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公安行政强制措施是公安机关行政管理的必要手段,在维护良好社会治安秩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立法中存在诸多缺陷,严重制约着警察依法行政的实践。因此,加强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的立法规制是完善我国公安行政强制措施制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行政诉讼中的调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炳超 《东岳论丛》2007,28(1):173-175
按照我国现行行政诉讼制度,行政诉讼是不适用调解的。但是,在行政审判实践中,“调解”却已经早已普遍存在,且行政诉讼中调解已具备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应完善相关立法,确立调解为行政诉讼结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的行政调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少如 《学术界》2007,(6):180-184
行政调解在性质上属于行政指导,应该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社会转型对作为"东方经验"之称的行政调解提出了新的挑战.总体说来,我国目前行政调解制度的规范化尚处于较低的层次.应该借鉴西方ADR中调解的经验,通过立法扩大行政调解的范围,设立专业化的行政调解机构,并完善行政调解的程序和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条明确禁止调解在行政诉讼中的适用,立法的规定与实践中行政诉讼调解的广泛应用成为我国行政审判中矛盾存在的公开秘密,带来司法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双重困惑,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提出建构我国和谐统一的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律文本中的“行政调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范围、主体、程序及效力等四个维度检视我国目前有关行政调解的立法状况,可以梳理当下行政调解范围狭窄、主体非独立性、程序匮乏及效力模糊等突出问题。行政调解具有专业性、技术性、灵活性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未来中国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中能够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行政调解的统一立法应当坚持民事纠纷与行政争议调解的二元结构模式,并注意在三调联动中实现与其他纠纷解决机制的无缝隙对接。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法院调解与域外的诉讼和解具有相同的本质,并不存在原则上的区别.对诉讼和解是否具有既判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存在差异.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只是肯定了法院调解的执行力,对法院调解是否具有既判力也是不明确的.在国外的民事诉讼理论中,对诉讼和解是否具有既判力的问题,学者们的认识并不相同.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立法精神来看,应当肯定法院调解具有既判力.与判决的既判力相比,法院调解仅具有既判力的消极作用而不具有既判力的积极作用,并且法院调解中理由的判断不能产生类似既判力的争点排除效力.  相似文献   

7.
行政立法在我国法制建设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旦行政立法有违宪违法行为发生,而又得不到及时纠正,产生的危害将是难以想象的,如2011年废止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即是一例。为了防止行政立法违宪违法情形的发生,对其进行制度上的常规监督显得尤其重要。然而,我国对于行政立法的监督存在相关监督机制不周全、监督机关的监督不作为等问题,如何完善行政立法,应当是研究者不容回避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行政纠纷因行政机关管理行为而起,行政机关有义务先行处理行政纠纷,而不应当将自己引发的纠纷全部甩手给法院,应充分利用行政调解在解决行政争议方面的优势,减轻人民法院的负担。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定,行政调解制度虽在我国遍地开花却五花八门,但无论如何都不应否定行政调解独立纠纷解决渠道的地位。另外,出于对相对人诉权的保护,调解与诉讼的衔接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可从受案范围与效力衔接两方面切入。以合理性、合法性作为行政调解与诉讼受案范围的区分标准不符合实践,而应以裁量行政行为作为调解、诉讼受案范围衔接的纽带。当事人自愿达成的调解协议,在不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具有确定力,法院应对其所涉的有效事项不再处理,巩固行政调解的成果,避免行政与司法的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9.
2007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首次在立法层面肯定了行政纠纷的调解解决制度,这一规定是针对我国转型期行政纠纷激增而作出的务实性反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同时,立法上的这种变革与我国传统行政法学理论并不一致,需要重新予以梳理,而且,该条例关于调解制度的规定也并非尽善尽美,仍有诸多地方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10.
宋建中 《理论界》2002,(6):69-70
一、行政合同的法律地位 众所周知,行政合同在大陆法系国家有较快的发展,其主要原因不仅在于实践中的广泛运用,更在于立法上有明确的规定。如德国、葡萄牙等国均在其《行政程序法》中设专章予以规定。我国的行政合同尽管运用广泛,但缺乏统一的行政合同立法,连“行政合同”一词在立法上都未明确使用过,甚至于对行政合同是否存在都有争议。典型的看法是:契约遵循着平等、自由之原则,在此基础上双方才能达成合意:而在行政合同中,行政主体与相对人是不对等关系,何来的合意呢?不难看出,当人们探讨行政合同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  相似文献   

