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与父亲离婚那一年,周星驰才七岁。他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一同判给了母亲凌宝儿。在1968年的香港,一个女人带着三个孩子讨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为了维持生活,凌宝儿一个人打了两份工。令她欣慰的是,孩子们都特别乖巧懂事。尤其是周星驰,成绩十分优秀,最得凌宝儿钟爱。只有一件事,让凌宝儿烦心。  相似文献   

2.
父亲对儿子的思念与日俱增,为了省钱,他把一支烟分成两次抽,抽到一半就掐灭,下次再接着抽,这样一包烟就变成了两包。母亲走得早,她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参加了抗日战争,打过鬼子,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奉命潜入上海,打入了一个国民党特务机构,秘密从事情报工作,直到迎来全国解放。文革开始后,父亲三天两头被人传去问  相似文献   

3.
母亲走得早,她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参加过抗日战争,打过鬼子;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奉命潜入上海,打人了一个国民党特务机构,秘密从事情报工作,直到迎来全国解放。“文革”开始后。父亲三天两头被人传去问话,要他彻底交代历史问题。那是一段朝不保夕的日子,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相似文献   

4.
钱国宏 《老年世界》2010,(18):26-26
在我的藏品中,有一样“镇箱之宝”,那是父亲留给我的三枚解放纪念奖章。父亲是一位老兵,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曾五次负伤。多年的戎马生涯后,解甲归田带给父亲的不是安逸,而是无尽的思念,思念往昔的岁月,思念同生共死的战友。而思念的载体之一,便是战火中仅存下来的三枚解放纪念奖章。这三枚解放纪念奖章分别是:“华北解放纪念章”、  相似文献   

5.
阿宏 《老人天地》2010,(10):41-41
在我的藏品中,有一样“镇箱之宝”,那就是父亲留给我的三枚解放纪念奖章。父亲是一位老兵,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曾5次负伤。这三枚解放纪念奖章分别是:“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  相似文献   

6.
父亲的家书     
去年元旦,我再次收到父亲的来信。那苍劲而熟悉的字体,如父亲刚毅的性格。书信的大致内容是希望我带妻儿早点回江西过春节。 父亲自小家境贫困,没上过一天学堂。年轻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大半个中国。他那双粗糙的大手挥过锄、犁过地、编过筐、扛过枪、入党时宣过誓、战场上受过伤……唯独没有拿过笔。  相似文献   

7.
燕喃 《当代老年》2009,(5):30-31
胡素梅是新蔡县河坞乡河坞村的一名普通妇女,今年59岁。1947年,她的父亲胡洁生还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在解放新蔡县城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当时的村民李梅氏将他从战场上背了出来,并请来郎中给他疗伤。在李梅氏的悉心照料下,胡洁生很快康复,他决心要报答这位“再生母亲”。  相似文献   

8.
亲谢承隆,一位老共产党员、老游击队员,终生在基层工作。工作之余,他喜欢写点诗词,抒发胸臆。到了晚年,他的这点爱好就更强烈了,如果用“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诗句来形容他的暮年壮志,倒也很是适当。父亲出身孤苦贫寒。我祖父死于敌人的枪弹之下,祖母也不幸早丧,他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辍学在家,跟随我曾祖父和叔祖父耕田度日。苦难的岁月,将父亲锻打成一条硬汉子。他渴望脱离苦海,渴望参加革命,终于盼到1949年6月桂东解放,毅然决然地加入了革命队伍。翻身的喜悦,激发着父亲的斗志。在党的领导下,他起早贪黑,不知劳累,在家乡逐村逐…  相似文献   

9.
说起公开向社会征母的事,快80岁的吴能老人感慨万分。他说,这个想法由来已久,与自己坎坷的遭遇分不开。吴能是浙江吴江人,11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后来他孤身去了上海,在木材行当学徒。全国解放前夕,他考进解放军华东军政大学,毕业时因家庭成分不好,被安排到上海青云中学教书。  相似文献   

10.
父与子     
父亲从来不大和儿子说话,从他小的时候就一直是这样。他不知道什么是和父亲撒娇,这在他的三十年经历中是没有的。父亲一直偏爱他的妹妹,他见过妹妹在父亲跟前撒娇,这在他是不可能的。他想父亲一定是恨他的,可是为什么恨他,他却不明白。在父亲  相似文献   

11.
一哲  马飞 《现代交际》2008,(7):26-26
杰斯出生在圣彼得堡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虽然父亲的薪水不低,但一家老老少少十几口人都依赖于父亲,因此,他的家庭并不富裕,虽不至于挨饿但也常常捉襟见肘。他至今都记得在他16岁生日的那天,父亲对他说了句  相似文献   

