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优美的,但这些人物所展示的情爱世界却大都是悲剧性的.这些悲剧性的产生,有社会大环境及自然环境的恶劣,封建礼教及旧制度、旧社会陈规陋习的束缚及毒害,也有与青楼女子之间的产生了真正的爱却不能持久,还有不凑巧或因人去世而好梦难圆的悲剧.与中国古典爱情悲剧相比较,沈从文笔下的爱情悲剧有着更加宽广的外延和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不加入任何党派团体的自由主义者,沈从文的创作历程、生命历验都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命运息息相关;他与主流话语疏离的边缘姿态使沈从文的创作成为与新文学运动、革命文学相异的另类写作,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民间写作。沈从文的一生从开始写作到最后搁笔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作家命运的真实缩影,具有典型意义。沈从文作品在对平凡乡村生活的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对千年不变的生存方式的隐在思考,既有着对生命庄严和美丽的感慨,也有着对愚昧、静止背后的隐痛和担忧。到底是用传统文化来救弊现代理性,还是用现代文明来纠偏乡村的野蛮愚钝,这是沈从文没有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的民族道德重建中需要理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凡涉足沈从文研究的人,对金介甫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当年向世界开放的窗口重启,最初从西方吹进来的文化信息中就有他对沈从文的研究成果.他的本名叫杰弗里·卡罗尔·金克莱(Jeffrey Carroll Kinkley),金介甫是他的汉名.他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东亚历史与语言的博士,现为美圣约翰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教授和哥伦比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室兼职研究员.曾任哈佛大学历史学讲师,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这里介绍的译自他的博士论文《沈从文的共和理想》的第五章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七节.沈从文在国内也常常遭人误解,一个异国人来谈论他,也难免有所隔膜.然而他毕竟来自另一路数,介绍过来,或能给人一、二启示.  相似文献   

4.
<正> 沈从文的沉浮是耐人寻味的.活跃——沉默——再活跃,给文学的现代史勾画出一个硕大的问号.令人困感的是作家的自我感觉,他对自己不同时期的作品,竟然都有着“一份淡淡的孤独悲哀,”而觉着“十分离奇”.于是沈从文沉重地感叹着:“虽十分认真写了许多作品,它的得失成毁都还缺少应有理解.”他说这些话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沈从文热”正从国外卷向国内,业已蔚为大观.作家的感慨发人深思,无疑暗示着在较多的文章中,仍潜伏着历史存在的思维定势.习惯用研究过鲁迅(或茅盾、巴  相似文献   

5.
<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中的审美理想,但由于现实社会人生的复杂,是一种动态结构,从而导致生命形式进入一种难以定向、无从把握的向度.沈从文小说对人性描写的深度也由此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祖籍家世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正> 随着沈从文作品研究的扩展和深入,人们对于形成沈从文思想艺术特色的因素,从各方面加以探求和追溯.因此,沈从文先生祖籍家世的情况自然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但是,这方面的资料却极为缺乏,仅在《从文自传》里有一些零星记载.这些记载涉及而有限,又难以联缀;加之沈从文先生的亲朋大都作古,以致今天沈从文先生家乡的老一辈人也无法勾勒出它的轮廓.笔者为填补此空白对沈从文先生的祖籍家世做了近一年的调查考证,现将所得,撰之成文.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不是基督徒,但他与《圣经》有不解之缘。上世纪20年代初他在北京寻找文学理想的那段艰难时光中最常阅读的两部书就是《史记》与《圣经》。那段时间的创作中,除直接以教会经历为题材的《蒙恩的孩子》等作品外,《月下》、《神巫之爱》等作品中也不乏基督教的祷词和喻象。沈从文1929年创作的《媚金·豹子与那羊》(以下简称《媚金》)与其他的苗族传奇一样,被人读解为“一对青年为了浪漫的爱情而牺牲的故事,颂扬了他们的坚贞不渝。”[1]沈从文生前曾多次感慨自己小说的不被人所理解:“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  相似文献   

