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价值取向在技术创新中极为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技术创新的目标确定和模式选择,进而关系到技术创新的社会后果。传统的技术创新以经济利益为惟一价值取向,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缓解危机的一个重要选择是:对技术创新进行生态价值的合理定位,实现由传统技术创新向生态技术创新的转变和超越。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引导,充分发挥企业、政府、公众的作用,推进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全面开展,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朱轶 《理论界》2010,(3):13-14
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生态伦理建构,是解决目前生态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应从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几方面着手,进行生态化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3.
价值对技术创新的前置性规约是指价值在技术创新实施前对其可能造成负面后果的相关因素进行的预先规制。价值对技术创新前置性规约的可能性体现在它们的内在逻辑关联和相互作用关系之中。现代技术创新面临的生态、人文价值等困境凸显了价值对技术创新前置性规约的必要性。价值对现代技术创新前置性规约的途径有:树立正确的技术创新价值观;确立技术创新主体责任伦理精神;建立合理的技术创新制度规约机制;建立技术创新价值规约的前置性评估机构等。  相似文献   

4.
从价值观的嬗变看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危机本质上也是一种价值观危机,技术创新的传统价值观在当代种种现实问题面前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合理性,面临着各个层面的调整与转变。技术创新价值观的嬗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最终结果都将是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农民参与式技术创新的理论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传统与现代社会农民参与技术创新的不同角色定位;在借鉴荷兰农民参与技术创新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了当前我国农民参与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技术创新生态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秦书生  赵晶  庞丹 《理论界》2004,(2):50-50
技术创新生态化即是对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一种全新诠释和定向改变,要求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全面引入生态学思想,考虑技术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和作用,既保证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又确保环境清洁和生态平衡,在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又创造生态价值,最终目标是协调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生态化,是指技术创新的目标由传统的单一追求市场价值转向追求包括经济持续增长、自然生态平衡、社会和谐有序在内的综合效益,这就较之传统的技术创新目标更加完善,更有利于社会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  相似文献   

7.
吕剑辉 《兰州学刊》2007,(11):57-58
本文首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进行了简要综述,从广义上对技术创新给予了阐释;其次对技术创新的基本特点进行了分析;第三,根据上述分析,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8.
社会发展视野下的技术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创新应该是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中心 ,以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和社会生态的和谐有序为目标 ,但传统技术创新观是一种单一经济发展观 ,不利于社会、经济与生态的相互协调。长此下去将造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障碍。本文试图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重新审视技术创新 ,探讨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模式 ,即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 ,并对此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9.
注重技术创新是当前国有企业走出困境、振兴发展的必要选择。应该肯定技术创新对国有企业的作用以及对国有企业的贡献。要正确认识技术创新给国有企业带来的所谓“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关于技术创新主体的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究竟什么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企业是否已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两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关于第一个问题,本文认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只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政府则是制度创新的主体。对于第二个问题,本文则针对我国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传统观点,分别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开展、技术创新产出三个不同层面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了我国企业已开始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相似文献   

11.
陈晓刚 《理论界》2011,(11):46-47
技术创新史的研究在中国还是个空白。选择我国特大型国有企业鞍钢的技术创新为研究对象,开展我国技术创新史的微观研究,不仅为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理论的创立提供实践来源,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技术创新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缺少单一企业的技术创新史的案例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12.
技术创新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系统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1世纪的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 ,已经超越了熊彼特理论意义上仅被认为是对经济增长促进的“内生变量”及对“经济周期”说明的传统观点 ,并逐渐正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间的紧密联系与协调发展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 ,考察任何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性质 ,都必须依据系统整体性原则及系统科学范畴的协同学方法论。因为 ,它们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认识与指导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提出技术创新的三维视野 ,旨在纠正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狭隘的经济增长观及其在认识上的误导 ,以使之符合 2 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3.
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基于交易经济学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传统的判定的逻辑推理并不严密,对此命题必须运用交易经济学理论,并借助于Nash谈判模型进行论证。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要使其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效率处于最优状态,企业必须是技术创新主体。  相似文献   

14.
王丽芳  赵晓康 《河北学刊》2012,32(2):144-147
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即公司治理的制度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的影响、公司治理的激励机制对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力的影响、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资源与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形成的影响,由此说明了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思路,也为解答如何改善组织方式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这一问题带来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进行了简要综述 ,认为 ,在西部大开发中 ,应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 ,从广义上对技术创新给予正确理解和认识。其次 ,对技术创新的动力及其条件、性质及其特点、内部研究支持与外部寻求合作、扩散的纵向一体化与多样化经营和部门间的差异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三 ,根据上述分析 ,对西部地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创新从传统迈向绿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 取向,从目的、过程和系统三个角度看,它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实施传统技术创新会加剧 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人类自身的不可持续发展。面对困境,出路在于实施以可持续发展价 值观为基础的绿色技术创新。顺利实施绿色技术创新,不仅仅取决于企业单独行为,还依赖 于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系统中政府、公众、科研院所等其他主体的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技术创新是一种以获得市场效益为目的的行为和过程。它可以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它具有实践性、实效性、风险性、层次性四个方面的特点。目前,要改变我国技术创新落后的面貌,应当从技术创新的观念、市场机制与经营机制、信息的运用、资金保证以及人才战略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易显飞  刘明  陈多闻 《理论界》2010,(11):104-106
现代技术创新呈现出以下趋势与特征:它建立在更加牢固的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创新的实现,较大程度地依赖于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创新主体越来越复数化;创新内容主要是信息技术创新;创新活动本身引发了深层次的价值、伦理问题;创新的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等。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从市场化维度审视管理体制问题,忽略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网络文化产业管理的与众不同。技术创新驱动缺位和单一的市场化维度审视,致使我们对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源认识不足。从技术创新驱动视角看,技术创新与现有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存在诸多不匹配,这些不匹配所带来的发展困境需要从技术维度进行破解,即从技术创新驱动维度重新审视原有管理体制,由管制链跨越到绩效链。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化产业技术创新,反映的是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间互动协同的动态逻辑,不同层级的技术创新与网络文化产业之间形成了竞争、共生、再生、自生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构建网络文化产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形成了基础创新、要素创新、应用创新、知识产权创新的有机统一体。通过引入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进行指标权重计算和技术创新指数构建,对2000-2011年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技术创新演化轨迹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总体上网络文化产业技术创新长波与短波共生演化,四大创新指数呈现稳步发展与突破式跃进并存态势;趋势分析则显示2009年以来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进入高峰期。鉴于此,应积极挖掘、释放技术创新对网络文化产业演化、企业变革与制度创新的主导与启发效应,助推网络文化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提升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