11.
环境污染治理向来被视为公关部门的独角戏,排斥私人资本的参与。但当前公共部门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出现了资金不足、资金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引入ppp机制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选择之一。研究环境污染治理PPP机制应以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为依据,以PPP机制的原理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的特殊性为基础。处于PPP机制支配地位的是特许经营合同,其本质上是公法关系。环境污染治理PPP机制法律关系的内容涉及公共部门的权责、公共部门与私人投资主体之间的风险分担以及社会公众在该机制中的参与。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突发自然灾害频发,突发的公共危机对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的公共物品造成极大的破坏,也给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文章通过突发公共危机条件下公共物品的供求特点的变化的分析,来揭示危机对公共物品供给影响的机理,最后再此基础上提出政府主导下的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位框架下的多中心公共物品供给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刘丽珍  朱立言 《兰州学刊》2007,(8):121-124,137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审视现行公共政策,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文章从社会性别理论及相应的政策模式入手,对性别中性政策、性别平等政策、性别差异政策和社会性别意识政策一一进行了分析,指出在社会性别意识下我国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刘辉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5):37-39,107
"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愈来愈受到学界关注,"内涵、主体与发展中的问题"是研究中的焦点。这些研究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内涵的理解存在"摸着石头过河"、公民权利、政府职能和"公共性"四种观察视角,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理解存在政府、公共部门、政府主导的多中心主体、竞争的多中心主体及合作的多中心主体五种观点,对于"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问题的解读主要集中在投资的非均衡性、服务的非均衡性、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及经济发展与公共文化成长相背离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高洁 《浙江社会科学》2012,(2):146-150,160
随着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全面开展,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也亟需完善.我们选取浙江省房价收入比的一类地区与二类地区中的两个典型城市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浙江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了解情况与需求情况,分析公众对浙江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期望,并基于此提出浙江省制定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姜涛 《学术探索》2012,(5):102-105
本文通过首先对企业文化与公共雕塑艺术之间的相关概念及功能的探讨,进而分析企业公共雕塑艺术的主要文化特征,最后阐述企业公共雕塑艺术是企业文化的物化,企业公共雕塑作为一项设计活动是企业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  相似文献   

17.
通过综合运用语料库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考察国内科学工作者、媒体从业者、转基因领域从业者及公司、普通民众等各方对转基因问题的观点,前三个群体都是主流媒体中的信息生产者,而普通民众则往往只是信息消费者;前三个群体对待转基因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支持,且经常相互转述,呼应彼此的言论、观点,普通民众的观点则鲜有引述,即便有也被描述为无知、无主见、易受影响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数量激增,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导管理的形势愈发严峻,政府公信力和号召力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效果做进一步的评估研究,可以有效衡量政府相关部门对此次舆情的引导状况,对明确未来引导干预的相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效果的影响要素,从信息发布效果、网络谣言控制效果、事件处置效果、网民引导效果四个方面构建了舆情引导干预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了指标体系各个指标的影响权重。研究结果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干预效果评估及科学引导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群体心理是舆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相关群体心理理论的回顾和梳理,分析舆情产生的群体心理机制,从而借鉴群体心理理论对舆情问题进行研究,在舆情处理过程中遵循群体心理规律以疏导舆情。  相似文献   

20.
塑造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行为对象是城市中的人,行为主体则是城市。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对城市的文明和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并在我们的生活中越发突出和重要,因此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将是今后环境设计的关键和重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