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随机冲击对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测定随机冲击对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利用Beveridge-Nelson分解技术对主要粮食价格进行趋势周期分解,并运用Cochrane方差比统计量测定随机冲击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籼稻、粳稻、玉米和大豆等粮食价格存在着平稳增长的确定性趋势和负的随机趋势,外部随机冲击对粮食价格具有负作用,并在1998-2003年间表现最严重;粮食价格波动具有显著的周期性,并受随机冲击影响;从短期看,随机冲击对籼稻、粳稻和大豆价格的影响在20期左右达到最大值,对玉米价格冲击在10期左右达到最大值,是价格短期波动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2.
我国羊肉价格波动特征及替代品价格冲击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Census X12季节调整法和H-P滤波法,从我国羊肉价格月度数据中分离出长期趋势、不规则变动、季节变动和周期变动,并分析其各自波动情况及波动规律,在此基础上运用VAR模型分析羊肉替代品价格对羊肉价格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羊肉价格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波动规律;羊肉价格存在先缓慢上升再缓慢下降、之后再快速上升再下降的长期趋势;外部冲击在多数时间内对羊肉价格具有推动作用;自2000年以来,羊肉价格经历了4个周期,且周期波动长度有增长的趋势,波动幅度有加大的趋势;替代品价格中对羊肉价格波动影响最大的是牛肉价格,其次是猪肉价格和鸡肉价格。  相似文献   

3.
选取2003年1月至2017年3月的月度价格数据,通过构建包括商品代肉雏鸡价格、活鸡价格和白条鸡价格的MS-VAR模型,实证分析了肉鸡产业市场状态转换特征及产业链价格非对称传递。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肉鸡产业市场可划分为正常状态和低迷状态;经历了2003-2008年上半年市场状态频繁转换期和2008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平稳运行期;大部分时间处于正常状态,2008年之前部分月份以及2013年和2017年个别月份处于低迷状态;两个市场状态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低迷状态平均持续期为5.76个月,正常状态平均持续期为18.92个月;不同市场状态下,价格脉冲响应路径较为一致,但响应程度存在差异,且产业链价格传导具有非对称性。为此,应建立健全肉鸡市场预警机制,完善肉鸡产业疫病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北京市2002-2012年的蔬菜价格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解和H-P滤波技术,将蔬菜价格分解为季节性波动、随机性波动、周期性波动和长期趋势4部分,并测算各波动成分对蔬菜价格波动的贡献率。结果发现,季节性因子特征显著,是影响蔬菜价格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平均贡献率为62.3%;2002-2012年划分为6个周期,周期的时间跨度和波动幅度均有变大的趋势,周期性波动对蔬菜价格变化的贡献率为23.6%;突发和异常事件是引起蔬菜价格随机性波动的主要诱因,随机性波动对蔬菜价格变化的贡献率为14.1%;蔬菜价格长期趋势由持续上行转为波动上行,可分为升幅较缓、升速加快和波动上行3个阶段。〖JP2〗基于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完善蔬菜产业链条监测,强化信息流对物流引导作用的发挥;开展蔬菜市场预警建设,降低突发事件引起的随机性波动对市场的影响;自产蔬菜供应采取“见缝插针”的策略,在突发事件时起到平抑市场价格波动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5.
