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从文是三十年代一位颇有影响的自由派作家。他的审美观以追求自然美和人性美为核心。这在他的以湘西家乡人事景物风俗习惯为题材的小说中得到充分体现。他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对都市病态社会及人性的批判、否定。但置身于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他,再以都市人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湘西时,他在这份惊心动魄的美的享受中,又分明感到一份沉重、痛苦与不安  相似文献   

2.
现代科技文明的人文哲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现代科技文明的迅猛发展,要求我们把科技革命的意义放到人文哲学的视野中来体认,以洞悉其形而上的价值内涵,走出“技术崇拜”和“工具理性”的观念误区,培育高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让科技的功利效应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长远关爱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从而在“科技-人-社会-自然”这个大系统中,实现科技文明与人的道德健全的统一、科技进步与人的自由发展的统一、科技创新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了解不同时代的知识观,可以帮助我们辨证地看待知识,可以为课程改革提供知识论依据。古希腊哲学的知识观带有明显的知识客观论倾向,强调知识是经过证实了的真的信念;近代哲学的知识观属于主观知识论,强调人的知识必然具有普遍有效性;现代哲学的知识观逐步从认识论转向价值论,强调知识的客观性也是由主体建构的。后现代的知识观是对现代知识观的反思和批判,强调知识的复杂性和相对性。  相似文献   

4.
论人类未来文明是物种文明——兼评其他两种未来文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许多学者对传统至现代通行的传统文明观念及其文化生活方式提出了系统的质疑和批判,并提出了取代传统文明观的未来文明观,和重新设计人类未来的文化生活方式,其中主要有生态文明观、和谐文明观与高懿德所提出的物种文明观。物种文明观以为:传统至当代的文明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种为尺度的人种文明,未来文明在本质上则是以物种为尺度的物种文明,"物种文明"这一概念是对未来文明本质的准确定义和把握。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和实践只是探寻和走向未来物种文明形态的中间过渡环节,不是人类文明的真正未来形态。和谐文明观作为对未来文明观的一种描述诚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未把握未来文明的真正本质,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未来文明观。  相似文献   

5.
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从理论上探讨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指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工业文明时代,长期大规模的工业化发展,使工具理性占据了主导地位并进一步膨胀和异化。工具理性的异化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生态危机的深层思想根源。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旨在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走出生态危机这一困境,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就必须在意识层面上审视和批判在工业文明占主导地位的工具理性及其异化,保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社会形态中必要的张力,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近代时期,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近代西方物质文明,推动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促进了近代西方精神文明。从科学技术与近代西方文明的相互关系中,可以总结出许多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8.
近代时期,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近代西方物质文明,推动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促进了近代西方精神文明。从科学技术与近代西方文明的相互关系中,可以总结出许多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9.
法国思想家卢梭对直觉和感性的推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人们看到了文明带来的社会进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布莱克的《由理生之书》就反映了对理性的批判。由理生要求建立社会的秩序,主张理性,但他没有使世界变得和谐,而是使世界变得更加混乱,因为他将人与自然分离、与永恒分离。布莱克的思想中,还有很重要的另一方面,即文明批判,这在《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中得到了充分地反映。《天真之歌》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而《经验之歌》则反映了文明社会中人的天性被腐蚀的状态。布莱克看到了文明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但他并不偏激地要求废除文明,而是辩证地看待文明,可以说,布莱克是一个文明的思考者。  相似文献   

10.
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由于它对资源、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破坏,使工业文明的发展陷入困境. 与此同时, 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正在逐渐兴起. 生态文明将在工业文明与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把人类社会推向一个新的文明高度.我国也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结合本国的国情,建设好生态文明,确保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历史语境推动了四次大的文明复兴运动,其中中国文明的复兴是极为重要而独特的。中国文明是人文文明,其基本特征是以辩证理性为指导,与多元文明相融合的创新精神。中国文明的复兴将对世界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应从三个层次理解:一是要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态文明观强调自然的有机整体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性、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要明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属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包含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但又有新内涵和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美好的生态环境看作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三是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吸收了世界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体现社会主义精神,但又有其独特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内容: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人口、环境和资源现实的国情考量;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观。  相似文献   

13.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科学发展观。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由非持续性发展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转型,就离不开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观。文中从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各自涵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并由此证明了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明与社会主义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邓小平从社会文明的视角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并将其界定为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实质和特点。社会主义文明是在继承中进步发展的,社会主义本质又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逐步得以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需要社会文明发展“合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在主权的归属、主权的授权和主权的运作方面观点迥然不同,前者强调主权在安拉,安拉授予人类代理权,人类理应遵循安拉的法度;后者主张主权在民,民享、民有、民治。但二者在主权观上也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都注重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都追求人的福利。以文明对话代替文明冲突应是当代人的理性选择,不同文明之间应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相互补充,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文明意识诞生于“夷夏之辨”中。由于“夷夏之辨”主要依据民族文化差异确立,周边民族入主中原、继续沿袭华夏政体礼制具有合法性,造就了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华夏文明,同时华夏文明之于周边民族所蕴含的文化优越性在潜移默化中孕育出根深蒂固的华夏中心意识。然而,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西方国家主导的以“种族论”为基础的“文明等级论”席卷中国,中国被动接受了“半开化”的身份判定。20世纪前后,西方文明在向中国侵入的过程中日益暴露其“利己”的实质,中国精英分子开始将文明看作多元的历史文化共同体,从文明的相对性的维度对文明内涵展开理性思考,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重新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国固有文明与外来先进文明的关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与张承志都是城市文化的闯入者,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他们以独立的价值判断、独特的审美视角,再现都市文明与乡土文明在人情与道德间的冲突,完成其对民族文化人格虚构的理想。由于对乡土文明的情感和认识方式的差异,自然地形成了他俩作品不同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未来共同体的生成进路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立足文明发展的多维指向,在辩证把握个体与共同体间的关系中深入探究未来共同体生成的主要进路。在文明进步向度上,主张变革个体与共同体间的形式关联,重塑两者间的内在关系,超越抑制“自由个性”实现的异化共同体。在文明交往向度上,注重打破个体与共同体间的交往限度,推动两者间的深层互动,生成跨地域和跨文明交往的世界文明共同体。在文明样态向度上,强调消除个体与共同体间的断裂,重构个体与自然共同体、社会共同体间的一体化关联,构建凸显“类主体”的人类文明共同体。揭示出马克思文明观视域中未来共同体生成的核心指向及其现实进路,是确立起既存共同体变革方向以及建构新时代共同体文明样态的重要指引。  相似文献   

19.
环境哲学与人类新文明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中叶,人类工业文明达到它的最高成就,伴随它的生态危机成为社会的中心问题。这种危机成为时代转变的拐点。它表示工业文明开始走下坡路,一种新文明———生态文明成为上升的文明。环境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它是人类创造新文明的伟大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思想和理论结晶,又是人类建设新文明的哲学基础。发展环境哲学研究和应用,为人类新文明建设服务,用生态文明点燃人类新文明之光,以生态文明引领世界的未来,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