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校中文系陈初生副教授编纂的大型工具书——《金文常用字典》,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于今年7月出版。该书是国内第一本集常用金文形、音、义于一身的金文字典。其体例为:每字以楷书为字头,并列小篆,录以《说文》说解,罗列金文的不同形体,且略依时代先后排列;在“析形”部份,重点剖析每个字的形体结构,尽力挖  相似文献   

2.
人,小篆作,《说文》云:“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文,象臂胫之形”。甲骨文作(菁6·1)、(甲854)、(前2·31·2),西周金文作(令簋)、(克鼎),均象人之侧立,可见头、背、臂胫之形,许说基本不该。大,小篆作,《说文》云:“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甲骨文作(粹172)若(粹112)西周金文作(盂鼎)或(大保鼎),均象人之正立形。许慎说解字形不误,但训义则失之迂曲。《说文》中还收有字,谓“文大,改古文;亦象  相似文献   

3.
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一部很有影响的文字学巨著,问世之后,研究它的书文亦多亦夥,林立莘莘,其中不乏精彩之篇。笔者近读马景仑先生所著《段注训诂研究》,深感这是一部好书,是一部对段注进行集大成式归纳的杰作,书中精到之论迭出,读之令人不忍释卷。归纳起来,该书有三个方面值得揭示、阐明给读者。一、通俗而又全面系统地给《说文解字》一书作了“凡例”其通俗性对初涉《说文》门径者有很大帮助;其全面、系统性对《说文》研究者大有裨益。当今的书,大都有“凡例”在前,汉代的《说文》没有“凡例”。一本没有“凡例”的工…  相似文献   

4.
析帚     
帚字向有歧说。《说文》:“从又持巾埽冂内,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蒋善国先生在《汉字结构及其流变》中,释帚:彐,帚毛;巾,帚柄脚;冖,置帚的架。两说皆不可从。帚,以及许多从帚的字屡见于甲文,可知帚之制作并非始于杜康。帚,有竹有草,因地制宜。所以,彗字篆文从竹与不从竹并见。《说文》释彗:“扫竹也。从又持甡。彗或从竹。”今民间仍呼彗星为扫竹星。《尔雅·释草》王彗:“王帚也,似藜,其树可为  相似文献   

5.
李咏健 《殷都学刊》2011,(4):93-101
前贤曾指出《说文》籀文与殷商文字有相似之处,惟过往对籀文与殷商文字关系作考察的研究甚少。此文对照了《说文》籀文与殷商文字的字形,统计两者相同的字数,从而考察它们的关系。通过字形比勘,可知《说文》中有不少籀文字形与殷商文字相合。但与此同时,文章亦指出殷商文字与《说文》籀文仍有若干差异,商代的文字系统尚未发展至籀文的程度。从时序上看,籀文应与西周金文一样,是继承殷商文字的构形逐步发展而来的。广义言之,殷商文字可视为籀文的源头。  相似文献   

6.
笔者曾写过两篇文章讨论金字的造意;《识字有感二,金、法与晋》(《中国文字》新二期,1080年),《再谈金与法》(《中国文字》新六期,1982年)。前一文比较了铸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认为金文的金字,全、等,即由甲骨文铸字中的形演变而来,表现范与模已套好,待浇铸或已浇铸之状。《说文》对于法的解释,其中铸型之一义是解释其古  相似文献   

7.
我国历代不少古文字研究者认为“薄”字可作“语助”用,如刘淇《助字辨略》说:“诗国风‘薄言采之’毛传云:‘薄,辞也’。……愚案:‘薄,辞也;言亦辞也。薄言,重言之也。诗凡言薄言,皆是发语之辞。”杨树达《词诠》则把“薄”定为“语首助词”。新《辞海·语词分册》在训释“薄”的词义时也列了“作语助”一条。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呢?下面想就我们研究的结果,谈一些不同看法,以就正于广大读者: “薄”字金文作(?),《金文诂林》卷十二引容庚《金文编》说:“(?),从干,经典通作薄。虢季子白盘:(?)伐(?)(?),即《诗·六月》‘薄伐(?)狁’”。许慎《说文·(?)部》说:“薄,林薄也。一曰蚕薄。从(?),溥声,傍各切。”段注:“林木相  相似文献   

8.
卜辞所见龙人及相关国族研究彭邦炯一、甲骨文中的龙(今简化作龙)与龙方1、龙字69认定甲骨文的龙字,与金文龙字形同或极近,我们只要和《龙毋尊》等铜器铭中的龙字比较,也就匆庸怀疑了。《说文》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秋登天,秋分而...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因为后人在传抄中的误改或误增,以致产生很多重出字.本文试将重出字分为四类进行完全归纳、考证。这四类分别是:第一,两个篆文相同者;第二,一个字是篆文,而另一个字是某个篆文的或体,也就是一个篆文与另一个篆文的或体相同;第三,两个字的古文相同;第四,某个篆文与另一个字的古文、籀文或俗体相同.同时,文章也对重出字的各种原因进行了必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李颖 《北方论丛》2015,(2):69-71
“穿”“戴”是两个常用汉字,也是两个常与衣物、服饰搭配的动词。对它们与宾语搭配的规律与原因,现有研究虽有所涉及,但往往语焉未详。结合《说文》、甲骨文、金文材料及其他相关文献,对“穿”“戴”二字进行字源考辨,对其字义及其使用规律进行了梳理,从理论上厘清了二者的分工。  相似文献   

