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于现代性政治的拒斥基本上是基于特殊主义的理由。对于普遍主义基点上建立的现代性政治的认同,大致处于一个欲迎还拒的状态。分析起来,特殊主义尽管具有某种历史理由的支持,但它不是一个自洽的立场。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讲,审视特殊主义的局限性,正视普遍主义对现代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生活的基本论证价值,具有支持中国现代化朝向深度发展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2.
特殊主义主张,一个作品的某个优点可能是另外一个作品的缺陷;艺术品及其特质是独特的,比较是无意义的;艺术评价只是表达批评家的审美趣味,其中不存在一般性的原则。普遍主义则提出,理性作为理性,必须具有逻辑性、一致性;我们对于艺术品的判断,是一种推理行为,其中存在着原则。当代西方文论中的特殊主义和普遍主义的争论揭示了艺术品特质存在的复杂性,表达了艺术批评的不同立场,其提出的问题和思想观点值得中国学界借鉴。 相似文献
3.
伦理的共相问题就是伦理普遍性的中国式表达,而伦理普遍性就是指伦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的一般性规定,是对伦理实体、伦理关系与伦理秩序一般本质的规定性。伦理普遍性的获得路径有许多,但从内容上应该是伦理共同体对“共同善”的价值追求,而从形式上无非是来源于人类所具有的“公共理性”。伦理一旦获得普遍性的品格,就具有了无法替代的效应,具体表现为可规范效应、可协调效应、可持续效应。强化伦理共相意味着要凸现伦理的“具相”,即伦理普遍性的具体表现主要为伦理精神、伦理法则与伦理秩序,伦理精神是统领一切的灵魂,伦理法则是协调平衡的标准,伦理秩序是复杂伦理关系的条理化(清晰化),三者虽然不构成伦理共相的全貌,但也可称得上是“主架构”。但随着社会结构的松弛、价值的多元化和社会发展不确定性的增加,伦理普遍主义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后现代主义、多元主义、特殊主义的挑战。与此同时,强调伦理普遍主义并不意味着对境遇伦理学的否定,相反,我们可以在实践伦理学或应用伦理学的意义上接受境遇伦理学,并充分吸收其处理具体伦理问题特别是伦理二难问题时的伦理智慧,把规则遵循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把境遇的估计与行动的选择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战洋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1):83-85
Telos对所有思想家开放
战洋(以下简称“战”):Telos创办于1968年,我们都知道1968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左翼运动在当时非常活跃。那么,Telos的创办是否和学生运动、妇女运动等社会运动有关系呢?能否说它最初是一本左翼杂志呢? 相似文献
5.
拒斥还是辩护: 全球化中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遍和特殊或共相和殊相、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是最古老的哲学问题之一.在全球化时代,这个问题又重新焕发了活力.全球化过程内在蕴涵着普遍化和特殊化双向运动的悖论.全球化本身即意味着普遍化.无论是地方性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全球性的普遍意义,还是某种规则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奉行和遵从,都意味着或要求某种普遍性.但是全球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消灭多样性和差异性.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之争主要集中在价值和价值观领域.以普遍主义姿态出现的"全球主义"意识形态,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普遍性,而是某种特殊主义的普遍化,即"西方中心主义"冒充"全球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是一种盲目排斥外来文化、拒斥普遍性的典型的特殊主义.只有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性.为此,必须抛弃对自身特异性的自恋,接纳现代文明的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一直呈现多元化面貌的世界文化,是否应该并且能够走向“全球化”?目前世界各国各民族乃至各个阶层和个人之间,表现出了各种极不相同的反应。其中,持文化普遍主义态度与坚持文化特殊主义原则之间的分歧和冲突,成为对世界和平、国际秩序和社会内部稳定的极大挑战。(一)文化问题的凸显是世纪之交一个重要现象。德国社会学家乌尔利希·贝克在《什么是全球化》一书中认为:“全球性描述的是这样一个事实:从现在起,在我们星球上发生的事情失去了地域的局限,所有发现、所有胜利与灾难都与整个世界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把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共和主义的复兴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当代西方共和主义的复兴不是简单地回归古典共和主义政治传统,而是对共和主义进行更加系统化与理论化的拓展与阐释.在规范政治理论中,当代西方共和主义政治哲学在公民身份、自由、民主与美德等维度上做出了既不同于自由主义又区别于社群主义的阐释,深化了在相关问题上的理论分析.共和主义政治哲学的兴起既体现了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当代西方政治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批判与挑战西方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思想范式的同时其本身也在反思与辩驳中不断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8.
为普遍主义辩护——兼评中国文化特殊主义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遍主义是一种相信某些知识、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普适性的立场。西方学者曾经用西方中心论为普遍主义辩护,混淆了思想的内容和产生思想的社会条件这两个不同的问题,因而遭到来自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等方面的正当批评。但是,这些批评所导致的特殊主义,又混淆了真理的内在标准和思想的适用范围这两个不同的问题。从哲学上分析,西方中心论和特殊主义都源于"关于本质的发生学教条"。特殊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有着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西方民族主义国家曾把特殊主义作为对外扩张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国家流行民族文化特殊主义的思潮,表现为文化精英的传统主义和文化复兴运动的民众动员。而中国自古不乏华夏中心论的传统,现在则有以"回归起源"为特点的民族和文化优越感。当今学术界有一些已经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的提法,反映出各种特殊主义观点和立场。学术界不加区别地广泛使用"中国特色"的标签,隐藏着在哲学社会科学所有领域内都放弃普适性目标和标准的危险。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本主义"(本位、本色、本土化),代表了"道统"、"学统"和"政统"合一的复古主张。后现代主义和新左派的反全球化主义,在实践上阻碍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和更深层次的思想对话。反"西方话语霸权"的情绪化口号,经不起"什么话语、谁的霸权"的理性推敲。 相似文献
9.
