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王国维以来 ,悲剧说一直是红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但悲剧说对《红楼梦》的解说并不充分。文章对红楼悲剧建构轨迹的检索 ,揭示了红楼悲剧意识形成的内在线索。这一线索表明 ,悲剧说与作为文化大书的《红楼梦》之间 ,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红楼悲剧的裂隙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近年来红学界以及《红楼梦》影视传播中出现的一些观点,提出了批评,指出“无端拔高”论、“钗黛合一”论、“等量齐观”论,各自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但其实质是相同或相近的。如把错误的观点当真理。就会发生以讹传讹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的悲剧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考察:贾府的悲剧、大观园的悲剧和贾宝玉的悲剧。这三层悲剧的性质不尽相同,它们一起所形成的悲剧意蕴,表明了悲剧的普遍性质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存在着许多“矛盾”现象。20世纪以前,对于《红楼梦》中“矛盾”现象的探索,大都停留在指出“矛盾”的阶段,即使涉及“矛盾”的成因,也都认为是作者的疏漏或失误等。20世纪初至60年代以前,似乎仍然停留在前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从成书角度探讨“矛盾”现象的成因,但大都侧重于将“矛盾”的成因归结为作者没有最后修改好而留下的痕迹,或是两书合成而留下的痕迹。这从大的方面来说,仍属于作者疏漏或失误的范畴。而从多角度探讨“矛盾”现象的成因,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出路。  相似文献   

5.
关于《红楼梦》的创作主旨自古以来争议颇多,作品开篇提及的"大旨谈情"、"实录其事"最能说明《红楼梦》的创作本意,这一指导思想,一方面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社会现实;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诗缘情而发"这一创作理论的尊重,用真情实感成就了作品的永久魅力。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的主题一直是红学研究中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之一,时代更迭、观念变迁乃至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对这部传世经典的解读。但任何解读都只是对作品寓意的一种猜想,不求契合于作者原意,只求切合于文本实际。在此前提下,笔者试图运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理论对《红楼梦》重新作出解读:从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展示的只是"可能的现实"这一观点出发,《红楼梦》探讨的或者只是"可能的现实",致力于追索的是一种"现实的可能"。同时,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红楼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书中人物皆成组出现,每一组人物的相互对照中都隐含着一种可能性(人的可能亦即人生的可能)的探讨。而所有的探讨都指向一个问题——哪种可能可以摆脱人生的悲剧?结论已不得而知,但正是在这最悲哀的绝望之中寄寓着作者对人生最深沉的爱恋。  相似文献   

7.
本篇侧重论述《红楼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红楼梦》哲学是“无”的哲学,是“心”的哲学(形象性的心学),其最高的哲学境界是“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其哲学视角是“天眼”、“道眼”式的大观视角。其哲学方式是好与了、观与止、色与空、阴与阳、真与假、是与非相通为一的“不二法门”。《红楼梦》作为异端性诗化的心学,与儒、道、释相关而自成一格局。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的现实主义悲剧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艺术,以它特有的反映人生的能力和艺术感染力,取得了它在人类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红楼梦》这部十八世纪的长篇小说,把我国悲剧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它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经验,有着难以超越和永放光彩的意义。无论是普通的欣赏者,还是饱学的研究家,或是新的杰作的创造者,都能从阅读《红楼梦》中感受到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吸收到丰  相似文献   

9.
从继承、革新传统文化中悲剧意识的角度,《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红楼梦》所写“家亡人散”是对传统文化“家国同构”模式的怀疑和否定。从“屈原模式”到“贾宝玉模式”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悲剧意识的升华.《红楼梦》的恋爱悲剧模式革新了传统的以礼节情的恋爱悲剧模式.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对传统的“游”悲剧意识及天道悲剧意识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曹雪芹原著消解了传统文化对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一部展示人世间"情"与"无情"大搏斗的大书。它通过书中的人物及故事,真实、形象地展示了这一大搏斗的全过程。而"大搏斗"的最终结果却是:"情"被"无情"无情地毁灭了,人世间落得个"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相似文献   

