言语)祈求禾谷丰收,因而造出“从‘口’、从‘禾’,‘禾’亦声”的字形来.  相似文献   

12.
释“屋漏”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中学语文的传统教材,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近听有人把“床头屋漏无干处”一句中的“屋漏”讲成是“屋子漏雨”,实为不妥。 《辞海》释“屋漏”一词说:“古代室内西北隅设小帐的地方。语出《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毛传》:‘西北隅谓之屋漏。’郑玄笺:‘屋,小帐也;漏,  相似文献   

13.
“客家”,英语叫THEHAKKAS或只说HAKKA。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这都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而这个名字,从词义上看,是个他称语,是由“土著”或曰“主家”叫出来的。章太炎光生《新方言》附录《岭外三州谘》云:‘演东惠、嘉应二州……其民自晋末逾岭,毛於海滨,言语敦古,广州人谓之‘客家’。嘉应各县客家,且有‘光客’、‘後客’之分,宋末以前迁来者为‘光客’,元明以来从汀、赣二州迁人宥为‘後客。”汉代有“客民”之称,晋代有“给客”制度;到了唐宋,政府簿籍才有了“客户”的专称,但还未见有“客家”的叫法。估计那个时候…  相似文献   

14.
桑弘羊与《盐铁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 1956年,为《盐铁论校注》写的一篇《前言》,认为这次盐铁会议是儒法斗争,把汉武帝、桑弘羊划为法家,从而把问题简单化了。据《汉书·武帝纪》所载,他刚即位,在“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看来汉武帝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法家的。到他在位的第七年,即  相似文献   

15.
秦汉制度渊源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炎武在他所著的《日知录》中说:“《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后之文人,祖述其说,以为废封建,立郡县,皆始皇之所为也。以余观之,殆不然。”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与旨在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逻辑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将“文”、“字”、“词”等古汉语各级语言形式和“实”、“名”、“辞”等古代各级逻辑格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思维的一致性。(一)古汉语中“文”和“字”的本义是有区别的。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  相似文献   

17.
豆芽知味     
叶轻驰 《社区》2012,(21):58
豆芽菜的历史颇为悠久,不过一直到宋代,才有人工培育豆芽菜的记录。《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七夕种豆芽的习俗。当时每逢农历七月七日,东京城里"以绿豆、小豆、小麦于瓷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农历七月七日是牛郎和  相似文献   

18.
雀形目黄鹂科的黄鹂(Oriolos chinensis diffusus)是一种形色美观、鸣声悦耳的小鸟。它在古代有许多别名。《尔雅·释鸟》说:“皇,黄鸟。”郭璞注:“俗呼黄离留亦名搏黍。”陆玑《诗草木虫鱼疏》说:“黄鸟,黄鹂留也,或谓之黄栗留。幽州人谓之黄莺。一名仓庚,一名商庚,一名鹙黄,一名楚雀。齐人谓之搏黍,常葚熟时来在桑间,故里语曰:‘黄栗留,看我麦黄葚熟。’” (见《尔雅》邢《疏》及《毛诗正义·葛覃》孔《疏》所引)  相似文献   

19.
关于《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中的“可以”,有同志认为“‘以’在这里成为难点,一是由于‘可’和‘以’连用,容易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混同起来,二是由于‘以’字后边有省略成分,不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信口讲为‘学习不可以停止’,和文义是不符的.”“‘学不可以巳’中的‘可以’,‘可’可译为‘可以’;‘以’,是介词,可译为‘因’,‘以’字后边省略了‘之’字,这个‘之’字,可指代‘任何情况’或‘任何缘故’等。全句可译为‘学习不可以因为任何缘故而停止。’”  相似文献   

20.
对语气词“呢”、“哩”的来源,吕叔湘先生和太田辰夫先生均作过考察。吕先生的意见是:“‘呢’即‘哩’之变形,而‘哩’又源于‘在裏’”,“此一语助词,当以‘在裏’为最完具之形式,唐人多单言‘在’,以‘在’概‘裏’;宋人多单言‘裏’,以‘裏’概‘在’,‘裏’字俗出多简作‘里’。本义既湮,遂更着‘口’。传世宋代话本,率已作‘哩’,或宋世已然,或后人改写,殆未易定。”按照吕先生意见,“呢”的来源大体如下所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