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法论问题是理论语言学中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学员们学习起来往往感到不好懂,难掌握。本文就两个基本的涉及全局的方法论问题,联系具体事例进行分析阐述,以帮助学员们理解运用。1.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观念本世纪初期,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在其名著现代语言学奠基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区分了“共时”和“历时”这一对重要概念,提出语言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可以对语言开展共时研究,也可以开展历时研究,并且主张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是描写共时的语言现象。语言是一个结构系统,语言系统是不断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甲骨文农作物“稻”“黍”“来(Lai)”“Yi”“Da”等字着重就甲、金文直至隶、楷,参照传世文献进行了共时的、历时的综合分析,理清它们的演变情况,作出新的考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甲骨文农作物“稻”、“黍”、“来”、“■”、“■”等字着重就甲、金文直至隶、楷,参照传世文献进行了共时的、历时的综合分析,理 清它们的演变情况,作出新的考定。  相似文献   

4.
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分析了古汉语中指示代词"底"演化为现代汉语中"的"的过程,以及古英语中"pe"演化为现代英语中"tht"的过程,对二者的语法化过程进行了比较,指出二者语法化程度的异同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专书语言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基石.共时专书语言研究可描写出断代语言的全貌,历时专书语言研究可反映语言的历史发展.共时专书语言研究和历时专书语言研究综合起来可建构以个体独立的专书为点、以同一时代的专书为纬、以同一地域时代连续的专书为经的立体专书语言研究网络系统.专书语言研究要重视语言现象的“大同”,挖掘其“小异”,不能以语言的“主体”代替“全体”.专书语言研究的必备条件是:穷尽性描写,定量定性分析,比较互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历时和共时两大视角出发,对汉语语法学界关于非表实量的“个“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述评。共时平面的述评是本文的重点,分别从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领域对相关成果进行了整理和评论。  相似文献   

7.
“语法”一词一般指规范语法,限于语言学范围;其实还有历史语法、比较语法、转换生成语法等,还可以有“错误语法”;而且“语法”、“句法”也不限于讲语言现象,可以涉及思想模式及类似语法的结构关系。本文拟对语言及思想中的一种现象试作探索,姑称之为“歧义语法”小引,并不是专论语言学问题。 端一碗饭放在一个小娃娃面前,问她这是什么。她说:“碗”这不错。她说:“  相似文献   

8.
上古汉语中分别存在多个表示“俘获”、“战胜”意义的同义词语,它们有一系列的差异特征。通过对这些同义词组的辨析说明:断代同义词研究一定要注意材料的全面性与差异性;要注意共时与历时的结合;同义词的共时差别特征呈现多元化,但某些特征较为突出;同义词组的历时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南”字进行了溯源和横向研究。从整体上看,本文基本理清了“南”字的历史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与“南”字有关的一些文化现象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我的研究方向是方言学与音韵学,所以我只能讲一点本行的内容。一、历时与共时的结合语言的共时与历时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棵树,从小到大是历时的生长过程,树干的每一个横截面就是一个共时平面。没有共时平面的详尽研究,就不可能知道演变的历时过程,所以,从索绪尔以后,语言研究的兴趣转向共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一个世纪以来的共时研究,已经为历时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可能。近些年来,西方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与流派,显示了语言学家们对历时研究的注重。其中特别要提到的是拉波夫、王士元等人的音变理论对中国音韵学与方言学的影响。这些…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北京话的变调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总结归纳为语音变调、音系变调和语法变调三种类型,并对它们的形成过程和机制进行了探讨,从中可以看出北京话的变调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的原因而形成的复杂的组合体,构成了变调的序列。并试图对其形成原因进行解释。作为共时音变的变调现象,有的是共时层面上的语音之间相互影响所致,有的是语音历时演变遗留下的痕迹,还有的是为了一定的语法作用而使用的手段,表现出变调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同心县位于兰银官话和中原官话的过渡地带,人口近28万,80%以上为回族。境内方言有三片:北片话属兰银官话,南片话、下马关话属中原官话。各片内部回、汉民话均有差异。回民话在语法方面既显示出与甘肃、青海、新疆的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语方言诸多的一致——如宾语、状语的位置,“给、把、是”的用法;也显示出上承近代汉语语法的发展关系——如趋向动词“起去”的留存,助词“着”、语气词“哩、哪”的用法。本文介绍以县城话为代表的同心北片回民话的语法特点和一些虚词的用法,旨在为汉语共时和历时的比较研究提供些许有用的语料。例句下有浪线“﹏”者是阿拉伯、波斯等语言的借词。  相似文献   

