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雷礼锡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5(5):88-91
<正>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实践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范畴为逻辑起点,强调美的社会性与客观性,并在20世纪末期成为中国美学的主流形态。不过,围绕实践美学所展开 相似文献
2.
刘晶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112-114
实践美学在中国的最初确立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实践美学以其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为哲学基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和生命力,从而成为中国美学界的主流美学流派。进入21世纪,在与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思潮接触的过程中,实践美学逐渐暴露出自身的一些局限,也因此受到国内一些青年学者的抨击,甚至有些人抛出实践美学终结论等等并不负责任的言论。实践美学并不是一个僵化的体系,从它产生到现在,都在与其他理论体系的接触中,不断自我超越,变得更加具有生命力。新世纪的中国美学界将呈现多元化的格局,而不断自我超越的实践美学仍将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张玉能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52-554
正当那些只破不立,贩运西方当代美学零碎的反实践美学的“学人”,偃旗息鼓,不知所向的时候,实践美学的新发展成果却层出不穷。人们可以在许多报刊杂志上看到关于实践美学新发展的专栏文章,这些文章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踏踏实实地把实践美学推进到新阶段。与此同时,人们也可以发现,有关新实践美学的论著也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4.
张玉能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4):552-554
正当那些只破不立,贩运西方当代美学零碎的反实践美学的学人,偃旗息鼓,不知所向的时候,实践美学的新发展成果却层出不穷.人们可以在许多报刊杂志上看到关于实践美学新发展的专栏文章,这些文章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踏踏实实地把实践美学推进到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张玉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1):105-109
新实践美学既要告别传统实践美学,又要告别后实践美学,走自己的路。新实践美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著对于实践概念本身进行了开掘,但是,其核心仍然是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制约着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审美活动就是在它们之中超越出来的。新实践美学要建设的是审美的家园,而不是历史的或审美的乌托邦,因为它立足于现实的实践,而不是主体间性的精神活动。新实践美学揭示了,人之所以需要美,是实践使人的需要由实用需要上升为审美需要,美是实践之中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新实践美学在运思上是回到现实的生活本身,在方法论上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元方法为基础,充分运用各种学科方法和各种具体方法,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美学为本根,综合西方美学精华的,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 相似文献
6.
7.
8.
郭玉生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5(6):11-15
新实践美学虽然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建构美学理论,但新实践美学对"实践"的态度不但没有崇拜性而且具有反恩批判精神,认为实践既具有建构功能,也具有转化和解构功能,强调了审美的自由性,阐明了审美活动的现代内涵以行使其批判社会异化的功能。新实践美学在对于马克恩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的深广开(?)之中,把当代西方人文科学思想从实践的角度吸收到美学中,扩大了阐释阈限,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9.
薛晓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4):147-152
苏联哲学史研究专家阿尔森·古留加在《康德传》中指出:“哲学家一生的标志就是他的那些著作,而哲学家生活中的那些最激动人心的事件就是他的思想。”20世纪90年代末,范曾先生先后撰写了《老庄心解》、《庄子显灵记》、《大丈夫之词》等著作,2004年相继出版,图书在短时间里不断再版,在知识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老庄心解》等著作一直雄踞西单图书大厦图书销售排行榜前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新实践美学如何向纵深发展——张玉能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实践美学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至今大约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实践美学的确立时期(20世纪50~60年代).这一时期的实践美学主要的成就在于初步形成了美学体系的框架,树立了最关键的美学命题,在美学大讨论中脱颖而出.第二个阶段是实践美学的巩固发展时期(20世纪80~90年代).在这个时期,随着中国哲学界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深入讨论和研究,实践美学的研究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当代美学的主导潮流.第三个阶段是实践美学的创新时期即新实践美学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由于西方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想、观点、方法涌进中国,逐渐形成了一股超越实践美学的后实践美学流派.面对着这股潮流,一些坚定主张实践美学的美学家,一方面应对后实践美学的挑战,另一方面调整实践美学的体系,努力完善、深化、修正实践美学的体系,出现了一股实践美学的创新热潮,产生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以实践美学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历程表明:(1)马克思主义学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根本保证;(2)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丰厚基础,离开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传统美学的根基,中国当代美学既不可能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的美学,也不可能发展成为真正当代的美学以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3)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西方美学的引进和中西美学的融会贯通;(4)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相似文献
11.