主粮化背景下马铃薯价格波动的金融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马铃薯价格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TVP-SV-VAR模型来研究货币流动性、农产品期货交易额、国际能源价格、汇率变动和国际热钱规模对马铃薯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五种金融化因素都对马铃薯价格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马铃薯金融化现象逐渐显现;短期内货币流动性和国际热钱规模冲击对马铃薯价格形成较大的正影响,而农产品期货交易额、国际能源价格变动对马铃薯价格产生较大负影响,汇率变动对马铃薯价格产生较小负影响,中期、长期里国际热钱规模和汇率变动的影响存在结构性突变;在马铃薯价格波动的三个周期里,货币流动性、汇率变动和国际热钱规模对马铃薯价格的影响较稳定,而农产品期货交易额和国际能源价格对马铃薯价格的影响表现出逐渐加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运用2001-2011年的鲜果零售价格数据,分析了我国水果价格波动主要特征,运用X11季节调整模型实证分析季节性因素对我国水果价格波动的影响;运用HP滤波分解模型将2001—2011年我国水果价格指数序列分解为趋势值序列和波动值序列,据此考察我国水果价格长期波动的趋势,并对短期波动的周期进行划分。研究发现:我国水果价格具有稳步上涨的长期趋势,但季节性因素、不可观测性因素及国际经济因素会使价格在短期内剧烈波动;此外,研究期内我国水果价格波动可划分为7个周期,各周期持续的时间长度、谷-峰落差都不尽相同,研究末期水果价格波动的幅度和频率都明显提高。提出为了稳定我国水果价格,有必要从生产、消费及进口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对水果价格加以调控。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影响我国鸭苗价格周期性波动原因的基础上,利用X12季节调整法与H-P滤波模型法对我国鸭苗价格周期波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鸭苗价格波动具有周期性,周期平均长度为33个月,每个周期具有非对称性,每一周期的持续上涨时间低于持续下降时间。提出建立鸭苗生产的资格准入制度和标准许可证制度、合理控制鸭苗供给规模、保持国际和国内肉鸭市场信息畅通和加强肉鸭的疫病防治工作等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运用Census X12方法和H-P滤波对2004-2016年福建省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和2003-2015年福建省农产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分解,获取原序列的季节成分、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实证结果表明:福建省农产品生产价格和零售价格都存在季节性波动特征,生产价格的季节性波动幅度大于零售价格;生产价格和零售价格的趋势特征相似;生产价格的周期波动幅度大于零售价格。波动结果说明,农产品生产者承受的市场风险远大于零售商。进而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农产品价格传导机制。结果显示,福建省农产品生产价格受预期零售价格的影响,农产品零售价格也受预期生产价格的影响。最后用黑色预警方法构建福建省农产品生产价格预警模型,提出了提高农业合作社质量、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共享平台和区域性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预警系统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蔬菜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基于波动来源的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ensus X12季节调整和H-P滤波法,将蔬菜价格波动来源分解为趋势变动、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要素。利用Bootstrap因果检验与VAR模型,考察了蔬菜价格波动来源的分解因素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关联性。结果表明,蔬菜价格波动影响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季节变动和不规则变动要素;季节变动因素对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影响呈季节周期性;不规则变动对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冲击在最初时最显著,随后逐渐减弱。政策含义为,降低公众的通胀预期、促进蔬菜跨区域流通、控制蔬菜运输的物流成本、健全政府灾害天气应急响应机制均有利于减缓CPI上涨。  相似文献   

10.
猪肉作为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其价格波动备受关注。采用X12模型和H-P滤波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7年12月四川省猪肉价格的月度数据,将其波动分解为季节性、不规则波动、趋势性和周期性4种类型。结果表明:四川省生猪生产、消费的季节性规律是猪肉价格季节性波动的主要原因;天气变化、市场突发事件、政府政策措施实施等因素是猪肉价格不规则性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生猪生产成本上升推动猪肉价格趋势性上涨;猪肉价格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波动周期约为32个月。对此,需扎实推进猪肉生产各环节稳定发展、健全猪肉全产业链信息监测预警机制、完善生猪价格保险制度,确保养殖户收益稳定增长和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促进市场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1.
网络媒体时代下,生猪疫情网络关注放大了生猪疫情事件的影响,引致猪肉及生猪产业链价格异常波动。基于信息传播视角,根据微博、微信与百度网络爬虫数据构建生猪疫情网络关注度指数,采用2011年1月至2021年6月价格数据,运用BEKK-GARCH和TVP-VAR-SV模型探究生猪疫情网络关注对猪肉价格波动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生猪疫情网络关注对猪肉价格波动具有显著时变影响,生猪疫情严重暴发时,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生猪疫情网络关注的猪肉价格波动冲击存在明显的反转效应,短期内生猪疫情网络关注抑制猪肉价格波动,而中长期则会加剧猪肉价格波动且影响具有持续性。非洲猪瘟时点下,网络关注的猪价波动冲击效应在2个月由负转为正,且非洲猪瘟集中暴发期下冲击效应高于疫情初始期。(3)进一步地,在网络关注冲击下,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呈现出短期内抑制和长期加剧的反转效应,且产业链价格波动的纵向溢出效应存在非对称性,下游产品价格波动对冲击的反应速度、程度更大。农业部门应密切观察生猪疫情网络关注动态变动趋势,及时预警猪肉价格波动并调整猪肉储备策略。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97年3月—2012年12月数据,建立VAR模型研究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大豆价格、玉米价格和小麦价格的动态冲击;同时运用DVEC和DVEC-TARCH模型分析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和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关联性和非对称性。结果发现:国际原油价格和国内大豆价格互为Granger原因,国际原油价格对大豆价格影响程度最大,对玉米价格的影响次之,对小麦价格影响不明显;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主要来自自身前期波动,而大豆价格波动同时受到自身和外部冲击的影响。大豆价格波动呈发散趋势,玉米和小麦价格波动趋于收敛;国际原油价格和大豆价格波动具有非对称性,玉米和小麦价格的非对称性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期现货市场对现货价格的引导关系反映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程度,现代农产品价格体系的建立不仅包括现货市场,还关系到农产品期货市场作用的发挥。本文结合与加拿大的参照对比,采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我国菜籽油期现货价格和加拿大油菜籽期现货价格的关联性,得到结论如下:中加市场上期现货价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期货价格单向引导现货价格;相比加拿大,中国现货市场价格变化来自期货市场的影响在长期比自身现货市场的大;中国现货市场受国际影响小。  相似文献   

14.
