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比喻的表达由四个要素构成:喻体、本体、比喻词和共通特性(本体和喻体共有的特点)。在具体运用上,四个要素不一定都具备。有比喻词的比喻叫直喻,没有的叫隐喻。还有些比喻不明言共通特性。但本体和  相似文献   

2.
隐喻和明喻都是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比.相比的两种事物只在一点上相似。明喻常用“似”、“像”之类的比喻词.葡隐喻则绝不用这类比喻词。明喻中的主体与喻体同时出现在句子中,而隐喻中的主体与喻体则可能同时出现,或只出现喻体。或只出现本体。隐喻又可分为借喻、缩喻、潜喻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3.
潜喻,即潜隐式比喻。它是喻词、喻体隐没省略,需根据谓词线索和语境规律的交互指引,推断并确认的一种比喻类型。例如:“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顾城《生命幻想曲》)如果抽去例中的喻体“瀑布”,就变成了潜喻“让阳光洗黑我的皮肤”。  相似文献   

4.
从英语习语比喻修辞运用的认知理论、认知观点及习语的认知解释理解等方面对英语习语中的比喻进行讨论,并结合英语习语隐喻化、分析性的认知特点,阐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只存在相对任意性,习语意义的理解是通过与习语有关的隐喻知识的积累来获得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修辞学发凡》的比喻分类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明喻和隐喻的进一步细分界限不明确;作为比喻辞格的子类,讽喻不应该和比喻并立为两格;明喻、隐喻和借喻的三分法,没有突出本体和喻体的联系;在修辞教学方面,《发凡》的比喻分类限制了学生对比喻范围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正文含"茶"且题材属于茶文化的诗词叫茶诗.针对古茶诗中茶的显喻,从喻形及运用角度,既可分析它的本、喻体构成及句中位置,也可分析它的语言形式和连用情况.就前者而言,喻体充当者多为具体感性物象,其与本体在语义搭配上是近取为喻,似乎兼有"别茶"的功能;喻体可以前置,还能设立形式喻体;由于是在茶诗之中,本体不妨处于"内隐"状态.就后者而言,古茶诗中比喻显用于茶,其喻解即相似点以不出现为常;喻词以"如"、"似"为主,不采"像"、"譬";显性茶喻单用之外有少数连用,其中一种是博喻性的.茶的显喻之于古代茶诗,"着处成芳菲",审美接受蒂落于此.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诗歌的家园。诗歌中的隐喻包含着诗人的认知、感情与想象力。它所构成的是拉可夫所说的假设空间。假设空间为展示诗人的认知、感情与想象提供了所需的自由的空间。有了隐喻所提供的自由的假设空间,诗人的比喻就应该力求新颖,给读者以认知上的震撼力。越能在理性意义相差很远的本喻体之间发现其内涵意义的相似点,则这种比喻就越显得新颖。  相似文献   

8.
比喻分为显性联系和隐性联系两大类.在其内部,各种比喻的喻体对本体的关系不尽相同:在显性联系比喻中,相似型有陈述、解释、修饰三种,相比型和相等型分别是比较、相等关系;在隐性联系比喻中,同现型有并列、承接、解释、修饰等几种,独现型则是替代关系.各种比喻的喻体与本体间关系的疏密也不一致,由密至疏排列为:独现型-同现型-相等型-相比型和相似型.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诗歌的家园。诗歌中的隐喻包含着诗人的认知、感情与想象力。它所构成的是拉可夫所说的假设空间。假设空间为展示诗人的认知、感情与想象提供了所需的自由的空间。有了假设空间所提供的自由空间 ,诗人的比喻就应该力求新颖 ,要在认知上给予读者以震撼力。越能在理性意义相差很远的本喻体之间发现其内涵意义的相似点 ,则这种比喻就越显得新颖。  相似文献   

10.
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有五点不同。 一是构成特点不同。比喻论证中构成喻体和本体的两个事物具有相似之点而又本质不同,“凡喻必以非类”。类比论证中构成类体和本体的两个事物必须有几个类比之点,属于同一范围,而且本质相同。不属同类事物,其相同属性虽多,也不能作类比论证。喻体与本体的关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  相似文献   