刘振强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64-6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人民政协工作的实际情况,围绕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职能、主题、自身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理论探索,确立了人民政协的理论体系,丰富了人民政协的理论来源.准确定位人民政协的性质,明确提出了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拓宽了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发展了人民政协的工作原则,不断明确了人民政协的任... 相似文献
12.
牛卫东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0-112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域历史文化研究逐渐兴盛,出现了众多成果,其中大多属于地方文化史通论研究,如对地方文化史、文学史、美术史的勾勒,对历史名人、民俗资料的汇集整理。这些宏观的"梳理"式研究理清了地域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面貌,明确了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中的基本 相似文献
13.
邹其昌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35-38
面对当代中国美学抉择的严重困境,认为应从“人生”(实践)的维度建构当代美学,即“人生美学”或“新实践美学”。这既是历史的必然,是对中国传统人生美学的发展,同时更是现实的要求。为此,着重从对“实践”的理解、以及与“人生”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建构“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的必然性及其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面对当代中国美学抉择的严重困境,认为应从“人生”(实践)的维度建构当代美学,即“人生美学”或“新实践美学”。这既是历史的必然,是对中国传统人生美学的发展,同时更是现实的要求。为此,着重从对“实践”的理解、以及与“人生”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建构“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的必然性及其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张弓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100-103
蒋孔阳力图消解、突破西方形而上学主客二分思维方式,以全球化的视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中国传统美学、西方美学,创造性地提出了“美在创造中”、“人是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美是自由的形象”等命题,对美的本质以及美的规律、美感、审美范畴等美学基本问题作出了系统的阐释,有力地推动了美学学科基础研究的现代进程,为新实践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李志宏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118-124
新实践美学和实践美学的审美发生理论都是以哲学方法取代科学实证方法,消解了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指导意义;都违反了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以意识性的哲学概念为物质性的审美发生的原点;都将现代人类的知觉混同于动物的知觉,不能解释为审美所必需的形式知觉力的发生和作用.认知科学美学认为:审美发生要以人类智能的高水平发展为物质基础;以现代人类特有的形式知觉力的形成为决定性的主体条件.审美情感、审美价值、审美属性都依据这一条件而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篆刻艺术,经历了秦汉、明清两次高峰期,延续至20世纪后期,又掀起了一次高潮。80年代,适逢改革开放的社会大气候,当代印人与当代篆刻拥有了良好、宽松的生存土壤和发展契机;90年代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汇与撞击,使当代印人站在更广阔、更理性的视角上对当代篆刻作出了多维的思考。当代印人队伍规模的扩张,印学思想与观念的活跃。流派的淡弱与风格的多样,印学社团的林立,展览比赛的此起彼伏等等,皆表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然而,进入21世纪后,整个中国印坛开始寂静下来,更多的印人们从狂热、张扬的状态中回归到了平常心态,冷静、理性地思考什么是篆刻艺术的本质,什么是篆刻艺术的传统,什么是篆刻艺术的经典。最近,读了《中国篆刻百家·王树堂卷》后,我对此认识进一步加深了。 相似文献
18.
19.
谈菁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4):23-25
为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提出了“回到马克思”的口号。按照这一口号提出者的初衷,“回到马克思”就是要破除教条主义的束缚,回到马克思文本的原初语境,用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视界,重新廓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20.
张尔升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4(4):599-600
价值理论的研究是我国经济学界集中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随着对市场经济研究的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使人们对价值创造的源泉有不同的看法,由此产生争论和分歧,它自然会引起更多的经济学家和理论工作者在这一领域配置更多的资源,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掀起一股劳动价值论的"研究热",关于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文献(包括著作论文)更是汗牛充栋.随着研究者的大量增加,研究资料更加丰富,研究方法不断改进,研究力度不断加大,研究视角也更加新颖,在这方面,李仁君博士的<价值理论:一个对劳动价值论的寻求合乎逻辑的解释>(以下简称<价值理论>,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出版)是一部比较具有特色的力作,这表现在:该书内容丰富,论证缜密,模型推导严谨,具有科学价值的理论创新.与众多的价值理论研究的著作相比,这本著作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分析视角的新颖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