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琼州学院学报》2021,(1):42-50
关于海南岛远古文化史的研究,以往多把视野放在海南岛考古发掘、语言、风俗、基因等方面,忽略了不可或缺的黎族民间传说。以黎族民间相关传说为基础,结合考古、基因、历史、文化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再探究,一两万年前到三四千年前之间,海南岛上曾生活着不同的远古人类族群,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族群之间的争斗,有的消失了,有的融入了黎族先民之中。  相似文献   

2.
黎族原始社会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人口共有四十多万,主要聚居在海南岛五指山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根据历史文献记載和解放后的考古发现以及多次的社会历史调查,充分说明了黎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少数民族,和祖国其他民族一  相似文献   

3.
黎族“三月三”节日民俗,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它的形成是与黎族的历史紧密相关的,形成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就黎族三月三民俗的起源与形成略作探索和论述.一、从黎族三月三的传说中看黎族三月三节日民俗的起源和形成黎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目前确切的考古资料推测,这一民族的先民开发海南岛的历史可追溯到约三千年前或更早一些.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与大自然斗.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它那古老的神话传说和独具特色的民歌等口头文学,就是其精神文化中最精髓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黎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现有人口120多万。黎族也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和开发者。在开发海南岛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黎族人创造了自己具有热带特色和岛屿特色的传统文化,服饰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黎族服饰文化渊源流长,内涵丰富,文化积淀陈厚。不论是其服装的款式,还是服饰的花纹图案,往往蕴含着相当丰富和有价值的人类古今文化信息和密码。实为相关学科研究不可多得的活材料。一、黎族服装保留人类早期的服装款式黎族内部有哈、杞、美孚、润、赛五大支系之分,黎族服饰也相应地分为五大类型。而各支系内又因地区、语言、习俗等…  相似文献   

5.
《金界壕考》为王国维大师的力作,由于文献和考古资料之不足,而致对某些问题考证有误。比如对乌古敌烈部迁徙路线、地理方位考证不确;对鸭子河、鸭子河泺方位确认亦有误,本文对此予以订正。本文认为,乌古敌烈部迁徙共二次,第一次东出兴安至泰州,后越百年,复南移乌拉盖尔河流域再经归流河谷东出兴安,再北上蒲与路与先民汇合,乌纳水实为今乌拉盖尔河。鸭子河泺非科尔布察罕泊,当为今之肇源茂兴泡,他虎城实为辽之长春州,辽之泰州应为黑龙江塔子城,而非吉林四家子古城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不存在一个可成其为民族的越人族体,泰人也不是越人演变而来的,傣泰民族在汉代以前的历史的追溯已无意义。傣泰民族可追溯的源流在汉代云南滇中,并随后向南迁移到今天的云南南部及东南亚一带。由于傣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迁移与发展中保持了水稻种植、“勐-阪”制度与文化的复制模式,使傣泰民族的先民们能在长期的迁移过程中定居并壮大起来,从而在今天形成了一个傣泰民族居住的文化圈。傣泰民族文化圈是一个文化地理概念,基于共同的民族渊源关系,人们互相理解、宽容、合作、开展社会与经济的交流,共同促进民族与文化的发展,是当代理解傣泰民族文化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7.
《黎族“合亩制”研究》是经国家教委组织有关专家评审后,列为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科研课题。该书由琼州大学陈立浩教授主编,于1994年公开出版问世后,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 黎族“合亩制”的区域,在今通什、乐东、琼中等市县交界的五指山腹心地区。“合亩制”与我国的独龙、鄂温克、布朗、拉祜、崩龙等民族长期保留着的家族公社形态一样,是研究我国家长制家族公社十分重要的“社会化石”,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尤琪为第一个发现并诉诸文字介绍的  相似文献   

8.
距今7000年前后,随着"大西洋期"的到来,以"甑皮岩人"为主体的洞穴先民向旷野扩张,其中部分向东北迁徙(如广西的晓锦);另一部分向南迁徙。向南迁徙的一支到达西江上游的浔江一带,最后再顺水南下到达珠江口岛屿,创造了咸头岭文化;另一支到达西江上游的封开一带,最后再东进到达今粤北一带,创造了石峡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乃至第二期文化遗存(石峡文化)。由此初步解决了岭南考古的三个问题:洞穴先民的去向;咸头岭文化的起源;石峡文化的"来龙"。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越字古代写为成,是中原华夏族对东亚南部使用成的人们共同体的专称。随着汉民族对越民族群体了解的深人,并针对越民族群体分布广、支系多这一历史特点,汉族史家便将越民族群体称为“百越”。南朝时期,百越后裔分布区成为有显著特点的两大片,一片是红河三角洲及红河以东地区居住着受汉文化影响的俚、僚;一片是红河以西以鸠僚为代表的掸泰先民,这基本上奠定了现代以百越民族群体为主发展而来的壮侗语族各族的分布格局。从考古材料、文献记载及语言来看,海南黎族不是苗族。  相似文献   

10.
傣泰民族多元复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民族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傣泰民族是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不断融合多种民族和多元文化形成的族群。傣泰先民固有的百越文化因素与华夏文化因素、印度文化因素、东南亚文化因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交融、整合,形成了傣泰多元复合的民族传统文化。因此,今天的傣泰民族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群体,而非种族或血缘上的族体。我们研究傣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应着重于文化因素,而不是血缘因素和与之相关的民族源流迁徙。  相似文献   

