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协商民主是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其核心概念是公民参与和政治协商。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在公共利益、政治参与、妥协包容、尊重少数等方面具有诸多契合。借鉴协商民主理论,对于人民政协更好地履行政治协商职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与协商民主的研究,是抗日战争研究中的一个新视角。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是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政治协商实践与政治协商概念的衍生,都直接与抗日战争时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社会共识,及以党派协商合作共同抗日的政治共识相互交织,紧密联系,由此构成了抗日战争与一定程度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实践——协商民主的核心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实政治中协商民主的发展具有内源性。政治协商缘于抗战时期多元政治主体寻求共识的需要,在新中国政权建设和重大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生长点。目前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党际协商和政协协商,属于国家政治层面协商民主。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催生了独具特色的协商性政治,并形成人民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相关联,经历了奠基、初兴、一度失衡、再到重构的历史过程。协商性政治逻辑上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协商制度独具的政治权能,有助于完善政治制度体系、拓展政治参与渠道、调节政治关系、整合政治意识。面对一系列新的挑战,应该继续发挥政治协商制度的特色和优势,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协商民主理论及中国的政治协商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是民主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它从价值层面建构了一个“平等、包容、公开、理性”的理想协商模式,其基本精神与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的理念是一致的。面对着转型社会带来的挑战,吸取协商民主理论的价值并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路径是我国政治协商制度建设乃至民主政治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也是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进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如何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各级党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明确纳入政治协商的决策事项,协商意见的监督效力以及不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的相关责任,从而保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这一重大决策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协商的主要载体和制度性机构就是廷议制和谏议制。但这两种政治协商机制从运行目的、决策机制和法律制约机制来说都不属于真正的协商民主。不过,在两种协商机制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善于和勇于协商、敢于诤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我们应该反省和避免其纠错机制所产生的暴力和社会动乱后果。借鉴和吸收古代政治协商的经验教训,促进当下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建设,必须和选举民主、党的领导、党内民主、法制建设同步进行,避免重蹈古代政治协商的覆辙。  相似文献   

8.
中国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政治协商实践发展的逻辑必然。我国《宪法》从序言到正文、从国家根本制度到公民权利义务等篇章的具体条文对协商民主作了系统的规定,协商民主有深厚的宪法规范基础。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的发展,协商领域不断拓展,从政治协商、政党协商走向社会协商和公共政策协商,协商民主由民主形式深化为制度实践。依宪法为基石的协商民主呈现制度化和程序化、协商方式日益拓展及基层民主协商渠道日趋活跃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我国政治协商具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政党协商是当代中国各政党间的党际协商,政协协商是当代中国社会各界公众代表层的社会协商,二者在协商的主体、协商的路径、协商的时间和协商的具体形式等方面有着各自较为鲜明的特色,但二者协商的目标是相同的,协商的客体是相似的,协商的主体是平等的,并且都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前提,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基础,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两种协商形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0.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提高协商民主的效能,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的优势,必须进一步完善政治协商机制,增强政协参加单位和个人的民主协商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协商民主与中国的政治发展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是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和加强参政党建设的价值选择和制度选择。在未来国家治理中,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应从单向集中型政治协商转向双向互动性协商民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公民社会的培育,促进协商民主的发展。同时,要充分认识,参政党在推进中国协商民主与政治发展中具有极大的特色和优势,其民主党派要搞好协商民主,推进中国的政治发展,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2.
王付荣 《金陵瞭望》2011,(29):15-16
政协协商制度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委员协商产生制度是政治协商制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石.也是政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必须系统地、全面地对政协委员产生的标准要求、方法程序、组织构成、保障制度及监督制约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和研究.通过政协委员产生机制创新推动政协工作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13.
由我国目前的国情、党情所决定,在当代中国的协商政治形态发展中,民主党派的作用更为突出。民主党派以其性质、功能的优势在协商政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要注意从提高民主党派的地位,完善人民政治协商制度,保证民主党派成员有权有职;民主党派要加强自身思想和组织等方面建设,充分体现民主党派在协商政治中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催生了独具特色的协商性政治,并形成人民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相关联,经历了奠基、初兴、一度失衡、再到重构的历史过程.协商性政治逻辑上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协商制度独具的政治权能,有助于完善政治制度体系、拓展政治参与渠道、调节政治关系、整合政治意识.面对一系列新的挑战,应该继续发挥政治协商制度的特色和优势,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际政治协商民主,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围绕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进行平等协商的民主形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际政治协商民主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初步发展、曲折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通过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际政治协商民主的发展,从中可以认识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党际政治协商民主稳步发展的必要前提,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是中国党际政治协商民主稳步发展的根本基础,坚持推动党际政治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是中国党际政治协商民主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根据政协章程的规定,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组织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民主监督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参政议政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拓展和延伸,是组织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以多种形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概括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在从统一战线到多党合作、从群众路线到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中,在处理和协调不同利益矛盾以及借鉴和创新等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独特的制度设计,推动了党际协商民主、党内协商民主、社会协商民主和公共协商民主四种形态的形成。前两者是领域的横向展开,更多体现的是政治协商民主;而从政治协商民主到社会协商民主、公共协商民主的演进则是层次上的纵向深入,展现的是协商民主从国家政治层面发展到国家-社会互动层面,再到国家-社会-公民互动层面的逻辑递进。中国式协商民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制度形式,也是对人类民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8.
界别协商作为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又一大创新,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即界别性、专业性、协商性和平等性。同时,界别协商作为协商民主实践形式的又一创新,在协商民主审视下,还存在协商主体参与意识、协商能力不足,协商客体公共利益性、平等性缺乏,协商过程开放性、公开性欠缺的问题。从原则、形式、难点等维度,探讨界别协商的推进思路,能够弥补上述不足,并能将界别协商打造成人民政协又一大品牌。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八大将协商民主加以制度化程序化定位,并从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扩展到全体公民的社会协商.协商民主反映了中华民族特定的“和合”文化基因和价值诉求.我国各民主党派是创立协商民主形式和制度的重要参与者、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主动担当发展协商民主文化的历史重任,是当前各民主党派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20.
立法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重要内涵。建立这一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充分地践行和保障协商民主,可以使日益复杂和多元的各种社会利益诉求能够实现更加充分、合理的制度化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