11.
赋是汉代的代表文学。作为一种文体,汉以后仍有发展,不过到了宋代,赋已经丧失了在汉代文坛上有过的显赫地位。苏轼曾经说过:“古为文譬造室,赋之于文,譬丹刻其楹桷也,无之不害于为室。”(郎晔《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引)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轼对赋这种文体不加“问津”。  相似文献   

12.
甲骨文中的"■"(■)字,罗振玉释为"騂"之本字,指出有赤色义,此后学术界一直未提出异议。罗氏考释"■"字有赤色义,其说可取,但关于"■"字的形义关系,未做出解说。我们考察甲骨、金文"■"的字形、辞例,发现"■"字在甲骨文中是"羊牛"二字合文,后演变成一个字"■";且《说文》等书,对"觲"字的解释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3.
《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是什么意思呢?《说文》:“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说文》的释义不能解释句中的“玄”。金文的“玄”是8字形,显然是一圈的丝扭成180°而形成的样子。玄源于环,环中间空洞,所以有玄虚一词。玄是线圈扭180°而成的,每再扭180°,圈就更多了。线圈通过“挑交”或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所见舟人及相关国族研究彭邦炯-、舟字的认定舟字甲骨文写作,或等形,与金文舟字同形。从其构形看,确象一船形,字当释舟无疑。《说文》曰:“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刻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舟本是一种水上交通工具,初以整段树木为之,即所谓...  相似文献   

15.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不同于小篆形体的古文、籀文作为重文列在各字之下。在《说文解字》中标明"古文"的有479个,其中用"省"加以说解的有32个,主要术语有"古文省""古文某省""古文从某省""古文省某"等。参以甲骨金文等出土文字对《说文》古文言"省"条目进行考察分析,对《说文解字》的体例研究、许慎文字学思想研究、相关汉字字形研究等方面应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玉篇》部首系统承《说文》而有改易:《说文》“据形系联”;《玉篇》“以义类聚”。《玉篇》对《说文》540部进行删并、增补:删并11部,增补13部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字词尤可称为文化的密码,诚如美国人类学家普洛格和贝茨所说:“把对语言的分析当作一面文化的镜子,主要集中于词汇”。对字词进行训释,在某种程度上无异就是对它们的文化底蕴进行解码。我国汉代出现的字词训释之书《尔雅》、《说文》、《释名》,分别以义训、形训、声训三种不同方式解说字词,成为研究古代文化的资料宝库。而《释名》一书以其涉及范围的广泛和训释方式的独特,较之《尔雅》《说文》,在文化研究方面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吴仰湘 《中国社会科学》2023,(7):181-203+208
许慎《说文序》提到:“其偁《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这是交代《说文》称引经传的文本属性,不料宋明以来疑窦丛生,形成中国经学史上一桩公案。清儒及民国学者对“皆古文”句相继作解,异说纷纭;段玉裁、王国维指“古文”为书体或学派,均有谬误;洪颐煊、宋翔凤、马宗霍专从孟氏易学内容论其古文属性,同为臆测;杨树达径从文本索得真解,但许慎称孟氏今文为古文的疑惑仍未尽释。宋翔凤又分辨汉《易》经为古文、传(注)为今文,意外揭开《易》孟氏今古文之谜。参照《易》孟氏“古文本/今文说”的组合模式,从今古文经本、经说的组配入手,分析汉代七经传承情状,观察两汉经学进程,豁然发现汉代经学并非今古文分立互争的两极化世界,而是今古文交错共存的多样化生态。《易》孟氏今古文真相一旦大白,汉代经学今古文纠纷也就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博物馆西周青铜器展品中有一只铭文(?)的盘,该馆释作“它盘”.“它”金文作(?),蛇也.《说文解字》卷十三下“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是蛇类.《金文编》卷七有“(?)”,作(?),曰:”说文所无”.见“(?)盉”和“(?)盘”.(?)在《说文》中有二解.卷十四下:“巳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卷九上“包”字条曰:“象人裹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气起于子,子人所生也.男左行三十,女右行二十,俱立于巳.为夫妇,裹妊于巳.巳为子,  相似文献   

20.
在东北口语中,“孪生子”一词一般说成“一对双儿(去声)”,比较文一点儿的说法是“双生子”;还有一种较土的说法,叫“双(去声)不朗儿”。“双不朗儿”起源于汉代的方言词“抱(女勉)”。扬雄《方言》卷二:“抱(女勉),耦也。”《说文》“真(女勉)”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