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封建”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而不是一种政体。“封建”是一种政治制度而不是一种经济制度。“封建”既不是社会形态,也不是社会阶段。先秦时代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复合制的“封建”王国,政体是等级式贵族专制;从秦到清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的帝国,政体是皇帝独裁专制,而春秋战国就是完成这个变化的转型期。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并不是所谓的“封建地主经济制”。  相似文献   

3.
和黄遵宪、梁启超、严复一样,章太炎、孙中山代表了清末民初先进中国人的封建观。章氏"封建"论的基本点是:前近代中国"去封建远",日本"去封建近",两国近代化的基点有别。孙氏"封建"论的基本点是:"中国两千多年前便打破了封建制度",继起的是"君主专制",以"民主共和"取代之是民权革命的任务。他们的"封建"论,不仅是融通古义与西义的新名"封建"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真切认知民主革命的"窗口"。  相似文献   

4.
孙祚民的“封建政权说”在二十世纪的史学界引起了很激烈的争论,大多数是反对的声音。尽管他一开始是以“封建政权说”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而且大多数学者也是从他的“封建政权说”角度来进行商榷和批判的,事实上在他的“封建政权说”之中还包含着转化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历史的解构与重构:泛化“封建”的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建”泛化与封建话语的形成有关。该话语构造了现代史学的知识空间、表征结构与作为进化的直线时间观,与《易经》为代表的民族史学思维格格不入,但却渗透于现代汉语变迁的整个历史过程,并取得能对中国文化进行诠释和支配的话语权。由此,用“封建”作为中国历史的断代词语,或者给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现象进行定性,都只是没有任何历史和文化根据的当代话语游戏而已。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社会、婚姻、家庭及夫妻生活等方面,探讨了潘金莲的所谓“淫”的起因,对潘金莲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提出了潘金莲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的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对深入认识和正确评价潘金莲这一形象,以及“金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宗法制在中国已存在两千多年,其宗法观念已根深蒂固并严重阻碍了当代政治文明的建设,肃清封建宗法观念对我国当代政治文明的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阐述宗法制的产生、历史演变及对传统政治的影响出发,分析了封建宗法观念对当代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并从经济建设、更新政治观念、制度建设及依法治国四个方面对如何肃清封建宗法观念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浅议荀子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之"礼"荡去了孔孟治世思想中的理想主义色彩,具备了严谨性、外律性的特点,成为其思想体系的支点."隆礼重法"、"礼""法"并存的精神贯彻在他的全部政治思想中.荀子维护君权,倡导专制主义,顺应了中国封建统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方向.荀子的君权思想和礼法观可谓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雏形.  相似文献   

9.
从出土文献来看,第一人称代词予在汉代才出现.在此之前,予的前身是舍.西周早期舍就从余中分化出来,承担余的本义赐予、给予.大约在春秋晚期或战国时期,舍还成为与余有别的另一个人称代词,这个人称代词到了汉代写作予.予的字形有两种来源,其中一种来源就是在舍下加(O)变成舒,再由舒字分化出予,即().予与余非同词异写的关系,二者在出现的时代和来源上都是不同的.今本<尚书>中有第一人称代词予不能证明周代就有第一人称予.在出土文献空前丰富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依靠出土文献将汉语史的一些问题真正置于历史的时空当中,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东、西方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方式的不同,造成东、西方封建城市巨大差异:一方为大一统的封建政治、经济中心,而另一方则在诸侯、王权、神权的多元政体的争斗缝隙中成长为自治城市和自由市民阶层,最终促使落后的西方世界较早地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而东、西方在“转制”方式上的不同和封建政体上的差异,也对东、西方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鉴于田赋在清朝国家财政收入中的重要地位及田赋征收中存在的严重弊端 ,晚清朝野人士有关田赋改革的议论甚嚣尘上。清末主流思想界处理田赋积弊的思路 ,还是沿袭两宋以来的传统 ;也有极少数先进人士以西方近代财税理论和制度为依据 ,对田赋制度提出了全新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2.
唐代为了保证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依法建立了税额申报制度、赋税征收制度、税务工作监督检查制度,加强了对税务工作各个环节的管理,使税务管理有制度可遵,有法律可依.扩大了税收来源,拓宽了税收渠道,并严惩偷税、漏税、擅敛赋税等违法乱纪行为,以法制的约束力,保证了税务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限制了经济腐败的恶性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唐代文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论唐代前期的土地产权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土地产权制度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比较典型的意义.唐初统治者通过建立以均田制为载体的土地产权结构,建立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土地产权管理体系,形成了土地产权交易的各种方式,从而对唐前期的社会生产产生了较好的激励作用,促进了唐朝前期经济的发展,为唐统治者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财政利益.  相似文献   