13.
“者”的语法功能及其历史演变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借助谓词隐含的观念,证明所谓自指的“者”和转指的“者”可以联系起来,用一种统一的理论来解释其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作者还从句法结构的转换和生成的角度,考究“者”表示提顿语气这种表达功能的结构理据,并简要地勾画了“所”和“者”语法功能消长的历程,揭示了“者”实现提取宾语功能的两种语法机制。在此基础上,从深层次的语法功能上证明近代汉语“底”来自“者”的可能性,描写并解释了近代汉语同位性偏正结构的历史来源。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偏正式“名·动”复合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偏正式名.动(NV)复合词中的名可以表比喻、处所、时间、工具方式、原因、结果,据此可将偏正式名.动复合词分为不同的类型。对《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常用词词频词典》、《现代汉语双序词语汇编》等3部辞书的穷尽统计表明,各类偏正式名.动复合词的数量多寡不一。要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必须从共时与历时两个角度入手:历时上的原因主要是句式的分化作用,而共时上的原因则表现在音节限制和N的选择以及同构歧义上。历代偏正式名.动复合词之所以有不少传承至现代汉语,原因在于它们被高频使用着。动词性偏正式名.动复合词数量多于名词性主要源于动词的指称化。  相似文献   

15.
动词在古汉语词类系统及词汇系统中均居重要地位,但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相关研究却比较冷清,研究成果亦比较有限。近20年来随着动词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成果也明显增多。从研究对象看,这些研究可大别为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两种,前者又有专书研究和共时断代研究的不同,后者则有通史式演变研究和断代式演变研究两种。其中专书研究成果最为突出,但断代研究还有许多空白,亟待加强。从研究内容看,或侧重语法研究,或侧重语义研究,或两者并行。从研究方法看,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等均已开始被有效地应用。同时,引入现代语言学理论全方位地研究古汉语动词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如运用语义场理论研究动词类聚和运用配价理论研究动词组合就是其代表。  相似文献   

16.
当前对他的语法化研究普遍集中在其语法意义获得的过程,对其变异动因、认知理据等问题却鲜有考察。而从其变异机制和代词类型学特征来解析,他的语法化不仅遵循了第三人称语法化的普遍规律,符合语言变化中的相似性原则,而且还融入了中国文化特征,从而构成其在共时平面上语用意义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持续体标记的形成,是一个动词进行系列语法化的过程。本文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重点考察了汉语南北方言表持续体标记的本字和南北差异的成因,认为造成持续体标记南北不同的原因是:动词“到”虚化作动词趋向补语的时问(两汉)早于动词“着”虚化作动词趋向补语的时间(魏晋南北朝),因此体标记“到”早于“着”产生,而南方方言代表了较早的汉语方言层次。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探讨空间范畴对汉语时间表述的影响,汉语中大量表示时间的词语都来源于空间概念:从历时角度来看,汉语里的一些时间词,如“最近”、“马上”等,都来源于表空间范畴的方位短语,经过一个语法化的过程,最后变成表时间范畴的词;从共时角度来看,“前”、“后”、“上”、“下”等方位词,在现代汉语中既可表空间范畴,也可表时间范畴.  相似文献   

19.
“所”字语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字语法研究吴正中,李清“所”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用得非常特殊而又活跃的词,使用频率之高,词法句法之复杂,都是首屈一指的。前贤论述,宏观者居多;时人解析,多伤琐碎。笔者宗“闻者补之”、“讹者绳之”之旨,拾遗补缺,纠偏救弊,对“所”字之语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汉语意合语法”批判金立鑫汉语语法的特殊性曾经被一些学者提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其中之一就是强调汉语语法的“意合性”。本文就国内一些学者所强调的意合语法,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一、语法是形式之法还是意义之法?一般的语言学理论总是认为,语法学研究的总是语言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