11.
潘洞庭 《云梦学刊》2006,27(4):146-148
隐喻源于思维对事物的概化,也是人将已知概念转移到未知概念的抽象。在将一个概念转移到另一概念的过程中,人的认识得到发展,思维质量得到提高。外语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发学生注意和使用隐喻,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就可以同时受到科学训练和有效强化。要有目的地对隐喻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与隐喻性思维训练的相互关系进行解说,从而强调外语教学中隐喻使用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人们对于传统的修辞格——比喻的论述已较详尽,但不论是修辞学专著还是教材,所收例句绝大多数限于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分别为“物”和“物”或“人”和“物”,较少涉及“人”和“人”。因而在比喻辞格的论述中,“人”和“人”构成的比喻几乎成了空白。这里我就“以人设喻”的问题作些考察。请先看三个例句:①知识是浩瀚的海洋。②少年是祖国的花朵。③教师是人民的园丁。这三例各自的本、喻体都是本质上极其不相同的两个事物,从大体归类来看,①属于以物喻  相似文献   

13.
谈谈比喻中相似性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就是打比方,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或比于物,都是以“比”为手段,以“喻”为目的。喻体与本体只要有“一点相似”,即可构成比:或形,或质,或声,或色,或情,都能达致“喻”的目的。而且,随着相似中介的不同,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程度还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层次。考察文学史上的几个典型时期,我们发现随着文学的发展,一部分比喻的喻体在逐渐异化虚化,喻体与本体之间的联系由单一。直接的高度相似逐渐转向隐蔽、间接的模糊相似、不协调相似,而比喻本身的审美特征和审美功能则向高层次发展。这些变化来源于相…  相似文献   

14.
话语的潜义是“言内”的,即词语组合本身可能产生但尚未被采用的的意义,而诗歌的比兴寄托是“言外”的,主要受语言外因素(如物理、文化、心理等)的制约,所以不能看作是话语潜义。每一个有比兴寄托的诗歌文本都相当于修辞学中隐喻的喻体,本体是隐藏的与之具有某种相似性的对象。由于同一个喻体可能指向很多本体,后人难以在众多的本体中确定作者的写作缘起,所以有些诗歌的解读常常会出现争议。  相似文献   

15.
比喻是人类共有的修辞手段。英汉比喻的动物喻体、植物喻体和事物喻体根据它们的国俗语义可以分为重合型、错位型和空缺型。对含有国俗语义的比喻可以采用直译、意译和替换手段进行翻译。比喻的国俗语义研究对于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和英汉互译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比喻是语言交际功能的一种现象,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方式,是老幼皆知、人人爱用的一种言语手段。本文想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试着从结构出发,探讨比喻的全貌;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比喻的类型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比较各种类型的本质特点和功能以及风格特色。 比喻从结构上看,有两大类:一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全出现的,另一类是只出现喻体,而本体和比喻词不出现的。本文把前一类叫作完全比喻,把后一类叫作不完全比喻。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论与隐喻认知的工作机制密切联系。隐喻的构成特点决定隐喻的理解和翻译是一个具有目的性、跨文化的选择过程。翻译时,针对目的性强的源文本和译文,应首先分析源文和译文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再对源文本中的隐喻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修改或增删,运用各种修辞手段进行翻译;针对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隐喻,翻译时不妨灵活运用直译加注、替换喻体或转化喻体等方法。有时为保证译文的语际连贯性,翻译时还可采用添加喻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季红真 《东岳论丛》2011,32(9):112-122
萧红文学的伦理诗学是建立在宇宙自然生命大系统的互喻关系中,象征因此成为基本的修辞手法。她的叙事一开始就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框架,比喻、隐喻、转喻等形成一个整体的生命图式。喻体勾连着天文地理、矿物与生物、各种文明中的器物与文化想象物等广阔的语义场,形成自己独特的表义系统,彰显着生的诗性联想。整体的象征结构中,隐含着众生平等的生命伦理,现代生态观念与原始的自然观都借助儿童的单纯联想方式交融,体现着生命伦理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9.
以Sperber 和Wilson 的关联理论(RT)为基础,论证了隐喻的理解不仅仅是 一个语义解码过程,而且是在最佳相关原则(principle of relevance)的指引下寻求本体 和喻体间的最佳相关的认知推理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隐喻理解模式应用于隐喻理解的 实例来证明其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的人体隐喻与反隐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中有关人体的隐喻有两种:一是"以身喻物",即以人体各器官部位为喻体,将各种人体以外的事物冠以拟人化的名称或描述;二是"以物喻身",即反过来以非人体为喻体,人体为本体,从社会各种文化角度来关注人体器官的特点和功能,给人体各器官部位以异名和性状描述,我们称之为人体的反隐喻。拟人化的名称、描述和人体异名、人体物化描述都是隐喻机制作用下的语言结果,反映了人类认知思维中人体与世界双向作用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