11.
奥尔加是《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边缘人物,向来备受冷落。本文从文本和接受的角度对奥尔加的形象进行重新解读,指出,视角的不同引发出对她的形象的理解的偏差,从而生发出对于作品在"世界性"背景下时代意义的追问和探讨,探索经典重读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和古典希腊戏剧决定人物命运的两个相似而又相异的因素:天意和命运."天意"高于"人意",近于神意,是超人的,非人的意愿所能左右.此文以<三国演义>的"天意"和古典希腊戏剧和神话中的"命运"作比较,解释<三国演义>是一部有深刻意义的悲剧文学作品,即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忠"和"义"的道德原则下选择"失败".  相似文献   

13.
《吕氏春秋》2000年来被称为"杂书",人们总认为它的思想泛滥杂驳而缺乏归趣,其实,它的内容有着非常严密的内在一致性。至少在伦理道理方面,《吕氏春秋》向后人展示了一个完整的高尚而理性的人生观。"义"——行为规范是人生的基本前提:不义则无以为生;诚辱则不为乐生;辱莫大于不义。但是,吕子们的人生目标是"六欲皆得其宜"的所谓"全生",物质与精神双方面的适意才是他们的人生追求。自杀是摆脱"迫生"等悲剧状态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的服饰描写丰富多彩,曹雪芹将自己对服饰方面的独特感受倾注在小说描写的方方面面,通过服饰来展现人物性格,同时也展示了包罗万象、美轮美奂和多姿多彩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5.
李纨作为封建贵族之家的一个青春寡妇,在严酷的"存理灭欲"的封建礼制下,封建宗法社会千方百计地要把她塑造成"恪守封建礼节之完人",而李纨却自始至终燃烧着青春生命的激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情"与"礼"、"天理"与"人欲"的较量中,李纨的行为语言昭示着:正常人欲的强大力量和美好人性的不可战胜!  相似文献   

16.
论述尤金·奥尼尔坎坷的个人生活经历 ,他的悲剧审美观以及在作品《天边外》中所表现出的普通人的悲剧、爱情悲剧、家庭悲剧、社会悲剧、命运悲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不少研究者曾论及<红楼梦>中的"理家",但大多就事论事,用来为现代管理者提供参照则可,而系统阐释<红楼梦>中"理家"的内涵和功能则不足.<红楼梦>中贾府的"理家"模式属于典型的中国封建社会家族式管理,作者曹雪芹结合个人经验,生动再现和理性思考了曹家盛衰与"理家"之间的联系,相关思考在构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艺术表现作用.  相似文献   

18.
《雷雨》以错位的家庭角色的冲突为表征,从不可抗拒的命运与人的内在欲望两个方面探究了人的悲剧性存在.作品中,由周、鲁两家构成的这张命运之网有着极大的破坏性,极具毁灭性与悲剧性,这种破坏性冲突力量的形成根源于剧中人物家庭角色的错位.错位的家庭角色成为剧作组织冲突线、推动剧情向前发展以及塑造人物性格、探究人性奥秘、开掘人生悲剧性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9.
回顾葡萄牙社会的现状,哲学家JosGil分析了"非印记"的现象。"非印记"描述的是一个看上去不重视任何事情的方式,人们生活在一个好似什么都没有发生的世界里。当然,如果真的发生了社会重大事件,那么也没有人需要承担责任,没有任何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一切都可以继续,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非印记"反映的是我们想象和感知的生活与生活本身之间的断裂,也许这不仅仅是葡萄牙社会独有的异化现象,而是现代社会共有的一大问题。当这一现象产生时,任何价值重构似乎都是不可能的,因为价值重构需要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梦”字取义虚幻,比喻人生若梦,并寓有醒梦、警梦即醒世、警世之意.《好了歌》是醒世歌,《红楼梦》寓有劝惩之意,书中虚幻人物的设计和谋篇布局也都体现了警世主旨.《红楼梦》的主题既非政治主题,也非爱情主题,它的主旨是警世,《红楼梦》是警世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