价格贸易条件是贸易条件概念的核心,反映了国际贸易的利益分割情况。价格贸易条件的波动反映了一国受国际贸易冲击的情况,而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对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显著影响则说明了一国抵御国际贸易冲击的能力。根据1981—2004年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和经济增长率的数据,利用Grimes的模型,并使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可以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受价格贸易条件波动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价格作为商业周期运行中比较敏感的因素,在商业周期发展的不同阶段,交易价格存在不同的变动趋势。本文从计量模型的视角分析供给价格、需求价格、GNP的增长率及就业人数增长率等多元变量对商业周期各阶段交易价格的影响,对正确认知商业周期的本质,科学确定商品交易价格,促进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危机短期内对国际贸易最直接的两个主要影响渠道为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本文将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划分为危机前、爆发、加剧和复苏四个阶段,采用进出口方程弹性分析法定量分解了国内外收入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两大因素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危机期间世界经济衰退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同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大幅升值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下降。金融危机冲击使我们充分地意识到我国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及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紧迫性。保持人民币汇率的适度弹性,在危机阶段保持人民币适度贬值有利于短期出口和经济增长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煤炭价格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成为能源经济领域的研究重点,基于中国2002—2012的面板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和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测度了煤炭价格波动对实体经济主要变量——物价和产出的影响效力、影响时滞及其动态变动趋势。实证结果表明:煤炭价格波动对物价具有长、短期正向影响效力,而对GDP具有较为明显的长期正向影响效力和短期负向效力;煤炭价格波动对CPI、PPI和GDP的平均影响时滞分别为13.5个月、8个月和6.5个月;动态性测度结果表明,煤炭价格波动对物价的影响弹性波动较大,总体上来看,煤炭价格波动对PPI的影响弹性大于对CPI的影响弹性,而对GDP则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存在着不明显的效率减损。  相似文献   

18.
采用1998年第1季度至2011年第4季度的数据,将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纳入到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中,分析了货币政策工具对房地产价格冲击的强度和时效。结果表明:存款准备金率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在中期为负,短期和长期为正;利率在短期和中期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为负,但在中期的调控效果比较显著;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在短期和中期为正,长期为负;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比利率的影响更显著一些。提出央行可以将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调控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供给,同时增加货币政策决策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9.
金融自由化对我国住宅价格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2000-2010年的季度数据,利用FAVAR模型研究得出:金融自由化对总体住宅价格变化具有明显的正向冲击,国际资本流动、房贷放松和国内资本市场开放的冲击效应依次增强;金融自由化对普通住宅价格变化的正向冲击效果明显,对经济适用房价格变化具有较弱的负向冲击效果,对高档住宅价格变化的冲击波动较大,比较复杂。因此,金融自由化对中国住宅价格变化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稳步有序地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加强住宅投资的审慎监管、管好信贷闸门、引导外资的合理流向和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对抑制房价过快增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应用Carter和Smith最先提出的替代品相对价格法,分析了瘦肉精事件对猪肉市场价格的冲击效应。结果表明,瘦肉精事件发生之前猪肉和牛肉相对价格存在协整关系。在央视报道瘦肉精事件之后约半年出现第一个结构断点,第二个结构断点发生在2012年4月初。这意味着事件对市场价格的冲击效应持续半年多的时间。进一步应用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价格冲击效应大小的结果表明,在此期间猪肉价格平均下降了30.3%,而替代品牛肉价格略微上涨,上涨幅度约8.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