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云南起义爆发时,黎元洪是被袁世凯软禁在北京城中的政治俘虏。护国运动的早期酝酿以孙中山为领袖的中华革命党为主,云南起义反袁,又主要是中华革命党成员的中下级军官联合上级军官中的同盟会员、国民党员经过长期组织发动的结果,护国军政府的政治方向、军事计划和政府组织则由梁启超、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人掌  相似文献   

2.
中华革命党从诞生的时候起,就颇遭时人非议。今人论及,尚多认为它只是一个“服从个人的、狭隘的革命小团体”,具有“严重的宗派性”。领导了一场伟大革命的孙中山为什么要组建一个具有“严重宗派性”的小团体?中华革命党有别于同盟会、民  相似文献   

3.
<正> 一九一四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但在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曾试图改组兴中会为“中华革命军”、改组中国同盟会为“中华革命党”,则甚少为一般学者所论及,或虽论及而语焉不详。笔者认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进行改组革命团体的这两次尝试,反映了他领导的革命力量在反清革命时期所遇到的困难、阻力和矛盾,以及为克服这些消极因素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初期民主革命运动的曲折发展过程。因此,这个问题理应引起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史研究者的重视。本文拟先就其中的第一次尝试,即孙中山改组兴中会为中华革命军的思想动机、基本事实过程及其有关背景,作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旗手,是具有世界声望的一代伟人;黄兴长期以来作为孙中山的助手,追随孙中山,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为创立民国的斗争中以及民国建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孙黄”并称,成为美谈。然而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逃亡日本,围绕着“宋案”处理、对二次革命失败原因的追究以及中华革命党的成  相似文献   

5.
一 1913年讨袁的“二次革命”失败以后,流亡在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谈及将来事业,意见分歧,或缄口不谈革命,或期革命以十年,种种灰心,互相诟谇。”而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孙中山,则表示要以“以前反对君主专制之决心”继续进行革命,因而极力“主张急进,约束前人,激励后进,重新发起中华革命党。……协力同心共图三次革命。”于是,1914年7月中华革命党便在日本正式成立,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宗旨,在艰难困苦中,继续坚持组织讨袁的斗争。为此,孙中山曾派人先后在东北、山东、广东、浙江、上海等  相似文献   

6.
二次革命失败后,为扫除专制,重建民国,孙中山在日本创建了中华革命党。为了增强该党战斗力,孙中山将凝聚其精英治国理念的五权宪法引入了中华革命党的组织架构,希望以此提高党员素质,增加党员实行五权政治的经验。进而,通过修改革命程序论,孙中山以党权取代军权,并将其作为统领民众进行民主建设的主导力量写进党章。与辛亥革命前的有关思想相比,孙中山此时初步形成了以党建国的民主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7.
一九一四年七月,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党纲规定:“本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三民主义变成了二民主义,民族主义旗帜收卷起来了,直到一九一九年十月中国国民党成立,它才被重新展开。本文试图对此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认为“党本来是人治,不是法治”。这一治党思想从中华革命党创建到中国国民党改组,甚至直至孙中山去世,虽然中间经历几多形式变化,但一直贯彻始终。它以“党魁独裁,服从个人”为中心内容,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做保障安排,努力探索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革命政党的建设道路。尽管这套党建原则和具体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对中国现代政党的内部建设却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其美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辛亥革命的准备与发动,他是上海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上海光复,被推为都督;二是在孙中山领导下,参加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支持孙中山重整革命组织,出任中华革命党总务部长,成为孙中山最忠实的助手,实际领导了中华革命党在国内的讨袁斗争,终遭袁世凯暗杀。然而对这样一位将最后一滴鲜血贡献给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的革命志士,某些亲历者和后世评论家对他的事功总有这样那样的说法,1986年湖州召开的“纪念陈英士先生殉难70周年学术讨论会”对此已作了澄清,同年广东召…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先后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等几个资产阶级政党,为建立和捍卫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而呕心沥血、奋斗终身。本文试就国民党的改组及其历史必然性来揭示孙中山的党务工作,并进而揭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民主共和而奋斗的历史发展轨迹。 一、“遥遥前路,罔知所届”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的。 早在1905年,孙中山即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鉴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险恶,同盟会采取秘密结党的形式,入会者均须宣誓,誓词是:“当天发誓,驱除鞑  相似文献   

