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琢同志的新著《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以下简称《九死一生》)出版面世以来,在学术界特别是社会学界产生了引入注目的影响。作为关注这部学术专著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张琢同志的老朋友,出于对一项新的研究成果、一种新的学术观点的特殊兴趣,笔者不惴浅陋,发表了一点管窥之见,这便是刊于1993年第6期《社会学研究》上的《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及其他——张琢同志“九死一生”理论初探》(以下简称《初探》)一文。该文的出发点不仅在于就《九死一生》中的一些具体观点“就教于张琢同志和学术界的朋友”,而且期待着就与《九死一生》一书有关的学术研究中的一些带有方法论意义的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张琢同志所著《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一书,是由他主持完成并引起各方关注的国家社会科学“七五”重点课题诸多专著性成果中的一部主要终期成果。如果说已出版的其它两部专著(《国外发展理论研究》、《非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马克思》)侧重于在评价国外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建设的话,那么本书最显著的特点是:从对  相似文献   

3.
8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运动所作研究和著述甚多,张琢同志新近面世的学术专著《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①(以下简称《九死一生》),是其中令人瞩目的重要成果。 《九死一生》把中国现代化运动的酝酿、发展及其曲折坎坷的历史进程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深远背景下加以考察,视角独特、视野广阔,具有恢弘的气势和整体观照  相似文献   

4.
1987年12月25日,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召开了“迟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研讨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袁方主持了会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向会议提交了题为《迟发展效果与迟发展国家现代化的制约条件》(本期另发——编者)的研讨提纲。与会同志就迟发展理论以及中国现代化的特点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因故未能到会的严立贤、园田茂人[日]向  相似文献   

5.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本刊自创刊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之一。自1993年第6期《社会学研究》发表了刘崇顺的《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及其他——张琢同志“九死一生”理论初探》及张琢的《答刘崇顺同志》两篇文章以来,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起点以及与此相关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作者所持观点与已发表过的几篇文章之见解均相异,认为,中国前现代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组织以及人口、城市、儒家文化体系构成了一个具有强大顽固性和坚韧性的巨大壁垒,在这一壁垒中,任何根本性的变革都不可能发生。社会学与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有助于学科的发展,但是在这种相互渗透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力廓清学科间的界限,这是本刊的研究领域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刘崇顺同志新赐大作《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关于张琢同志<答刘崇顺同志)的答辩(九死一生)理论再探)》已拜读(见前文,以下简称《再探》)。 我认同崇顺同志所说我们是“多年的朋友”,并感谢崇顺同志的盛情和厚爱。 同时,既然《再探》说,我们在对历史唯心论和机械决定论的态度上“并没有什么不同”,我更赞成不再在这些“历史唯物论的常识”问题上“饶舌”。  相似文献   

7.
1988年苏国勋发表了《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一书,该书以对西方社会学史上一个关键人物的独到而精当的诠释开启了当代中国学术界中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之先河,更为当时正处于复兴状态的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后多年来,苏国勋继续在社会理论领域里苦心经营、上下求索,他的博观约取、慎思明辨使他在该领域渐成一家之言。我们所看到的这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未名社科菁英”丛书之一而出版的《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以下简称《社会理论》),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大致勾勒出我从事社会理论工作的轮廓”且“蛛…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指导纲领———张秋俭著《邓小平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发展论》简介张秋俭著《邓小平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发展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9月出版)是“八五”国家重点课题“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中的一项主要成果。本书阐述的邓小平...  相似文献   

9.
《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于1991年11月6日邀集在京的社会学界科研、教学及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社会工作者近30人,召开了题为“中国社会学百年回顾与展望”座谈会。《社会学研究》主编张琢首先说明了召开会议的主旨。他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开讲“群学”到今年已经一个世纪了,中国的这一百年可谓激荡的一百年。从康有为讲学以后就发生了“戊戌变法”,接着是“义和团运动”,清朝的“新政”,再接着“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然后是二次国内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历了风风雨雨:土改、抗美援朝(国内同时“镇反”)、国民经济恢复,1956年前进行比较顺  相似文献   

