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滕馗  李红涛 《西北人口》2014,(3):108-112,117
农民增收一直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促进农民增长不仅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同时也是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及非农产业大量转移,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非农收入的比重持续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动特点、内部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流动与跨区域统筹城乡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通过对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流动特征的分析,认为长期以来京津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中心城市,充分享受了对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吸纳的聚集效应,但是由于行政分割,生产要素的扩散作用却被弱化,没有起到中心城市的作用.文章认为,构建京津冀城市圈区域与城乡协调的发展格局,核心任务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跨区域城乡统筹发展长效机制,并提出"四步走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京津冀城市群非农产业就业机会;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口流动管理机制;以"三个集中"谋求聚集经济效应;为广大乡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3.
人口城镇化动态分析模型浅探──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城镇化是一个人口由乡村聚居向城镇集聚,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转化:(一)地域转化,即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镇;(二)职业转化,即由农业转为非农业;(三)生活方式的转化,即由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向城市现代生活方式转化。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是人类走向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城镇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是一个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而长期的动态过程。因此,分析人口城镇化的动态过程及影响因素,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探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对加…  相似文献   

4.
采用1992-2011年中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STIRPAT模型和面板变系数方法实证分析了城镇化因素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采用城镇化率和城镇化增长率指标对研究城市进行区域划分,具体分析城镇化进程对不同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对碳排放有正向作用,城镇化对不同城市碳排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城镇化水平越高,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就越小;城镇化发展速度越快,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越大。根据研究结论,对不同城市群,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末来我国城镇化首先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要渐进发展,再次还应协调发展。○要制定人口城镇化的长远规划;要增加投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促进城镇化和非农产业化的结合;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迁移人口与传统农业结构的分离;要严格控制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新常态下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艳 《西北人口》2017,(2):54-60
本文在构建新常态下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采用2000~2014年1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广义加性混和模型,对影响城镇化率的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人均GDP与城镇化率的变动方向相同,但其对城镇化率影响的边际作用递减;非农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每上升1%,使新型城镇化率提高0.7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每缩小1000元,城镇化率上升0.457%;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作用较小.据此提出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苏南地区要着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苏中、苏北地区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从而推进新常态下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近年的城市化研究中,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国家拿不出巨资来建设城市,农民富了可以投资于城市,并按照一定的投资标准准予投资人落户城市。辜胜祖先生的《二元城镇化战略及对  相似文献   

8.
优化城镇发展转型路径、实现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路径。文章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评估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人口流动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使试点城市的流动人口规模增大了10.1%。异质性分析发现,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促使人口向东部城市和中西部省会城市流动,且这一试点政策在财政压力较低的城市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更加显著。此外,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能显著提高流动人口的长期定居意愿与社会融入程度。据此,文章建议健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体系,多维度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立足于人口流动格局差异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均衡发展,并以高质量公共服务助力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定居和融入。  相似文献   

9.
以组群式城市淄博市为例,深入探讨了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客观分析了满负荷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性,定性与定量研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对乡村劳动力所产生的排斥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模式与城镇化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城市化是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的过程,它既是以人口的重新分布为特征的人口现象,也是反映城市社区聚结构成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现象。人口自乡村向城镇的转移既受乡村的推拉力的影响,又受城镇的拉拒力的制约。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推拉力决定着乡村人口转移和城市化的速度、过程和模式。近年来,我国大批乡村人口开始向城镇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部门开始向非农业生产部门转化,城镇以及城镇人口迅速增加。世界上还没有如此宏大规模的人口城市化的现成经验供我们参考。城市化的研究在我国成为一个重要的崭新的领域吸引着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许多研究乡村人口转移和城镇化的论文和专著相继发表、出版。本文试对近年来关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化、乡村人口转移和城镇化的讨论进行归纳,并力图理清已经研究、涉及的领域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明军  周立华  程国栋 《西北人口》2001,(3):57-59,,50,
本文回顾了1960年以来甘肃省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甘肃省城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与城镇化水平指标之间的统计关系,对甘肃省人口城镇化的水平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口城镇化如果继续按照目前的模式发展,前景不容乐现.最后,就城镇发展指导思想、城镇建设投资体制改革、城镇化道路、城镇化形式和户籍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甘肃省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如何解决沿海城市不断涌入的外来劳动人口和本地劳动人口的就业矛盾 ,是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 ,一些区域中心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们对近年来青岛市的外来劳动人口状况展开调查 ,在基本摸清该城市外来劳动人口主要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阻碍吸纳外来劳动人口的原因 ,并结合区域中心城市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 ,提出加强服务、改善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区域人口城镇化比较研究——80年代中国的人口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背景区域人口城镇化是指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上升过程,而描述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常用指标是城镇人口率PU,即城镇辖区常住人口与区城总人口之比。人口城镇化水平的重要用途在于通过比较来反映其时间变动和区域差异,这种比较是研究其变化与差异的原因、形成机制及产生问题的基础,因而非常重要。而这种比较是否能提供上述基础则取决于不  相似文献   

