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老树 《老友》2012,(4):10-12
新华网2012年3月611的文章《清明节俗,为何历久弥新》指出,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源起于汉代.前身是失传已久的“寒食节”。而清明节的习俗在上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也经历了从禁火到祭扫、从踏青到狂欢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寒食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宋人康节先生《春游吟》诗日:“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由此可见这个节日在古代的重要地位了。寒食节在清明前三日,上古旧俗;节日期间禁火、冷食,故又名冷节。自魏晋以来,这个节日的前一天,人们都用米粉蒸枣糕,用面蒸枣饼,插上柳枝,放在门楣之上,呼为“子推燕”。在节日这一天,人们纷纷出城上冢扫墓。寒食上冢和清明不同,民间风俗,“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冥帛于空中,谓之‘擘钱’。”节日里还有不少游乐活动,如蹴鞠(踢足球、打马球),荡秋千,斗鸡卵等,直到明清时仍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隋唐时期,洛阳的重要节日有上元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盂兰盆会等,无论民间还是朝廷,都积极参与,十分热闹隆重。这反映出该时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以及传统习俗的发展和中外融合的文化状况。  相似文献   

4.
<正> 我这人平时不大读书,知识很少,所以水平很低。陕西人民出版社《小说鉴赏文库》(现代卷)编委会的同志在三年前嘱我写西戎《喜事》的鉴赏文章,在西戎同志的指导下,我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写出交卷。但他们时隔不久又嘱我再给师陀同志的短篇小说《寒食节》写一鉴赏文章,这就更使我为难了。一是我读书少,这篇作品,作者过去未收入专集,我压根儿没读过;二是我一直未见过有关的参考资料,现在找来读了几遍,有  相似文献   

5.
寒食不入日本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是中国民俗传播日本的重要时期,寒食节当时已为遣唐的日本人所知,但有意识未导入日本。其原因在于寒食与日本的本土文化不相容,在于日本人关于秽的观念。在唐朝做为寒食重要内容的皇帝赐火,因为秽的妨碍,在日本很难出现;在中国给寒食带来强大生命力的扫墓之风,因与秽的观念相矛盾,同样无法影响及日本。  相似文献   

6.
一到清明节,便到了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季节,大地解冻,万物苏醒。只有这时岚县的居室才能停烧火炉,人们才能真正享受到春天的温暖。所以清明节就意味着一年意气风发的开始。岚县的清明节民间称为寒节或寒食节,寓意送寒迎暖,一过就是三天,活动也很丰富,各种节日礼俗也很讲究,是民间除过年以外的又一大节日。在清明前后家家户户要做三件事,  相似文献   

