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小说美学与明清小说评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小说美学(中国古典小说美学和近代小说美学)有自己的特点。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从内容方面看,中国小说美学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中国小说美学是以中国古典小说(主要是宋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为自己的实践基础的,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经验的理论概括、理论表现。因此,中国小说美学必然反映中国古典小说的美学特点,必然反映中国民族的文化传统、美感心理、欣赏习惯等等。这使得中国小说美学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西方古典小说美学或西方现代小说美学。(二)中国小说美学是从明代中叶以后发展起来的。在明末清初,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达到了自己的鼎盛时期。大家知道,明代中叶以后,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萌芽有很大的发展,城市新兴的市民阶层也日益壮大。同这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史,即批评者在批评过程中试图摆脱史学意识的束缚,并逐渐将其中积极因素吸收转化为文学、美学意识的历史。清初至19世纪末,小说批评经历了史学意识的蜕变与升华、回流与涤荡,最终从美学意义上深化了对典型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清代中期的冯镇峦提出“文章小说体”这一概念,集中代表了明末清初以来通俗小说文章化的发展潮流.文章化孕育出了一批在创作动机、结构设置、写法技巧、风格神理等方面都具有文章色彩,适合案头阅读,具有浓厚的类文章性的文人小说,我们姑且就称之为“文章体”小说.清中后期“文章体”小说已经完全成熟,表现在文章化小说理论形态和文章化创作模式的成熟上.“文章体”小说的成熟标志着文章化小说美学风格的形成,与传统说书化的小说美学风格并立,为小说美学史增添了新的小说类型,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再现艺术的中国古典小说深受绘画美学的影响。中国绘画美学中表现出来的生生不息、回旋往复的宇宙观和以流动视点为特征的散点透视法无论对小说环境场面的局部描绘,还是在小说整体布局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制约作用,由此形成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独特的审美时空。当前美学界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这一独特的审美特征所作的理论研究还较为罕见,本文试图从审美时空观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一粗线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史上,往往缺少对小说本身艺术规律的探讨,而以史学的标准作为评价的尺度。古代小说与史学关系的演变、史学意识对古代小说观念的渗透、古代小说与史学在艺术质素上的相通、创作主体的史学思维、接受群体的审美心理五个方面,则是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理论的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6.
民国学者胡怀琛著有《中国小说研究》、《中国小说概论》、《中国小说的起源与演变》等普及型文学史著作,其研究理念与著述体例有别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怀琛的中国小说史学以小说类型为经,以时代为纬,讲求小说学与小说史学的融合互渗,注重把握小说文体演变的内在逻辑与宏大结构。胡怀琛以现代意义的小说观为参照,重新整合经史子集中具有"小说"意味的文本,藉此重新发现中国的"小说",并重建各种历史文本与文类的关联性和有序性。胡怀琛将"长时段"的历史思维与解释方法运用于中国小说史研究,从"形"与"质"两方面勾勒出中国小说历史演化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7.
张竹坡小说美学思想之我见陈金泉明清是我国古典小说空前繁荣时期,也是小说美学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不仅出现了李蛰、金圣叹这样一些我国小说美学史上的先驱者,而且出现了张竹坡这样一位在我国小说美学史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小说评点家。然而,人们对李贽,特别是金圣叹...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的进程,是中国史学由传统向近代蜕变的过程,其成绩有目共睹,但在史学实践上也出现了不少的“偏弊”现象。如何认识与评价近代以来中国史学“科学化”进程中的利弊得失,当今学术界并未取得共识。由此,也造成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中的诸多困惑。对近代中国史学“科学化”行程予以回顾与反省,可为21世纪史学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史学“科学化”曾为中国史学走出中世纪开辟先路,至今仍是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趋向。21世纪中国史学如何承继“科学化”的传统,摒弃其中的极端因素,构建出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新史学范式,正是当今中国史学亟待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小说理论方面的主要成就是:正确阐明了小说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借鉴西方美学的观点,探讨了小说的艺术性能;论述了塑连人物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正确评价了中国古典小说遗产。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小说理论,不仅纠正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小说理论的某些偏颇,而且有了拓宽和深化,为“五四”以后小说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无论来自“闾里小知者”之所造,还是出自文人墨客之手笔,都与历史著述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从其产生到发展成熟都深受着历史散文的启发和制约。不仅如此,有关小说的批评也深受史学的影响。历史学家评论小说和小说评论家以史学的尺度、标准与观念批...  相似文献   

11.