10.
最近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青年发展研究》(蓝日基著)是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八·五”重点课题。该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从理论与实践的深层结合上对我国少数民族青年发展的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该书主要从九个方面探讨中国少数民族青年的发展问题,即少数民族青年人口发展状况与对策;少数民族青年婚姻、生育状况与对策;少数民族青年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与对策;少数民族青年劳动就业状况及其引导;少数民族青年信教状…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作为一种理论研究的对象,最初是从经济学中开始的。随着这一研究不断深化,其范围和广度也逐渐扩大,实际的现代化过程所涵盖的一切领域之变迁无不引起理论家和思想家们的关注,各种不同侧面的“发展理论”应运而生,其中政治发展理论便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家茶座》2007,(2):144-144
《当代社会发展研究(第2辑)》以“新乡村建设”为主题,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乡村社会秩序及其运作逻辑、社会流动与人口流动、海外资讯四个部分,内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本位、中国城市化道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相似文献   

13.
法兰克福学派将它自己的哲学——社会学理论称为“社会批判理论”或“批判理论”。这一名称是霍克海默(M.Horkheimer)在1937年的《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一文中确立的,它较好地概括出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尤其是30年代《社会研究杂志》所发表的文章的特点。马尔库塞(H.Marcuse)曾对社会批判理论作出这样的说明:“批判理论是《社会研究杂志》的阐述性论文中以辩证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基础而提出的一种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剧烈变动。自1987以来,我国社会学界一批中青年学者始终关注、追踪着社会结构的演变,并苦心孤谐地探索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现代化发展间的独特关系,尝试着以此为契机创建中国社会学的社会结构理论。 《社会学研究》编辑部在近几年中,亦将“社会结构研究”视为编辑重点之一,与这批  相似文献   

15.
非西方社会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最关注的焦点之一,而有关非西方社会发展的理论问题则是学术界众说纷纭的热门话题。自本世纪50—60年代西方“现代化理论”产生以来,有关的争论就没停止过。尤其是70年代拉美“依附理论”崛起,并构成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对峙,两种观点之间的争执更是针锋相对,西方现代化理沦试图按照欧美  相似文献   

16.
1995年,邹川雄于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完成博士论文《拿捏分寸与阳奉阴违:一个传统中国社会行事逻辑的初步探索》。几年后,该论文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本书出版。其中,《理论》的篇幅较《实践》一本多出1/3,可见其论文的重心在理论上。这不是一般的社会学理论论文。以往那些论文常常在西方理论脉络中选择一个(或者几个)人物、概念或者命题进行讨论。它们常有比较固定的模式和参考文献,以在既有观点基础上增加一点新意为目的。而邹氏的论文是一个“本土化”的尝试,以开拓对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社会学研究为志向。它涉及穿梭于中西之间、各…  相似文献   

17.
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生活方式”从80年代初以来已经成为中国人文科学(如哲学)、社会科学(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中国的生活方式研究主要借鉴前苏联的理论方法,特别需要补充对西方(尤其是当代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了解。本文首先尝试梳理现代生活方式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渊源,然后重点论述了自韦伯和凡勃伦以降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历史流变:从“生活方式”作为解释阶级、地位的变量到自身成为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从以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转向以消费为研究对象的趋势,从注重整体性和群体性的“方式”到侧重个人化的“风格”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2006年2月7日,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中提出了“2050年国民最低月薪超1300美元”的提法。中国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是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目标。但这个“现代化”指什么?由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领衔,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技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但仍有待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长远发展道路.最近,郑功成教授潜心撰著的(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一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它以三编十六章、计51.8万字的恢宏篇幅,描述了中国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篮图.著名学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先生特为本书作序,赞许这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性理论成果”.《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一书分为引论、总体发展篇、体系结构篇和运行机制篇四大块.引论揭示了全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主题,对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商业保险、社会保障基金等重要概念作出了科学的界定.总体发展篇以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的发展为线索,透视了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中的若干规律.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的理论命题,并对这一命题的基本目标与总体特色等进行了深刻论述.体  相似文献   

20.
和平与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最重大的两个问题。近年,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及与此相关的发展理论引起了国家决策部门和社会的普遍关注。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各界学者陆续开展了发展理论及各国发展进程、发展战略等问题的研究。在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中,社会学、经济学和历史学都有这方面的课题被列入国家重点课题,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分别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