7.
北宋诗人苏武平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人为诗都深受佛教的影响。苏武也极喜与排僧交友,留下了许多佳话。本文在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对苏轼与杭憎参赛二十多年的交游作了一番考述.特别是对参赛初识苏轼的时间和地点、苏武寒食节钦参寥泉悟梦等过去含混不清的问题,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辨析,提出了有说服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清明节诗话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因大都在农历三月,故古时又称其为“三月节”。清明节始于周朝,但它成为扫墓祭祀的节日,据说与介子推有关。清明节前一天,古时要禁火,只能吃冷食,故称“寒食节”。古代清明节除了到郊外祭祀先人外,文人踏青的风气也极盛行。历代文人墨客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最著名的当推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不用典故,也没有浓艳华丽的词藻,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淳朴的乡村风俗画,给人以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途径是,在经济活动中,要摆脱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在政治活动中,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精神活动中,要打碎精神枷锁,倡导自由的理想人格;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学视域中,公民意识是一种发展意识;在社会学视域中,公民意识是一种社会公共意识;在哲学视域中,公民意识是一种主体意识;在政治学视域中,公民意识一种民主平等意识;在法学视域中,公民意识是一种权利义务意识;在教育学视域中,公民意识是一种政治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1.
辽金元处于我国古典唐诗学的成长期。它们既是由宋返唐的通道,又是自唐入明的门户,南北分流,弃宋归唐,转折过渡,承前启后,在唐诗学的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盛唐气象是盛唐时代精神的特征,是盛唐文化诗性品质的内核,在盛唐诗序中也有典型表现。具体为:从君王到普通诗人对国家、民族和自己的前途充满高度的自信,展现出蒸蒸日上的气象及宁静平和的氛围;展现出人们逸兴标举的精神状态、积极进取的豪迈情怀及恢宏壮丽的惊人想象;也体现在衰颓乱世时,人们对盛唐充满无限的追慕。从文体演变角度看,盛唐诗序处于由骈体向散体演进的过渡状态,具有骈散交织的特点,具有追求华丽壮大、气势雄浑的诗性品质,是诗序文体发展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3.
唐代质子在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唐代的质子制度,探讨质子在民族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和发挥的独特作用:一是质子在唐顶班值勤,见习唐礼,受唐朝文化的熏陶;二是质子在促进唐与周边诸族的文化交流中具有种种优势;三是有些质子以"宿卫生"的身份入唐,其目的就是为了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4.
灌阳唐景崧、唐景崇、唐景山封三兄弟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较有影响的文化名人,唐氏三兄弟出生书香门弟,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薰陶,才华超群,有所建树,特别是唐景崧的政治影响和文化成就尤为突出。研究唐氏三兄弟的成长环境、仕途经历和政治文化影响,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八桂地域历史上光辉璀璨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序是与唐诗密切结合在一起且同样精彩的文化形态。现存唐代伤悼题材诗序共24篇,占唐代诗序总数的2.58%,是唐代诗序的一个小类别,但它形象化地再现了300年间唐代文人感伤生命消歇、探索生命质量、关注生命、思考生命的心路历程;不仅如此,唐代文化的诸多因素也借这类诗序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这是我们解读唐诗以及唐代诗人所不应忽略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6.
洛阳东南约 6 0公里处的汝州温汤 ,是北魏、唐、金诸代的皇家温汤 ,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帝王后妃经常前来洗浴。特别是女皇武则天率群臣在此洗浴 ,饮酒赋诗 ,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和文物遗迹。  相似文献   

17.
初盛唐佛教小说与唐传奇的文体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初盛唐佛教小说继六朝“释氏辅教之书”而有较大的发展。它通过宗教意义的抽象化,表达了对一般价值生活的体认;通过对宗教世界的人间化,表达了对一般情感生活的体认,使作品具备了较强烈的“小说意味”。初盛唐佛教小说还在故事模型、叙事方式、叙事本质和传播策略上,为古代小说提供了新的内容。所有这些都直接促进了唐传奇的文体发生。  相似文献   

18.
从唐玄宗朝皇帝生日定为全国性节日开始,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宋代皇帝圣节礼制最终成熟定型。唐代诞节礼制作为圣节贺寿的形成阶段,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就贺寿对象而言,从玄宗千秋节的突出皇权中心,到逐渐接纳民间的生日祝贺父母习俗,并最终形成了圣节为皇帝、皇太后同时贺寿的圣节礼制。就皇帝对百官群臣的诞节赏赐而言,从玄宗朝的重物质、尚豪奢向中晚唐五代的重精神、尚荣誉转变,同时又接纳了民俗节日进衣的传统,至宋代则以赏赐衣物为主。就百官臣子的进献内容而言,从千秋节设计的甘露、醇酎、金镜、绶带等贺寿礼物,很快演变成豪华进献,并变相成为赋税之一种——诞节银。圣节礼制在宋元明清政治与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影响。其节日之设计与演变,对当代节日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教训价值。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咏侠诗的繁荣鼎盛时期。唐代诗人将英雄之梦寄托在游侠身上,通过咏侠来表达自己的功业追求和人格理想,抒写浪漫不羁的情怀、士不遇的愤懑和对民主平等的向往。唐代咏侠诗体现了唐代士子积极入世而又坚持人格独立的精神风貌,完整地体现了唐人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袁中道与钟惺、谭元春都重提师法古人,标举含蓄浑厚的唐诗,实为矫正公安派的浅俗率易,而要求取古人精神,则为避免七子派的徒袭体貌,对唐诗钩奇探奥,也拓展了唐诗接受的领域.他们一起为明代唐诗学的发展寻求中道,其结果标志着性灵论唐诗观和格调论唐诗观走向折中调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