8.
<正> 从慕尼黑搬来西雅图不久,第一次去华盛顿大学的东亚图书馆阅览室,兴冲冲翻开中文报纸,万没料到,赫然入目的竟是沈从文先生过世的消息.时间除了伤感,还有更深的遗憾.那末,近期内中国人是不可能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了.且不管这奖究竟代表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就算是“民族虚荣心”作祟吧.至少我认为,沈从文是目前唯一的中国作家,如果得着这个奖,是因为他的作品,而不是出于任何有或没有的政治因素.第一帖:德国的“沈迷”1987年初见到翻译《边城》与《小说选》的德籍汉学家吴素乐女士(Ursula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曾宣称,他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建造一座小庙,把人的天性供奉其间。而男女两性之爱,作为人性中最原始最深沉的质核,自然也就成了他视点的中心,创作的原动力,观照社会、反思历史、找寻人生真谛的基点。与情爱世界大观园的伟大建筑师曹雪芹一样,沈从文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也建造了两幢颇有特色的情爱大厦,一幢就是根丝坚固,依附着自然山水,颇有点古色古香的乡村情爱大厦,一幢就是根基浅显,耸立在喧闹的文明社会中的都市情爱大厦。沈从文在建构他的情爱艺术世界之时,既有“生命重造的快乐”,也有深味人性沦丧的悲哀,既有神已解体,因而“大多数人的生命如一堆牛粪,在无热无光中慢慢燃烧”的深沉感慨,也有希冀用雄强、犷  相似文献   

10.
自我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先生去世了.他勤奋笔耕一生,写出了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和数十万字的文物研究著作,给我们留下了长期受益的宝贵财富.他纯真朴实、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热爱生活、执着追求,潜心创造;他豁达大度、忘我无私,人格崇高.他的事业和精神永垂不朽.沈从文先生于一九八八年五月十日逝世,本刊特发他的《自我评述》、《给文昌阁小学校长的信》,谈《楚文物展览》和自订的《年表》,以兹表达我们对他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改行,是沈从文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沈从文从事文学创作25年左右,从事文物考古却有40年左右。如何估价后40年,也是沈从文研究中回避不了的问题。应该承认,沈从文必有政治的原因,同时,其个人的兴趣爱好因素、“人弃我取”的择业思想,也应给予充分重视,否则将难以正确估价沈从文后40年的工作和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2.
从水之原始意象看沈从文创作的"水"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沈从文作品中心灵外化且有丰富内涵的情结.他的"水"情结与水的原始意象有内在联系,水传达孤独、隔阻、忧郁这一意象与沈从文孤独忧郁的情感相对应,这与作品中传达的孤独感和悲剧性相吻合.水的另一原始意象--女性,也与沈从文创作的女性化倾向相关.  相似文献   

13.
<正> 沈从文研究室将近年来我校师生公开发表的研究沈从文的一部分论文,收集起来,出一个集子,作为一项成果,我想是有意义的.这意义,一则表明,沈从文研究在我们这块学术空气尚嫌稀薄而又异常空阔的园地,居然也开展起来了,这不是也有一点“破天荒”的味道吗?“天荒”既破,就可以进一步耕耘了.二则表明,我们这里确有一批诚实的劳动者,他们虽不受雇于人,决无“生计”问题,但出于对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也颇能“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长时间以来,他们在超负荷的教学重压之下,几乎无暇顾及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沈从文是一位在学术上有突出建树的学者.但他后半生所从事的学术研究迄今未见有人系统地介绍过、宣传过、研究过,甚至连他的学术著作也因印数不多、流传不广,知之者甚少.为了全面认识和评价沈从文,本文试对沈先生在学术史上的贡献作一疏理,以引起学术界在这方面对沈从文的重视.一、沈从文的学术根底沈从文先生仅受过小学教育,但生前却是国籍笔会北京分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历史学会会员,既是杰出的文学家,又是杰出的学者.沈先生为什么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能成为大学问家,他的学术根底是怎样形成的?总起来看,沈先生的学术根底与他的刻苦自学精神分不开,和他所经历的客观环境分不开.  相似文献   