14.
论康熙时代的赋税减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康熙时代的不同历史阶段,面对特定的政治经济形势所推行的钱粮蠲免政策,其着眼点和具体形式表现出差异。康熙初期,从政策条例和实践来看,为应付战争的需要,保证财力的扩大,清政权实行的是被动、严苛的蠲免政策。中期,康熙政权把宽赋和蠲免作为"育民之道"的关键环节,推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主动积极的钱粮蠲免措施。后期,在普蠲基础上,清政府仍继续推行因时因地的蠲免政策。不同时期赋税蠲免政策的积极效果为不同的因素所制约,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康乾盛世的内容之一加以理想化。  相似文献   

15.
清代中朝之间“瓯脱”地带人口与环境变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由于种种原因,在中朝之间界河鸭绿江西到后来的柳条边东,形成一个宽数十里到数百里不等的无人区,即所谓的"瓯脱"地带.清朝政府虽然对此地有着管辖权,但却实行长期的封禁政策,不允许任何人到此地开垦和居住,使这里的自然环境一直保持着原始状态,直到光绪初年解禁为止.  相似文献   

16.
唐代户籍制度的转型与人口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户籍制度是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生活基本面貌的重要制度,从户籍剞度可以看出国家政权对乡村基层的社会控制和经济管理职能。唐代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唐代户籍管理的松驰,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城乡之间人口的流动提供了制度保障。唐代户籍制度的转型,是当时农民身份地位提高的重大表现,唐宋社会正是基于此而出现了一系列变革。  相似文献   

17.
美国税制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联邦税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已成为世界上相当完备的税制之一。因此 ,进行中美个人所得税制的比较研究 ,借鉴美国税制的有益经验 ,对于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以及促进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早日与国际惯例接轨等方面 ,均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土地理论与土地管理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土地理论包括土地所有权理论和地租理论。在这一理论中 ,马克思揭示了土地所有权制度和排他性 ,实现了土地资本化 ,提高了稀缺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 ,地租的存在是与土地所有权制度分不开的。我们用马克思的土地理论来指导和处理我国土地管理和使用中各种经济关系、利益 ,使之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历史时期的灾荒与人口流迁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任何忽视这一点的相关研究都不足以完整把握古代人口流迁的状况。唐代的自然灾害具有频次高、灾种多、波及广的特点,并且常常引发民生危机。由于封建统治阶层的盘剥和压榨,小农家庭承灾能力十分脆弱,政府的救助也只是杯水车薪,加之吏治腐败造成的“人祸”进一步放大了灾害的破坏性,灾民往往走上破产流亡的道路。唐中叶以后,战乱割据、政治腐败、土地兼并等严重削弱了民众的防灾抗灾能力,越是唐后期灾荒越是严重,人口流迁的规模也愈演愈烈。灾荒对唐代的人口流迁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并且在其发展  相似文献   

20.
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度长期存在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有:战乱和外敌入侵对生产力发展的破坏;丰厚的农业产出为领主制的延续奠定了物质基础;残存的农村公社的平均主义缓和了阶级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