12.
少年时家贫,我只断断续续读了6年书,便跟随父亲种地糊口了。成年劳累,忍饥挨饿,苦难不堪,但却泯灭不了我对读书的向往和憧憬。父亲见我整天念叨着要读书,无奈地半是劝告半是斥责:“不是不想供你读书,而是没有钱,你就死了这份心。等来世转生到有钱人家,你再读书吧。”他说得悲凉,我听着伤心。贫苦人家,万事艰难。妈妈不无爱怜地说我:“你生在穷人家,就是穷苦的命。”但我不认命,总想着有一天要改变它。1949年,家乡解放了,我一家脱离了苦海。这年,我满怀翻身解放的喜悦,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伍后,我受到党的教育,立志为解放全中国而…  相似文献   

13.
王新民 《老年世界》2011,(11):21-23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同时也是我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十周年的光荣而自豪的时刻,抚今追昔,感慨万分!这些天,我拿出父亲留下的珍贵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八一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仔细端详,认真擦拭。随着对往事的一幕幕回忆,他老人家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崇高精神让我肃然起敬,眼睛也已渐渐模糊了……此刻,一幅中华儿女为求解放谋幸福而抛头颅洒热血、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英雄画卷仿佛展现在面前,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相似文献   

14.
父亲去世后,他就很少回家。偶尔,他也会想起那个独自在家、孤单寂寞的继母。只是,他一直不习惯与继母独处。 他6岁时,父亲和母亲离了婚,受到挫折的母亲很快就去世了。随后,父亲娶回了继母。继母比母亲年轻漂亮,更会讨好父亲。这一切让他觉得,继母就是父母离婚甚至母亲去世的罪魁祸首。因此,他对继母充满了怨恨,尽管继母一直对他很好。  相似文献   

15.
Q[案情简介]:我和丈夫离婚了,孩子归他父亲抚养。现在,孩子18岁了,父亲再婚,就把孩子赶出了家门,觉得他成人了可以不再管他了。我想问的是,他父亲的做法对不对?孩子能不能分到他父亲的房产?(天津王女士)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老年人》2005,(6)
父亲最喜欢《老年人》杂志3年前母亲去世,由于我和妻子工作都忙,不能每天陪伴父亲。接他来住,他又不习惯。父亲一人在家,甚是孤独。于是,我给他置渔具,要他外出垂钓散心;给他买棋牌,要他约人玩乐解闷;还给他订了三五种报刊,让他打发时间。父亲最喜欢的是读《老年人》杂志。他说  相似文献   

17.
父亲的泪     
父亲90岁高龄了。不知什么时候,他喜欢上了我烙的葱油饼。他说,没想到我烙的饼这么好吃,和他以前烙的饼一个样!现在,他都烙不出以前那个味儿了。父亲嚼着饼,满脸的幸福。听了父亲的话,我很欣慰也有些难过。父亲老了,可在他眼里,我永远是个孩子。  相似文献   

18.
鸣镝 《老人天地》2010,(1):14-15
在他的眼里,父亲就是一座高峰 身为著名爱国港商、全国人大常委曾宪梓的二公子,曾智雄对父亲从小就顶礼膜拜。在他的眼中,无论是经商还是从政,父亲在他面前就是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19.
何立波 《老年人》2005,(6):40-41
周佛海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臭名昭著的政客,以势利多变而著称。早年,他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后来,他投入国民党的怀抱,成为蒋介石的座上客。1938年,他追随汪精卫投日,成为汪伪政权的主要头目之一。抗战胜利后,他又背汪投蒋,成为国民党的接收大员。周佛海1897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县。父亲去世后,他随母亲回湖南沅陵老家居住。1917年,他东渡日本留学,阅读和研究了社会主义方面的书籍,思想受到感染,开始信仰共产主义。1920年暑假,他从日本回家乡探亲,滞留上海,拜访了《解放与改造》的主编张东荪。周佛海在张东荪主编…  相似文献   

20.
张婵  王冠 《现代交际》2004,(2):40-41
这孩子是个天才 刘国梁1976年出生在河南新乡,6岁的时候在父亲的启发下开始学打球。当时他的家庭条件一般,买不起好的乒乓球拍,父亲就为他做了一副木制的拍子。从父亲握着刘国梁的手教他挥动球拍的那一刻起,他就深深地迷恋上了这个白色的小精灵。邻居们常常能看见一个比乒乓球台高不了多少的男孩子,手里挥舞着自制的乒乓球拍在和他的父亲练球。刘国梁聪明,肯动脑筋,在打乒乓球方面天赋极高。不久,他和父亲在练球时就互有胜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