15.
论沈从文与楚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现在,许多人终于认定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特异的作家了.一些研究者对其特异性由来的探索已进入“文化寻根”的领域,这无疑是一种深入.如果说,对于有些过早或蓄意与故乡关系剥离的作家研究可淡化对其乡土历史文化考察,那么,对于二十岁前,一直在辰沅间游荡的沈从文来说,对于他所处那个被文化社会学家称之为“有情世界”里的文化追索,则必不可少.因为那是构成他深层文化秉赋或曰文化情结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凤凰出了个沈从文!这事我知道得很早,但见到沈先生却很迟.在相当长的一段年月里,他曾使我暗中引以为荣或引以为辱.我父亲是个当兵的,抗日战争结束后回到凤凰.不知他从哪里学来一套读书法,一次向我传授说,读书可先博览,终归应读专集.读谁的?他不说要读他平日圈圈点点的《曾文正公家书》和《孙子兵法》,却说可读鲁迅或沈从文的,并告诉我沈从文是住在东门外大街上那位沈瞎子伯伯的老弟.  相似文献   

17.
<正> 一九八一年九月十日秦牧先生在《羊城晚报》上发表了一篇大文:《人和事小品》,共三则,第一则为:《海外的沈从文热》。在这一则里介绍了海外研究沈从文的种种盛况。他写道:“海外现在流行着一股沈从文热,欧美好些国家,风起云涌似的,有好些文学爱好者都在研究我国作家沈从文。在美国,有四人因研究沈从文获得博士学位,有三十多人获得硕士学位。哈佛大学有一个文学博士写了长达五百多页的有关研究沈从文的专著。在法国,巴黎大学甚至作出了这样的规定:凡是要投考‘终身中学中文教员’的,都要读四本中国文学书,其中必须有一本是沈从文写的”。接着秦先生还谈及了香  相似文献   

18.
<正> 沈从文走上文坛,并不是一心要做个描写爱情圣子,他一心所想是建构一座神殿,这神殿供奉着“人性”.“人性”.自此成了沈从文心目中评判事物美丑、道德善恶的一把标尺.而男女两性之爱,这“人性”中最原始最深沉的质核,自然也成为沈从文的审美领域,成为他观照社会,反思历史,找寻生命的真谛.为此,他建构起两座颇具特色的情爱艺术大厦,融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既有“生命重造的快乐”,也有深味人性沦丧的悲哀,既有对“大多数人的生命如一堆牛粪在无热无光中慢慢燃烧”的深沉感概.也有希冀用雄强犷悍的蛮野气质当作火炬来引燃整个民族青春火焰的不舍追求,涉足沈从文的情爱艺术世界.我们可以体味作家的良苦用心,理解其对于人类智慧美丽永远的倾心和对于虚伪、堕落的上流社会极端赠恶的感情.体味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沈从文是怎样将爱作为他观照历史化的聚光点,从生命的审美高度给予爱以艺术描绘.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明确其思想与创作的“现代性”或“反现代性”却是沈从文研究的一大难题。从时间的角度以及沈从文的风景描写与“风景中的人”三个方面来看,沈从文具有“现代性”与“反现代性”并行的独特魅力。“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矛盾两极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形成了极强的艺术与思想张力,这种张力来自于艺术领域的不二法则——真实,也造就了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和耀眼。童庆炳先生倡导的“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可以作为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切实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正> 沈从文先先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和物质文化史专家,是一位内涵丰富、深情而又深刻的哲人.他的成就和人格是不朽的.应该让更多的当代人和后代人理解沈从文先生,从他那里受到教益.我们这所地处湘西,曾蒙受沈先生关切的吉首大学,有义务在学习、理解、宣传沈从文先生方面尽力作出更多的有益的工作,为此,特约请海内外深知沈先生的亲友和学者撰文纪念,编辑了这本《长河不尽流——怀念沈从文先生》.全书的组稿、编辑工作由沈从文研究室刘一友和向成国两位同志主持;参加组稿、编辑工作的还有沈从文研究室的孙韬龙、叶德政、张永中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