11.
论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孙中山先生自建立同盟会始,就规定该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称这个宗旨为“今日革命之经纶暨将来治国之大本”.不久,他又将这个“大本”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以党建国、以党治国思想的概括.为了实现以党建国、以党治国,他设计了著名的“三序方略”,规定了以党建国和治国的时间和方法.从同盟会时代的革命方略,到中华革命党的章程和中国国民党的《建国方略》,孙中山都把从军法之治开始到约法之治结束这段时间称为革命时期.他又将革命时期,视为建国时期.建国结束后,即进入治国时期.也就是说,他主张军政、训政时期是以党建国,宪政时期是以党治国.方略规定在建国时期,党的责任是: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的建党活动经历着由兴中会到中国同盟会,由中国国民党到中华革命党再到国民党的曲折发展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孙中山尝试着进行对西方政党的移植与本土化政党的建构,以图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建构.  相似文献   

13.
论孙中山与近代福建资产阶级革命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党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孙中山的不懈努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形成前后,不少地方革命党派或团体在各自形成和发展的不同过程中与孙中山的关系却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本文以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阶段,孙中山与福建革命党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往来为线索,对孙中山与福建革命党的双边关系问题作一论述。一福建革命党最早的代表人物是杨衢云。  相似文献   

14.
<正> 辛亥革命时期,香港被称为“革命党对内活动之策源地”和“清季西南各省革命军之大本营”。这说明香港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事业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孙中山为什么选择香港作为开拓革命事业的“策源地”和“大本营”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下列四点原因。  相似文献   

15.
建立革命的政党,为创建、捍卫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斗争,是孙中山毕生努力的方向。孙中山建党事业是他伟大革命事业的重要部份,他的建党思想也是他伟大思想的重要部份。 中华革命党组建时期的建党思想包含着对同盟会、民初国民党历史经验的总结,同时也影响了以后的中国国民党,在孙中山建党思想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正> 根据中华革命党“革命方略”的政治构想,建立本党执政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是孙中山为首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在护法运动中确立的实质性目标.1921—1922年“二次护法”期间,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仿照辛亥革命时期创立南京临时政府的先例,在广州组建“中华民国政府”.为了表明推翻北洋政府、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心,孙中山等人将自己组建的新政权称为“正式政府”.广州“正式政府”的政策和成就,充分显示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以后,旧民主主义革命在反对列强、反对封建势力、争取民主政治的进程中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政治水平,并为日后国民党走上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新路铺垫前进的基石,也为后人评估五四运动以后复苏延续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际能量与局限留下了典型分折的素材.  相似文献   

17.
卖国贼袁世凯继窃夺辛亥革命成果之后,又镇压了“二次革命”,然后逐步爬上了“洪宪皇帝”的宝座,终于在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宣布复辟君主专制,彻底毁弃民国。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鉴于“二次革命”中国民党涣散软弱,遂另组中华革命党,“必以前此反对君主专制之决心”,“扫除独夫凶焰”,为推翻“专制魔王”袁世凯、重建民国而不懈地斗争。一九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爆发了护国运动,经过五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埋葬了袁氏王朝,使中华民国得以复生。  相似文献   

18.
贾熟村 《云梦学刊》2013,34(1):48-53
唐绍仪集团多数生长在沿海,接触洋务较早,在洋务方面有不少贡献。唐绍仪本人,留学美国,与袁世凯为密友,曾担任总理。后与袁政见不同,转而拥护孙中山,参加反袁护国。后又不同意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唐绍仪一生多变.很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9.
试论孙中山的政党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曾提倡政党政治。但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使孙中山政党观发生变化,转而主张建设革命党并付诸实践。革命党政治的实质即是以党建国,以党治国,一党治国。在近代中国,这种革命党政治,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如果缺乏有效的制衡与监督机制,就有可能演变为一党专制,一党独裁。  相似文献   

20.
袁世凯自从窃据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便处心积虑地篡夺革命成果,实行专制独裁。一九一三年,南方六省发动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加紧了恢复帝制的步伐,至一九一五年秋冬,先后发起筹安会和举行登基大典,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于是一场反对复辟帝制,维护民国国体的“护国战争”爆发了。护国战争始起于云南,先后波及贵州、四川、湖南、广西等省。本文仪就护国战争在湖南湘西战场上的情况作一点浅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