现实主义、制度主义与中国经济学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试图对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运动进行考察 ,尤其关注了该运动中较有影响的制度主义思潮 ,并对这场运动所体现出的各流派的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进行着力刻画。在这种背景下 ,以现实主义理念为线索 ,以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为切入点 ,回顾中国经济学 2 0年发展所取得的理论成就和不足 ,并揭示中国经济学在探索和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两大现实问题方面所体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经济学本土化的努力 ,从而试图对中国经济学在 2 1世纪的发展作出前瞻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政治现实主义主张政治具有独特的规范性,不过主流的政治现实主义者不得不承认政治规范性的独特性并非等同于非道德性,并接受政治与道德在某些方面的兼容共存。但是,政治现实主义标榜政治规范性具有实践性的观点却面临自身理论缺陷的挑战。不论是威廉斯还是当今的现实主义者,其政治现实主义的规范性学说都带有背离现实政治的特征,这不仅为政治规范性的独特性带来内在的威胁,还动摇了政治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政治现实主义不止需要进一步填补理论的空缺,更需要解决自身的困境,破除理论与实践的隔阂。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哲学的政治生命源远流长,先秦以来的思想家大都在哲理阐发的过程中关注现实政治“,学而优则仕”的价值理念促使入仕者的理论世界与政治实践对接。随着日新月异的历史变迁,中国传统哲学逐渐以开放的襟怀融外在思想为内在智慧。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层面来看,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为实现千百年来的政治理想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符合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时代精神。“以人为本”理念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时代阐发,力图和谐地处理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开启与时俱进的价值视域。 相似文献
12.
思想的争锋——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大论辩(1901-191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1年到1919年是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辛亥革命的根本目标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围绕这一主线,思想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对中国传统的天命观和封建礼教的批判,这一批判又涉及对孔子的评价。其次,是对中国国民性的改造,梁启超、麦孟华等对奴隶性的批判,最早提出要树立国民意识,而要树立一种新的国民意识,又涉及科学、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以及文化革新方针的争论。再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伴随着特定政治社会化的演进,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现代化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如何从政治社会化与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现代化辩证关系的特定视角,去把握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走向,应是中国法学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的社会公正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等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关于社会公正讨论的一个焦点。罗尔斯站在中间偏左的自由主义立场上提出了两条正义原则,要求在保障广泛的基本自由权利的基础上,让最不利者有所得益。这种有点福利主义倾向的差别原则受到了诺齐克等自由至上主义者的批评,后者认为起点和程序面前的平等才是唯一可行的平等,其他的平等都是空想或模式化的原则,只会伤害公民自由包括私有产权。而社群主义和激进派则不接受普遍道义准则、只承认社群具体善观念、或者是要求一种乌托邦式的彻底平等。所有这些争论对于研究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公正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文学史编撰其实是很势利的。哪些作家名声大、哪些作家作品多,甚至是哪些作家地位高,他们就会获得相应较高的文学史地位。我们倡导要重新“打捞”文学史上的失踪者,打捞那些被我们的文学史编撰所轻忽与遗忘的作家,主要是要祛除遮蔽,还原真相,以更加有效的文学史标准,重新建立当代文学史的“正典结构”。 相似文献
16.
政治体制改革: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困难中果断开拓、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渐进中逐步深化,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在转型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要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充分发挥政治关系对于转型性发展的调节与保证作用.当前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同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又要同大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同时还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本质特征和科学内涵相吻合.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归根到底是要在适应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刘笑菊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1):5-7
海德格尔从"伦理"的本义指所居住于其中的敞开范围出发,认为伦理学应该以观审人的"在世"与"住所"来彰显存在的意义。他通过对此在生存论的现象学描述,揭示出了此在的基本存在状况及此在的沉沦与异化,并指出此在只有直面人生的大畏和生死,聆听"良知"的召唤,作出有良知的选择,才能真正领悟存在的意义并回归本真存在。海德格尔的原始伦理学中同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逻辑与文化所讨论的是逻辑学与文化间的客观联系。这种联系由文化的整体性以及逻辑在构成文化整体诸要素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逻辑与文化的联系既表现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和需求对逻辑的制约 ,也表现为逻辑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前者决定了不同文化孕育出的不同逻辑传统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把握这一点 ,可能会有助于我们开启理解和研究逻辑科学的更为广阔的思路。后者给出了不同文化传统间差异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关注这一点 ,可能会对我们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比较中西文化异同 ,并进而对推进中西文化交流和今日的新文化建设提供帮助与借鉴。有鉴于此 ,本刊编发部分有关文章 ,以期推动对这一问题的更为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发展是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发展主要是人的发展;和谐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即"和而不同"。发展与和谐是我国当代社会的双重主题,也是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双重张力。它们一体两面、辩证统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为科学、合理地处理两者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当前,我们应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指导下,正确处理好我国当代社会中发展与和谐的关系,努力提升我国当代社会中发展与和谐的能力。 相似文献