周书文先生的《小说的美学构建》(1997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书,是他的《中国古典小说审美思考》的姊妹篇。作为系列著作,二书通读当然会更有意味。但本书自身也是一部有着完整的内在体系的独立的小说美学专著,以系统辩证法作理论支点,从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化是才子佳人小说程式化的内在原因,小说作者在框架结构、人物设置和情节设计上多采用八股文的文法,使得才子佳人小说在叙事模式上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现象。这一现象启示我们在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时要充分注意其与中国文章传统的关系,避免单一使用西方小说理论来研究中国古典小说。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传统史学与近代史学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是否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对此问题,自民国以来的学者一直争论不休。其实,传统史学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换为近代史学。像中国这种文化悠久的国度,其传统史学是近代史学不可绕过的坎,也是不可舍弃的资源。今日通行的史学概念,都是中国传统词汇经由日本与西方概念对接的结果。以明清为例,许多史书和史学观念,在受西方史学影响下的近代  相似文献   

14.
经学作为古代中国的主流学问,不仅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研究方法,也提供了基本的文化价值范式。而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发生,既与经学的价值起点重合,又在具体的文本存在方式上与经学和史学共存。经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决定了史学的地位,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小说审美功能的发挥,限制了小说作为文学艺术的独立存在。小说文体观念、创作观念的成熟,是建立在经学价值基础之上、以史学为中介最终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纳博科夫是一位后现代主义大师,他的后现代小说充分彰显后现代主义风格,尤其在叙事手法方面更加凸显其后现代主义特色。尽管如此,在纳博科夫小说的叙事手法中,东方元素有迹可循。纳博科夫对于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的运用均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手法存在契合之处。文章通过对比纳博科夫的经典作品《洛丽塔》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分别阐述二者的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中,小说的成就是极为突出的。而古典小说理论则是我们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一把钥匙,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小说理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认真研究和批判继承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无凝有助于促进我国古代文论和古典文学的研究,对于新时期小说的创作和理论研究,也可起到有益的借鉴作用。为此,本刊特辟《中国古典小说及其理论研究》专栏,以期引起文学界的注意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史""学"二字连用始创于魏晋,时以"史学祭酒"与"经学祭酒"、"律学祭酒"并立出现。此"史学"之概念尚不能推论在何种程度意义上表示一种学科或一门学问,不过此时"史学祭酒"一职与编撰史书等业务尚无较多关涉。此后"史学"一词作为中国古代固有概念迅速使用起来,历经隋唐以还诸朝不同语境的使用,又衍生出"一种学问的修养状况"与"研治史书之学"等涵义。直至清末民初以降,伴随着西学东渐力度的剧增,以日本为中介的西学术语大量涌入中国。在此新学大潮中,本内涵明确而稳定的"史学"语词,在借以对译西方概念的过程中,与传统的"历史"语词及近代新生的"历史学"、"史学史"术语缠结在一起,共同诠释了历史语义文化演变过程中概念的古今转换与中外对接。"史学"概念的演化,决不仅仅只是一个定义变迁的问题,它实际上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史学谱系的日益丰富以及人们对"史学"的理解向着广延度和深刻度不倦地进军。此一"史学"概念梳理、辨析工作,当为适度解构现有的中国史学史体系、试图恢复中国史学发展的原生状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虽然我们久已习惯把近代小说与古代文学联系在一起,而把现代文学的起点定为“五四”文学。然而,毫无疑问,晚清小说应该是中国现代新小说的起跑线。晚清小说,不论就其思想还是艺术而言,与中国古典小说相比,都具有了一种新的质。但是,这仅仅是中国文学迈向现代化的艰难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9.
季桂起 《东岳论丛》2008,29(1):67-73
晚清小说变革与"五四"小说变革是性质不同的两次变革,这导致晚清小说与"五四"小说存在着形态上的差别。晚清小说变革持续的时间、规模都超过"五四",但是却没有真正实现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主要原因在于晚清小说变革是非自觉的文学变革,变革主要发生在文学的外部,其价值指向是政治的、商业的。相比而言,"五四"小说变革是自觉的文学变革,是发生于文学内部的变革,其价值指向是文学的。晚清小说变革并非必然走向"五四"小说,它的变革路径与"五四"有很大不同,即基本保留古典小说模式,只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容纳一些新的思想、艺术因素。"五四"小说变革因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的特殊作用,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这就是精神与艺术的一体化即"心理化"。通过这一路径,"五四"小说最终实现了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叶朗同志新著《中国小说美学》,描述了中国小说美学历史演变的轨迹,揭橥了中国小说独特的理论范畴,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解,如“小说的美学风貌”、“情节要适应读者美感心理”、“艺术形式美的规律”、“闲笔”等,最使人感兴趣的是作者对中国小说美学关于人物塑造这一基本课题的理论阐释和总结。重性格的美学传统《中国小说美学》认为,“中国小说美学强调,小说的中心是写人,是塑造典型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