14.
未来全国和不同区域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镇化将是我国未来几十年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从人口学的角度讲,在加速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三大因素,即出生、死亡、迁移的变化中,人口城乡迁移将是核心问题。本文在城镇化发展的中方案假设下,利用ⅡASA的模型对全国和地区未来30年人口城镇化水平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了全国和不同区域的城镇化长期趋势;揭示了城乡间的迁移和农村居民身份的改变,是城镇地区人口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伴随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  相似文献   

15.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趋缓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6年,特别是1987年以来,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速度明显放缓,且有部分省区农业劳动力出现逆向转移。这种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转移趋势 根据部分省份调查,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面临着严峻的局面。1987年,由非农产业回返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已占当年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劳动力数量的10%。这种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江  丁一  杨雪 《人口学刊》2015,(2):102-112
本文对我国吉林、青海、贵州三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个体因素对选择外出或从事本地非农业劳动有显著的影响;家庭中人口数量及老年人数量在1%的水平下促进男性劳动力外出,女性劳动力则受到家庭中学龄前儿童数量的影响;另外,本文还重点就不同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因素对个体就业选择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与吉林省相比,青海省民族地区乡村因素对劳动力外流造成过度阻碍,直接增加了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就业压力;而贵州省则正好相反,劳动力的过度外流直接导致土地抛荒等问题,同时也造成了地区城镇化、工业化建设中人才缺失的窘境;在本地非农市场发展方面,青海和贵州省的乡村因素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本地非农经济发展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教育发展滞后,尤其是基础教育的严重滞后是制约西藏自治区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教育投入-产出效率低是西藏教育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为此提出的对策是,其一,确立“以人为本”的西藏改革和发展战略,加大以基础教育投入,特别是乡村义务教育投资为主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其二,通过超常规的人口城镇化实现的人口集聚以获取教育性人力资本投资的规模效益。  相似文献   

18.
城市是区域的统帅与核心,特别是一些大的中心城市一旦形成,便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对其所处区域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认识到这一点并因此重视我国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的作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同时也应看到,城市是其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它的发展丝毫不能脱离区域发展的大背景。对于大城市而言,它的发展与包括中小城市在内的区域城镇体系内部的相互作用和历史基础息息相关,其作用也只有在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发挥。然而在近年来对我国城镇化道路的讨论中,这一问题还未得到充分的认识,特别是一些主张人口“大城市化”的学者,往往因此对大城市作用产生夸大和片面的认识,因此必须引起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19.
过去30年,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贡献。当前这种过度依赖廉价"土地红利"和廉价"人口红利"的"要素驱动"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过度依赖"土地红利"不仅容易导致城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且会对城镇化过程中的居民生活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所带来的"人口红利"也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不具有可持续性。文章全面分析当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两种偏向,认为城镇化必须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从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转向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城镇化的"创新驱动"需要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同步发展;发展智慧城市,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20.
<正> 城市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全球范围正经历着一个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城市化过程。马克思说:“现代的历史就是乡村城市化。”城市化在世界上已形成了一种历史潮流,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发展尤为迅猛。台湾在这个潮流中,也经历着一个其特有的城市化过程。本文简要论述台湾城市化的过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