11.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从早已发现的“柳江人”化石及其他文化遗迹可以断定,壮族先民在几万年以前就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壮族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生息、演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具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意识。对壮族审美意识及特征的研究是一个有待深入的研究课题。本文拟对壮族审美的特征加以概括归纳,以便其他民族更好地了解壮族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是世界历史上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重要线路,是人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的主干道,在东西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往来、民族迁徙融合、政治军事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宁夏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考古出土的大量遗物,见证了文化交流的发达与繁荣.乐舞遗珍便是其中非常重要而又独特的种类,且显示了“声色之美,戎华兼采”的区域特色.  相似文献   

13.
人类向北美洲迁徙的考古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起源是一个世界之谜,对其起源的解释曾经有着多种假说。中俄考古发掘成果已经寻找到人类向北美洲迁徙的星星点点足迹,对这些迁徙足迹进行考古观察,证实陆桥迁移说是正确的,使对这个世界之谜的解释走出假说时代。我国是蒙古人种的起源地,东北亚高纬度地区的蒙古人种应该是从我国中纬度地区向北迁移扩散后发展形成的。从中国向楚科奇地区迁徙的主要路线有2条,第一条是内陆大河路线,第二条是海岸路线。第四纪最后冰期时期生活在楚科奇地区的人们凭借陆桥与群岛向北美洲的阿拉斯加迁徙。熟练使用火、建造房屋、缝制衣服、制造细石器工具是迁徙的技术装备。原始宗教意识也已经产生,成为迁徙时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4.
黎族女子“不落夫家”婚俗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黎族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形式中,盛行着女子婚后“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即在婚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女子重落母家,过着不受婚姻制约的自由性生活,甚至已婚女子终身保持着母系血缘氏族的隶属身份。研究近代黎族这一婚姻现象与实质,对探讨人类社会原始家庭的演变,是颇有裨益的。本文主要就本世纪五十年代黎族合亩制地区的海南岛保亭、乐  相似文献   

15.
萧栋梁 《船山学刊》2001,(3):120-123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仅中国历代政府在台湾设有行政机构,行使管辖权,而且两岸民族同源,占台湾人口98%的汉族来自祖国大陆,2%的高山族也主要来自大陆的古越人。中华儿女不仅共同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共同开发了台湾的经济,而且长期同遭屈辱,共同进行反侵略反分裂斗争,这是加强民族认同,加快祖国统一步伐的精神纽带和重要基础。一、台湾高山族主要来自祖国大陆的古越人首先,从考古发掘看,台湾高山族主要来自大陆的“古越人”。1970年台南发掘的“左镇人头骨化石”,台湾学者考证是北京人的一支,与山顶洞…  相似文献   

16.
中国边疆地区古代居民DNA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考古学研究而形成的新兴的分支学科———分子考古学,利用分子研究技术,对出土的古代可研究对象进行分子水平的分析和研究。分子考古学对解决人类的起源、迁徙,动、植物的家养与驯化过程以及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等重大考古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考古DNA实验室自1998年成立以来,先后对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南、河北、新疆、青海等地多批古代人类遗骸进行了古DNA的提取和分析,初步建立了中国边疆地区古代居民的基因库,为研究中国边疆地区古代居民的人群构成、迁徙模式、混杂程度以及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遗传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我省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黎族人口最多,据1995年的统计,已超过110万,占全省少数民族总数的93%.由于历史原因,黎族大部分聚居在琼南地区.黎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黎族地区的中学乡土史教学能否符合黎族的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应该地区历史教学的新路子,这是当前我省民族地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试就我省黎族地区乡土史教学的意义、教材改革和教学方式等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中学历史在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之外,各省、市、自治区可以自编乡土教材补充教学.”从《大纲》的精神看,乡土史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乡土史的范围或以省、或以市、自治区为界限,实际上是说,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了解一省的历史是必要的,从乡土史编写出版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看,以省为单位也是比较切合实际的.然而,从我省黎族地区来看,中学历史的乡土史教学,必须力求是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其内容必须切合本地区民族的历史.目前,编写一部切合黎族地区历史,突出其民族特色的乡土教材,在教学上是有其重大教育意义的.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可以填补历史教材中黎族史料的空白,消除黎族学生的  相似文献   

18.
火把节与"火把节文化圈"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把节起源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先民祭祀火神的“火节”,通过民族的迁徙与分化、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战争等因素,逐步扩展成我国西南地区诸多民族的一个共同的综合性节日;火把节也由一种单一的文化现象,逐渐演变成为了一定地域的共同文化节日,这正是各民族长期相融、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保山古猿化石在人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1月9日,在云南省保山市羊邑煤矿清水沟煤层中发现了古猿化石。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被有关专家认为是填补了古猿向人进化的缺环,对人类起源及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指出,保山化石的发现,弥补了禄丰古猿到元谋蝴蝶古猿演进阶段间的重大化石断缺,一方面使中、上新世古猿化石终于得以系列化,进一步证明了在云南有古猿向人发展的系统历史。另一方面保山作为云南第四个古猿化石地点,扩大了人科化石的地理分布,进一步表明云南无愧于“古猿、古人类化石宝库”的美喻。保山古猿化石的出土,为人类起源亚洲南部说、滇中说提供了极其有力的新证。  相似文献   

20.
一、恩格斯说:“随着人的形成,我们就进入了历史的领域。”广东地区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定于广东地区什么时候开始有人类。一九五八年,广东曲江县马坝人类头骨化石的发现,说明广东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二十至三十万年前。马坝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在我国所发现的人类化石中,仅晚于中国猿人而比丁村人、河套人为早。根据它的性质研究,可以断定它属于猿人类型的晚期或古人类型的早期。同属于选一发展阶段的人类,以及同属于这一地质年代的考古证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